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团体心理技能训练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价

郭蕊 邓树嵩  2011-04-07

【摘要】 目的 评价青少年亲子关系干预模式的效果,改善被试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百色市三所普通中学中的6个班,随机分为试验组(132人)和对照组(141人)。试验组接受团体心理技能训练的干预方案,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①两组学生性别构成、年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干预前,两组学生亲子关系10个类型的得分呈现良好的均衡性(P>0.05);③干预后,试验组在拒绝(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溺爱型中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或P<0.05)。结论 该健康教育干预模式与措施可以改善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其后将增加样本含量和随访时间进一步考评该干预模式的效果。

【关键词】 亲子关系;早期干预(教育);青少年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1],它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将会影响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心理行为问题等。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从原来以父母为主导,逐渐向亲子双方地位平等、相互促进转变。关于亲子关系的研究,许多教育对策是建议性的、探讨性的,缺乏进一步的实践和干预研究。本研究通过团体心理技能训练进行干预,评价其改善亲子关系的效果,同时探讨科学的依据和实际可行的教育策略。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城乡三所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以班为单位整群抽样,共抽取6个班,随机分配到试验组(132人)和对照组(141人)。

1.2 干预内容和方法

1.2.1 对学生的干预 增强中学生自信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掌握处理情绪困扰的一般方法,以及一定的人际交流和社会适应技能。采取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心理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以角色剧扮演、竞赛、游戏、讨论、辩论、故事、实例分析为主,让学生充分参与。集体授课每周1次,每次两学时,共8次;个别辅导依学生需求随时进行。

1.2.2 对家长的干预 采用团体授课、亲子游戏和发放家长必读手册的方法,向家长讲授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授课每学期3次,每次两学时。组织青少年和家长共同参加集体活动和亲子游戏等。材料发放隔周1次,由学生带回。下次课前收家长签字的收条、读后感和建议,以确保家长读到。其目的是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以及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提供宽松、平等、向上的家庭心理环境,正确解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从情感上关心孩子。

1.3 评价工具、内容 本研究采用的测验工具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方真等修订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该测验由10个内容量表组成,亲子关系按照父母的管教态度分为五类,每类态度再各自分成两个类型:即拒绝(A消极拒绝型、B积极拒绝型),支配(C严格型、D期待型),保护(E干涉型、F不安型),服从(G溺爱型、H盲从型)和矛盾不一致(I矛盾型、J不一致型)。测验得分低表示亲子关系不良。本次问卷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为0.81。

1.4 测试方法 干预前后进行问卷测试。测试以班为单位,测试前对学生讲解问卷填写的方式和注意事项。量表属自填式,由学生独立完成。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担任调查员。为保证学生回答的真实性,老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回避。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0 建立数据库,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剔除无效问卷(问卷应答不全或未能参加完整的干预项目),收回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2.86%。试验组男生76人(57.58%),女生56人(42.42%),年龄(13.53±0.92)岁;对照组男生79人(56.03%),女生62人(43.97%),年龄(13.67±0.86)岁。两组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两组干预前亲子关系得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亲子关系相关的10个类型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显示良好的均衡性,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亲子关系得分比较(略)

2.3 两组干预后亲子关系得分比较 试验组干预后在拒绝(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溺爱型中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或P<0.05),见表2。

3 讨论 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成人感”,出现了“第二反抗期”,尤其对那些强迫、禁止、命令的态度更易产生逆反心理[2]。家长则对此缺乏了解,再者,家长在教育方法与性格修养方面存在问题,对教育青少年过程中发生的意料之外或令人失望的事,他们感到气恼、急躁、愤怒甚至暴怒,不善于在家里调节自己的情绪,因而损害了孩子的情感、人格,破坏了亲子关系,家长与孩子都迫切需要掌握改善的方法。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接受培训干预后,试验组学生的亲子关系状况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主要体现在拒绝型(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溺爱型三个类型当中。 表2 两组干预后亲子关系得分比较(略)

注:均数为校正均数(以干预前得分为协变量 ),干预前得分对干预后得分有影响,差异有显著性(D:7.863/0.005;G:4.052/0.045)

消极拒绝型和积极拒绝型都是指父母在感情上或态度上对孩子表现拒绝倾向。消极的拒绝是指对子女所说的话不理,忽视,放任,不关心,不信任;积极的拒绝是指对孩子体罚,虐待,威吓,苛求或放弃养育的责任等。溺爱是对孩子的要求、主张、意见等无条件地接受。父母忙于工作,亲子间缺乏沟通与理解,表现出一贯的顺从或者严厉斥责,此外,父母对青少年的思维与情感缺乏了解,对其行为表现出不满情绪,通过家长和青少年亲子互动,增进了解,随时调节自身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善了亲子关系,拒绝型和溺爱型的教育态度改善效果明显。 但认知转化为行为需要时间和过程,许多家长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但一到行动上就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而且,亲子关系的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机制还不健全,错误的人才观使许多家长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忽视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志向与能力的特点,一味希望孩子成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对孩子的期望远超过他们的实际能力。 基于上述原因,亲子关系中其他类型的改善程度不尽理想,该结果未能正确反映干预。原因首先为随访的时间较短,在干预后1周内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由态度、意识转化为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三个阶段:服从、认同、内化[3];其次尚不健全的教育体制造成家长是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