加急见刊

对于地震孤儿家庭教育的思考

刘小兰  2012-01-13

: 论文摘要:地震孤儿,是指经历了地震灾难,并且父母在地震灾难中双双身亡的儿童。四川汶川地震使汶川成千上万的家庭惨遭重创,许多父母在这次地震灾难中死亡,留下了大量的孤儿,本文所指的地震孤儿就是指在汶川大地震中遗留下来的孤儿。在汶川地震中,这些地震孤儿不仅有着地震的痛苦经历,还要承受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的巨大痛苦,经过了这一变故,他们的心理创伤会有多久?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的以后将怎么办?我们如何抚慰这些地震孤儿,如何再次给他们一个温馨永恒的家,如何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健康快乐的成长?一时间,出现了这么多的震孤儿,出现了这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只有当我们把孩子们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时,才能很好的重建灾区——孩子们是国家的希望”,而地震孤儿又是这次地震灾区孩子中的重中之重。笔者对这些地震孤儿的收养和家庭教育问题做了一点尝试。

论文关键词:地震孤儿 孤儿收养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一、地震孤儿的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的特殊特征

地震孤儿和社会上其他孤儿一样,都是在未成年时期就失去双亲的儿童,他们在思想、行为等方面有着孤儿的共性,但是,这些地震孤儿有着5·12特大地震的痛苦经历,又让他们较其他孤儿有着许多特殊性。我们在研究、解决他们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这次地震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地震带给他们心理、生理以及行为等方面的许多特殊性,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问题。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震孤儿心理方面的特征

1.地震黑幕的记忆

人们在经历了某些大的事件后,时常会不知不觉的在头脑中再现这些事件或者某个片段。这些地震孤儿经受了地震这一巨大灾难后,他们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意无意的重新浮现灾难时经历的各种情景。这些地震孤儿有的会总是梦见自己再次被埋在废墟里或者梦见与灾难相近似的画面;有的孤儿会在睡觉前或者睡醒时,脑海里突然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等;有的孤儿会反复想到地震发生的那一幕,会反复想到逝去的父母,心里觉得很孤单、很难过但又无可奈何。这些不想要的视觉影像与创伤记忆在头脑里总是挥之不去,烦恼不已。这些经历的重现会不断影响他们以后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2.安全感的缺失

5·12地震使他们在一瞬间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失去了养育他的生活基础,失去了一切,笔者认为地震的经历会使他们有突然失去一切的感觉,会造成他们安全感缺乏的长期的负面心理影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不再信任,觉得一切都是那么不安全,都是转瞬即逝的,从而他们会感到迷茫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总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有的甚至会有轻生的想法。有了地震的经历,他们心理上时常会有恐惧感,害怕地震再次来临,害怕将会发生其他比地震更大的灾难,成天提心吊胆的生活。他们的警觉性会极度的增高,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神经过敏”,他们会对跟地震有关的影像、声音等事物特别敏感、害怕,他们的意识完全被恐怖笼罩,从而会产生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等状况。

3.认知和情绪的非正常化

据有关研究表明,地震灾难的经历和父母的逝去会对他们造成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非正常化。他们会时常会为父母、朋友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甚至感到内疚,认为他们的死伤是自己的过错,从而他们会一直自责,给自己过度的压力和痛苦。通过调查了解,有的地震孤儿对自己的地震经历会感到愤怒,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认为受伤害的总是自己,为此产生了失望、痛苦等情绪,从而他们对他周围的一切感到不满,甚至憎恨一切,最后他们可能会作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有的孤儿尤其是残疾孤儿会有过度的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以后什么都做不了了,会觉得自己以后就是一个废人,他们将会萎靡不振,甚至自甘堕落,缺乏自信心,进而丧失进取心,对一切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对一切也都不再有任何兴趣,即使是原来喜欢的事物也不再有任何兴趣,不再为以后的生活而努力。

(二地震孤儿生理方面的特征

伴随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些儿童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生理问题。

地震带给他们的心理创伤从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他们会导致一些相应的生理问题。有的地震孤儿在地震发生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一些诸如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对其身体造成伤害的病症。有些已经长大的孩子好像又突然变小了,会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还会在精神上表现为诸如心神不宁,头晕眼花,晚上失眠,睡着之后做噩梦,从而导致了白天极易疲倦,精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情况。

(三)地震孤儿行为方面的特征

地震的经历和父母的逝去还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从而在行为方面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在行为方面,他们会表现出无故发脾气,易有攻击行为。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一些常人无法无法理解的奇怪行为,他们会突然莫名其妙的情绪烦躁,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喜欢打架,武断莽撞的处理事情。有的会有意无意地持续逃避,他们会逃学,不愿与老师同学相处,喜欢独处;有的甚至会出现切断与旧友之间的关系等不良行为;有的逃避一切社会交往活动,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封闭自守、行为退缩等,甚至会改变与他人的相处的方式,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的教授肖水源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灾区的孤儿更需要家,需要—个能给他们安全感舒适感温馨感的家。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帮助他们战胜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对地震孤儿收养问题的几点建议

本次对地震孤儿的收养问题,绝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孤儿收养。对本次震灾孤儿的抚养与教育也绝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简单的解决吃住,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技巧、应变技巧、抚养技巧,把这一责任有效行使下去。那么,人为的伤害比地震更可怕。为保障孤儿能够正常的生活、学习,促进其健康成长,笔者对地震孤儿收养方面的要求做了一点探索:

