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周英 桂守才  2010-10-11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源于对现存教育措施的抵触情绪。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说明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开始观察探索、思考客观世界,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教育者宜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旁敲侧击法、真情引导法、实践体验法、潜移默化法、宽容理解法、欲擒故纵法、满足合理需要法等,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转化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师、家长们经常会感到困惑: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和教师、家长的关系开始疏远了,明明是正确的教导孩子们却偏偏听不进去,甚至对着干。这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家长们经常犯的错误:孩子是自己的,我说他是为他好,他就必须听我的话。没有想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孩子对家长的责备感到委屈,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你不让我做的事我就偏要去做,由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引起的逆反心理也就在所难免。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它是指受教育者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影响时产生的对立情绪,它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禁止他们抽烟,他们就千方百计的偷着抽;对教师、家长的正面教育表示怀疑……这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护、管教,成为独立的人,尤其反感教师、家长等成人们的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尊重、理解。它是青少年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机能,实际上是由于成人使用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他们,才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对于青少年的逆反情绪,严加管制的做法只能更加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不能采取硬性压制,最重要的是设身处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逆反心理不是只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关键在于成人们采取何种方法加以教育、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激发青少年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深入探究、学习。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好奇心引起的,越是不让做的事越是要做,越是不让看的东西越想一窥究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如有个孩子爱玩水,经常把家里所有的杯子都装满水,家长越是阻止他玩得越欢。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开始加强,他们开始尝试独立运用自己的观点来衡量是非,渴望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是非曲直,对教师、家长的教导持怀疑态度,甚至甘愿冒着受罚的风险去亲自尝试一些新奇的、被禁止的事物,虽然这个“禁果”可能并不甜美。这种逆反心理不是对现实的叛逆,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他们不拘于现有的认知与准则,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与探索世界。因此,只要教育方法得当,这种逆反心理就存在着向积极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另一种逆反心理是由抵触情绪引起的。引起这种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例如有的干部一面大谈廉洁奉公,一面却又贪污受贿,用公款大吃大喝;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有的家长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揪住不放,整天反复唠叨……这种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们对外界的宣传、教育、引导不满,但个人又不能改变什么,因此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是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他们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便做出种种叛逆的行为。由抵触情绪引起的逆反心理对外界的任何正面宣传、教育都会感到反感,这时教师、家长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而不能一味说教、责骂,否则只能起到反效果。

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说明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开始观察、探索、思考客观世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既有消极方面又有积极方面,若是一味打、压、禁,只会使他们走向极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因此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转化、教育,先要分析它的起因,对症下药,然后利用其特点,消除不利因素,以达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旁敲侧击法

所谓旁敲侧击法就是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不明确指出,点到即止。这一时期由于生理渐趋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青少年们希望教师、家长能把自己当做成人看待,希望以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事情,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足,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行为方式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特别是青少年的模仿力强,他们可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一些自以为正确但有一定危害的行为。这时教师、家长如果不厌其烦的、反复的说教,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对青少年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揪住不放,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分析、改正。 2.真情引导法

教师、家长都希望青少年们能向积极方面发展,由此做出了一些善意的但却伤害他们的事,如教师对青少年犯的错误揪住不放,或是对他们的某些不符合自己希望的行为大为光火,轻则唠叨不停,重则拳脚相加,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这些做法更会加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叛逆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感情上的隔阂会使青少年对教师、家长的教育产生怀疑,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希望的是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信任、理解,只有真情才能拉近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感情距离,作为教师、家长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真诚的帮助他们,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3.实践体验法

青少年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总希望自己亲身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教师、家长却总是希望青少年能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对他们过度保护,这样只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只要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就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并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他们自己得到的教训比事前的警告与事后的教训都要好得多,要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去领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养成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4.潜移默化法

青少年的模仿力极强,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家长在发现正面教育无效时就要及时改变教育策略,利用他们爱模仿的特点,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对他们进行“隐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在平时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青少年做出榜样,让他们从教师、家长的行动中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从教师、家长的言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引导远比说教要重要得多,也更容易得多。

5.宽容理解法

青少年年纪还小,可塑性还很强,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还没有定型。因此当他们表现出反抗的行为时要以爱护之心,循循善诱,在信任、理解、宽容、谅解的基础上,耐心、细致、真诚地与他们做心灵上的疏导与沟通,对他们的一些错误的言行要保持冷静,在事后与他们和缓地谈心并加以引导,达到教育目的,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不能动辄打骂。采取暴力的方式对待青少年,不仅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也会使他们形成心理阴影,影响他们以后的健康发展。

6.欲擒故纵法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向积极方面发展还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如果仅是靠正面说教,青少年们往往很难接受。反其道而行,利用青少年的这种叛逆心理、刺激他们的自尊心促使他们向积极方面发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并且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分寸,不能过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7.满足合理需要法

青少年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极易引发逆反心理。成人们经常把自己的某种需要强加给青少年,或是把对他们的某一方面的要求无限放大,以致掩盖、忽略了他们的合理需求。如有些家长因为历史原因没有上大学,就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大学来弥补这一缺憾;有的家长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很高而忽略了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发展;有的家长忙于工作而疏于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这些都成为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诱因。对这种逆反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满足其合理需要,并加以规范、约束,同时经常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了解对方真正的想法。当青少年与成人的要求相左时,双方要平心静气的商量,讨论出最佳办法。成人们最忌拿出家长权威,强逼着他们去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不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甚至会使他们形成阳奉阴违的习惯。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