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保健
张丽 2012-07-17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往往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而对于辅导员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广, 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到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保健
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最直接的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辅导对象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当前,随着社会发展,高校辅导员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适问题,给辅导员的工作、生活、学习造成诸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因此,更多地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辅导员的心理焦虑,使其成为一名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思想工作者,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为了收集有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制《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郑州市、开封市和信阳市几所高校的部分辅导员进行抽样调查。共发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3%。同时,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与20多位辅导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工作职责不清导致多种角色冲突
高校不仅要求辅导员是位思想的引导者,更是生活中的服务者、教育者、管理者,甚至是心理咨询师,要求辅导员处理学生事务不分巨细。因此,辅导员自身很难进行角色定位,也就很难在众多的角色中获得平衡。调查结果中,在“我感到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过多,工作压力较大”的问题上,37.5%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5.8%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在“辅导员既要成为学生集体管理者,又要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使我难以把握”的问题上,8.3%的人选择“从未如此”,12.5%的人选择“很少如此”,45.8%的人选择“有时如此”,16.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能集诸多角色于一体,多角色期望很容易导致角色冲突。
(二)对前途的担忧导致困惑与迷茫的心理存在
虽说辅导员属于高校教师序列,但与高校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辅导员在科研、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一位辅导员曾无奈地说:“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10年,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以管理为主,但在职称评定上却与教师职称标准一样要求,无论你工作是否突出,成绩是否优异,即使是连年的校级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也不抵评职称中的两篇文章管事。尤其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学生,高校辅导员队伍也不断扩大,辅导员队伍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着这些问题,辅导员时常为个人前途焦虑和烦躁。调查中,有35%的辅导员在工作过程和生活中时常感觉“困惑和迷茫”,尤其是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认为感觉迷茫的占51%。
(三)处于“夹心层”的心理挫败感
辅导员的工作虽然极其辛苦,但他们既无专业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亦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可以说处于一种尴尬的“夹心层”境地,这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失落和自卑。不少高校的中高层管理者还认为辅导员工作简单,工作替代性较大,不少高校对辅导员较为关心的进修、晋升、职称评定、效绩考核等问题上无具体措施与科学的衡量标准,造成了辅导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使辅导员的自尊和发展的渴求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同时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也不高,虽然也觉得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但鉴于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性,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被看作缺乏创造力的事务性管理人员,加剧了辅导员工作挫败感,心里感到抑郁和沮丧,对工作也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四)工作强度大,导致厌烦心理的产生
按理说,辅导员主要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超级保姆”,既要抓学生党团建设、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干部培养,又要时时不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还要组织学生活动,抓日常管理和事物性工作,迎接频繁的阶段性工作考核,此外还要经常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连个安稳觉都睡不成。辅导员工作的另一特点是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在调查中,辅导员选择“经常加班”的占71.05%,有时加班的占28.95%,周末一般加班的占63.16%。琐碎的工作使得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进一步还会导致工作被动,不善于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五)自身素质不够导致焦虑感
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学历不等于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相当一部分高校辅导员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难以形成“学术有专攻”的优势。调查结果中,在“我感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在解决深层次的学生心理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的问题上4.1%的人选择“很少如此”,54.2%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1.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在“我觉得自己像被淘空了一样,只是在机械地工作”的问题上,20.8%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33.3%的人选择“有点符合”,25.0%的人选择“比较符合”20.9%的人选择“符合”。
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80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8个因子(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都与全国常模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同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也较高,总体检出率为4.1%,检出最高的两个因子是抑郁和敌对,检出率均为8.1%。由此得出,高校应充分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维护。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保健的途径和方法
(一)辅导员自身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辅导员要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消极自卑;要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及时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始终保持一种健康愉悦的心态;要在了解自我个性、心理特点等基础上,掌握一些调控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心情宣泄方式,比如多听轻音乐、多参加些娱乐消遣、体质锻炼等方面的活动,缓解精神紧张,维持心理平衡,适应高压力环境下的工作;要充分利用资源,主动寻求帮助,如求教于有经验的同事,向领导、朋友倾诉,求助于心理专家等,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2、培养爱岗敬业精神,融洽人际关系,不断完善自身
辅导员是需要默默奉献的职业,要始终保持爱业、敬业、精业、乐业的精神。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确保工作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信任,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修养,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沉着应对错综复杂的学生工作。
3、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人思维方式滞后及工作方法的“老一套”密切相关,循规蹈矩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会加速对工作的厌倦,因此,辅导员要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勇于否定常、否定旧的经验和没有效率的做法,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创造生动活泼的工作形式。通过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从而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控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另外,辅导员还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开拓自身的发展空间。辅导员只有将自我需要与动机调整到进升追求层次上,把培养学生当成是最重要的事,当成自己的兴趣,成为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合理、职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辅导员,才能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学校方面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文化休闲活动,实施辅导员心理按摩
紧张的工作常常带来身心的疲惫,长期的紧张得不到有效的放松与调节,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学校应在端正教育思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努力创造条件为辅导员“减负”。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辅导员们开设羽毛球馆、篮球馆等,并定期组织辅导员们进行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每学期或一学年组织一次全校辅导员外出参观、旅游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辅导员们的心理压力,合理调节情绪,同时也能增进同事间的了解,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团结向上的心理氛围。
2、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现在大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却几乎没有专门面向教师的心理协助机构。辅导员其实是高校教师中最需要心理支持和帮助的一个群体,因为一方面工作的压力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还要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的角色,“能医却不能自医”往往是很多辅导员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尴尬。因此学校可以尝试让兼职的心理专家不定期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咨询或辅导,并且也可以开展辅导员心理自我调适的培训等活动。
3、抓好辅导员的教育,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管理部门要做好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使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了解学生最新思想动态,并掌握最新的工作方法。由于学生管理口经费紧张,德育基金不能及时到位,而辅导员又各有一摊工作,很难保证有进修、轮训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利用现有条件、自行组织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在指导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也应提供、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做好对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对职业的满意度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维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健全制度化的辅导员工作考核与评价体系,定期对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业务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并将对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在职称的评定方面,在政策上要适当倾斜,要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建立有别于专业课教师的评估体系。改善硬件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的生活条件,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