(一)社会层面的要求

1.对收养条件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地方政府的相关的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三十周岁。单身男性公民收养女孤儿,年龄应相差40周岁。但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在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除了家庭收养外,只有国家办的儿童福利机构才能接受儿童。这是收养地震孤儿必须要遵守的首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硬件”条件下,才能从法律上保证这些孤儿的基本权利。

2.对收养人的动机鉴别

收养动机问题是其最根本的问题。有些收养人的收养动机不纯,如有些收养人是因为想要一个儿子或女儿,而自己又没有,这样通过收养一个就能满足自己的某些想法。收养孤儿不应该是为了弥补自己家庭的残缺,也不应该是因为一时的同情心而一时冲动想做点善事,而主要动机应该是以真正喜欢孩子为基础,真正想给这些地震孤儿一个快乐的家,弥补地震孤儿家的缺失,让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其主要也是唯一目的。只有持这种动机的人才可以收养这些孤儿,才能为孤儿提供一个真正温馨而永恒的家,才不会让这些地震孤儿再次受到伤害。 (二)家庭层面的要求

1.收养人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地震孤儿有着地震的特殊经历,他们受到了极大的心理、生理等创伤,收养人在对他们进行抚养和教育方面,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较其他儿童而言,更有其艰巨性,因此,收养人的素质显得特别重要,收养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这些孤儿能否康复地震对他们的伤害以及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第一,收养人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这是收养儿童的基础条件。第二,收养人要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以带动这些孤儿动机的发展;收养家庭成员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与和谐的感情关系,以给予这些孤儿情感上的关怀;收养人的坚强意志也会为这些儿童树立楷模。第三,收养人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这样才能为教育这些孤儿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第四,收养家庭成员思想行为要端正,道德行为要规范,为他们树立好的榜样。

2.收养人的教育支付能力和教育行为能力

笔者将收养家庭的教育能力分为教育支付能力和教育行为能力。教育支付能力,主要是指收养人的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是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环境中,才能为这些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康复的条件,才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资源,有利于他们健康发展。教育行为能力,是指收养人要有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收养人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懂得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特别提出的是要有能力对这些地震孤儿进行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要懂得如何淡化灾难给他们带来的恐惧、焦虑、自责等多种心理、生理创伤以及消极情绪等,让他们可以尽快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像正常人一样的健康的生活、学习。所以心理干预能力是衡量收养人有无资格收养地震孤儿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对地震孤儿家庭教育的几点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其中通常指父母)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各种教育影响。这种教育实施的环境是家庭,教育者是家里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子女或者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笔者把地震孤儿的家庭教育界定为,收养地震灾区孤儿的收养者在家庭环境中对其被收养人进行的各种教育影响。

对地震孤儿进行家庭教育,绝不同于常规下的家庭教育。这些地震孤儿有着地震的经历,他们在认识、想象、情感、态度、思维以及肢体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收养人在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这些变化以及心理、生理等特殊性。笔者根据地震孤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地震孤儿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温馨而又良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这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来说,生活可以继续,但是可能失去生活动力,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安全需要与归属和爱的需要无法满足,如果没有心理归属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和目标。因此,要创造安全温馨的家庭氛围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家长以身作则,创建和睦和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二)树立人格健全的儿童观

地震孤儿不同于一般的其他社会孤儿,经历地震后,他们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都受到极大的伤害。据有关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他们的心理、生理等创伤长时间的得不到解决,以后会发展成严重的如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精神疾病。因此,收养者收养他们后,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个家,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更应该是要争取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解决他们心理、生理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从地震伤害的阴影中走出来,健康快乐地成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三)发展孤儿的心理防御机制

每个人都具有心理防御机制,这些地震孤儿也不例外,心理防御机制是降低和解除焦虑的非理性方式,它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力,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等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我们要合理运用他们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积极适应这种环境,正视现实,承认挫折,主动调整和改善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努力克服挫折。他们在地震中,心理上受到创伤,治疗创伤也要从这些孤儿本身出发,因为他们心理康复的一个重要动力来自于自身,所以收养者要让孩子自己建立起平复创伤的心理机制,对他们进行输导,多和他们交流,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最终通过他们自己的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来抚平创伤。

(四)采取合理的调节措施

收养人要尽量多于孩子交流、沟通,无条件的倾听、接受他的哭诉,尽量让他把情绪表达、宣泄出来,并与他们一同分担他们的悲痛、迷茫和愤怒,以释放心中的压抑和痛苦。收养人要多陪伴孩子,多抚摸他,可以让孩子跟自己一块睡觉,尽量不让孩子感到孤独,害怕。收养者要让孩子明白地震是怎么一回事,让他们了解地震的科学知识,减少他们对地震以及跟地震相关事物的恐惧感。多跟孩子进行游戏,游戏是建立积极情感、调整消极情感的有效途径,在游戏中,他们也会获得自身的满足。收养人也要尽量多给孩子放些激励的歌曲和影片,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学会坚强,坦然地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另外,要值得注意的是,时间是抚平创伤的最好的补药,不要勉强他们去忘记,也不必刻意强迫他们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无助等心理体验,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舒缓的方式慢慢抹去心灵的创伤。

(五)寻求有关专家的帮助

由于地震灾难让地震孤儿在很短的时间里变化巨大,他们所受到的心理、行为创伤是难以估量的,要抚平这些地震孤儿的心理、生理等创伤,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另外,大部分收养者也可能没有一些相关知识,技能的储备,所以,收养者要尽量寻求有关这方面的专家,团体组织的帮助以更好的帮助收养的地震孤儿早日抚平他们的创伤。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