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青少年学生常见心理健康因素的影响对策
佚名 2011-09-01
【摘要】我们要把自信、自控、责任感、创造性等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才能使其成为具有健康心理,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著名的心理学家英格里斯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那么,怎么才能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其焕发出应有的青春活力,开发其巨大的潜在能力呢?
一、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育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而且,育人要重于教书。一千多年前,我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却主要只承担起了“教书”、“授业”的责任,忽视了“育人”、“传道”和“解惑”。我们的课堂教学被人戏称为“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学生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再次是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相信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以培训学生创新能力的日子已为时不远。同时,随着教育评价手段的多元化以及政治、地理、历史开卷考试制度的实行,受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影响的教师们一方面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扬长避短的灵活心态,让学生自己明白“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天生我材必有用”等道理,让学生自己释放一部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营造一种让学生“欲罢不能,欲止还续”的境地,学生在课堂上收到教师的“礼物”后还要去反复欣赏、玩味,也就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言虽尽,但意未断,使学生的情感通道和认识通道全部畅通,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同时还应注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尝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减少青少年因学习压力所带来的心理负担。
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灵成长的培训课程
俗话说得好:助人不如自助。教会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心理上的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心理平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所面临的任务、个别差异,施加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妥善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和个性品质和谐发展,从而预防各类身心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情节,举行有趣的体验式活动,让众多的学生在体验中透过自己对周围人的态度,反射自己内在生命的历程、价值观、自我的需要,在笑声中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笔者就曾尝试过让一位经常欺负弱者的同学扮演弱者,活动前多次做好说服工作,使他尽量去体验被人欺负的心理感受,事后他曾几次找我表示以后决不做欺负他人的人。活动能使学生在体验中明白自己和他人都是最好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看清自己美丽的眼睛,欣赏自己美好的心灵,同时还能擦拭“脸上”的“灰尘”,更能把握未来的人生,纠正心灵的航标。
三、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促进师生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要求教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师生交往观中,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监督教师等多种活动,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其真正认识到生活中教师是可以亲近的;困难时是值得信赖的;无论何时他们都不是孤立无援的;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使中学生心理上有安全感、认同感,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过程,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践证明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使父母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注意自己的教育、评价方式,懂得学习成绩和分数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使家长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身体力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人热情坦诚,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并能在生活中做到:家庭成员敬老爱幼,和睦谦让,应该说团结、祥和、温馨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阴冷、紧张、恶劣的家庭气氛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极大障碍。要正确冷静地处理家庭中的矛盾冲突,相互谅解,忍让克制,决不能任性和感情冲动,让孩子感到温暖,心情愉快。从而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五、适当施以教育惩罚
社会希望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的确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于是不少人把这当作一成不变的原则,以为适当惩罚教育学生就是排斥学生,就是教育的失败,视惩罚为洪水猛兽,殊不知成功的教育并不等同于无原则地迁就学生。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教育科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也不排除使用惩罚。”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竟在课堂上当着全班所有同学的面脱裤子,在期末考试的各科试卷中写上不堪入目的话,学校纪律在该学生眼里已是荡然无存,学校对其多次批评教育,并建议家长带其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声称无法可救,他自己则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学校苦于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劝其退学,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请家长给孩子换个环境,但遭其拒绝。这件事使不少教育工作者感到对这种特殊学生教育手段的苍白和无力,切不可为了原谅、迁就某一个学生而损害绝大多数学生的权利。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教育实施的惩罚是合理的,符合人性的、规则性的、报应性的惩罚,是蕴涵着师爱,能够给予学生良好性刺激的惩罚,是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任、关心基础上的惩罚,它有利于学生坚强性格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做个有责任感的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要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家庭是子女成长和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苛求、简单粗暴、歧视讥讽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激起逆反心理。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启发、诱导、鼓励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