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探讨及对策研究

徐洁 陈亮  2013-01-15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借助于多科视角,研究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种种心理障碍,并对这些障碍进行分析研究,推出几点建议让其在体育课中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让其形成适宜心理状态,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探讨 对策 心理障碍是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和心理适应能力。根据权威部门测试统计,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大学生为20%---30%。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紧要的。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练习一些难度较大或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形成不仅会使少数具有这种现象的学生难于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还会由于消极情绪的辐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消除和克服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心理状态,对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1、1自卑的心理障碍 我国的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进入大学之前的体育课程几乎都是跑跳投,体育项目单一。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立都是多项目的,有的体育项目很多的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所以学生在进行该项目运动的时候,怕别人嘲笑,在上课的时候不愿意着老师运动。 1、2 胆怯的心理障碍 在调查中很多的学生表示,在体育课中都会有因为害怕受伤而不敢进行体育运动,例如在足球运动中,怕自己的脚受伤而不敢进行运动,在排球运动中怕自己的手腕受伤,而逃避运动。这些行为女生比男生表现的多一些。 1、3 疲劳的心理障碍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课余的闲暇时间,玩网络游戏,找朋友玩玩,休息的时间很少,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一部分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疲劳的关系,也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 1、4怕吃苦的心理障碍 现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学习、生活等等各个方面都不用自己动脑动手,所以在体育课中有一部分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怕吃苦而不敢也不愿意进行运动。 1、5传统的体育观念 传统的体育观念,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课时可有可无的,所以到大学后很多的学生觉得体育课可以不用上,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 2、 对策 2、1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进入高校所有的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生活、学习等等习惯都不一样,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讲解要抓住重点与难点, 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清楚, 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 教师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较低或表现力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提高表现热情。总之,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契机。无论是提问、示范、游戏、讨论、表演,都要恰倒好处地适应学生表现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或较大限度地显示自己的价值。 2、2优化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有动机的学习对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辨证地认识自我,明确学习动机,为培养其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可适当设置障碍、增加困难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可采用表扬激励的语言,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尤其对那些完成动作有困难、存在胆怯害怕心理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引导培养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也可适当降低要求体验成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体育课上老师应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如学生情绪低落、伤病、疲劳等。及时给予引导,使学生学会采用自我暗示加强自我控制,调动机体的活动能力,适应课堂活动的需要,克服客观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碍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