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论聚焦90后“职校门”事件:心理分析及教育启示

崔景贵  2013-01-09

论文摘要:文章概要分析90后“职校门”事件的心理意蕴、教育症结与社会成因,提出积极应对90后“职校门”事件的职业教育管理策略。要理性认识“职校门”事件,树立积极的职校生和谐发展观,不怀疑职业学校教育的存在价值,不否定职业学校学生的群体形象,更不应给90后职校生的个性乱贴标签。90后“职校门”事件呼唤着当今职业学校教育管理范式的根本转型,走向积极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变革的必然选择。

论文关键词:“职校门”事件;90后职校生;职业教育管理;心理分析

自香港的“艳照门”事件之后,近两三年网络上的各种丑闻、炒作“门”事件就一直没有间断。各类“校园门”事件时有发生,职业学校也产生了不少“职校门”事件,由此引起的社会负面反响比较大。无独有偶,发生的“摸奶门”、“脱裤门”、“性爱门”等事件大多和90后职校学生有关,而且一个比一个近乎疯狂。类似的“扒衣门”、“裸奔门”、“开处门”、“酒瓶门”、“黄瓜门”、“飞机门”、“秋千门”、“校鸡门”、“虐婴门”、“尿检门”、“喂奶门”、“黑客门”、“烧钱门”、“电梯门”、“街头门”、“厕所门”、“阳台门”、“轮吻门”、“轮奸门”等不良事件也发生在职业学校。透过这些无奇不有、五花八门的“职校门”事件,可以概括出三个共同点:一是事件的主角都是90后职校学生,二是事件大多发生在职业学校校园内、教室里或课堂上,三是以性、暴力与师生冲突问题的事件居多。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及当事人家庭生活造成巨大的伤害,对职业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演化为严重的校园安全危机。90后“职校门”事件频发,社会评价和网络舆论哗然,社会各界为之瞠目,惊诧莫名者有之,唾弃漫骂者有之,忧心忡忡者亦有之。不少人在心中产生疑惑,打上硕大的问号:90后职校生为什么会爆发出如此令人震惊的各种不良事件?这些非理性行为的心理模仿源和内驱力来自哪里?90后职校生的心理世界到底怎么了?接连发生90后“职校门”事件,这种职教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需要我们反思。

一、心理透析:90后“职校门”事件究竟为哪般?

90后职校生频频惊爆各种“门”,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90后“职校门”事件引发的网络争议,非但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反而随着一系列“职校门”事件的层出不穷成为“热门”话题。对于“职校门”事件,社会上有的人是抱着看热闹的围观心态,有的人是捶胸顿足般的批判抨击,也有的人出于同情怜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发生“职校门”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找到或不愿意正视事件发生的根源和症结所在。基于上述判断,我们需要找出一些足够的心理、教育与社会理由来支撑。事实上,这些理由并不十分复杂。 (一)90后“职校门”事件的心理意蕴 1.“职校门”其实就是90后职校生的“自主成长门”。每个人在心理成长过程中,都要经过一段烦恼困惑的阶段,甚至是比较危险的人生阶段。这个阶段是青少年顺利转变为成年人的关键阶段。每个人都是从懵懂无知的少年走过来,都不可避免经历着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90后职校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有叛逆心理,也有迷惘和彷徨,他们还处在渴求呵护、需要教育和引导的阶段,他们也渴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90后职校生年纪最大的也才刚刚20岁,无疑他们还是一群常会做错事情的“孩子”。他们以自己身体和自我尊严为代价,来试探社会对他们的包容态度。但是,这种幼稚冲动的行为方式只会让职校教师和社会、家庭感到无比心痛。“职校门”事件也正说明,90后职校生心理发展和自主成长历程中出现了问题,需要关注和引导。 2.“职校门”其实就是90后职校生的“青春冲动门”。这些事件的90后主角都处于特殊的青春发育期,“职校门”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毕竟哪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曾有过叛逆、荒唐的行为,所谓的“60后”、“70后”当初也曾相当离经叛道。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比较成熟,处在青春期有性的冲动,但其社会适应方面仍未完全成熟。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奇心是很强的,对很多事情都有着要试一试的想法,尤其是那些自己刚刚有能力完成的事情,性就是其中之一。当他们身体的成熟超越理智的成熟时,就会过早地追求幼稚而肤浅的性行为体验。在部分90后职校生眼里,性既不神秘也不神圣。一部分职校生会把很黄的事情当成一种资本来炫耀,更有一些90后职校生曾尝试拍摄自己的“床上青春”,好像是在尽情自我表演或偷偷地玩游戏。有网络评价说,90后职校生虽然特立独行,比80后职校生更懂得个性与独特,但诸如这般的哗众取宠之举,实为“脑残”的冲动行为而非英勇无畏之举。 3.“职校门”其实就是90后职校生的“情绪宣泄门”。由于社会转型变革的影响,90后职校生普遍地早熟,他们从一开始,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但职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定位,已经基本冲抵掉了他们取得成功的机率、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迷茫、彷徨、自卑、敏感,在职业学校找不到自己的生存位置,看不到职业教育的希望和价值。自我统合这一青年初期的人生课题难以和谐地完成,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遇到困难和挑战,就业压力、职业紧张、创业恐惧和择业焦虑前所未有增加。面对人生发展的一道道无形的“门坎”,他们无力自我超越,无法自主跨越,也难以自立穿越。借助“职校门”,90后职校生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情绪压抑的宣泄释放,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悲情呐喊,一种精神迷茫的痛苦挣扎。更有甚者,由于这种压抑情绪不能及时得到疏导、缓解,导致部分学生悲观、失望,引发自暴自弃的违法犯罪行为。 4.“职校门”其实就是90后职校生的“人格缺陷门”。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逐年上升,除了部分外来人口外,职业学校在校生是其中的一个“大头”。90后职校生的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不但频发,且暴力程度也在不断升级。有职业教育专家分析,90后职校生斗殴事件频发主要有三个原因:随着职业学校的大量扩招,生源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不少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认知方式偏执和思维方式不成熟;职业学校中贫困、留守、离异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心态消极,思想偏激;各地不同生活背景和环境的独生子女学生统一住宿在校,人际交往问题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强,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往往导致磨擦和冲突的增加。这些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 5.“职校门”其实就是90后职校生的“怨师情结门”。虽然如今中国教育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上大学一直是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分”行天下的传统与现状,使得青少年中出现层次分明的“等级森严观念”:成绩优秀者进普通高中,升入大学;分数低劣者只能进职业学校、民办高校。现今职业学校的生源大战,使得职校生多是在初中的三六九等中被分化和筛选出来的,职校学生大都是中考失利,成绩不理想无法进入普通高中,迫不得已转而选择职业学校的。传统观念导致社会普遍存在对职业学校教育的歧视,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和就业产生无助感,对学校教育、教师产生相当对立的抵触情绪。由于在小学、初中教育阶段曾经长期被忽视、漠视、藐视、歧视,而对学校、教师产生了怨恨、仇视和敌视心理的他们,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容易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变得胆大妄为、无法无天。所以,在职业学校,拒不接受教师劝导,顶撞或辱骂教师甚至殴打教师的事时有发生,“辱师门”等事件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 6.“职校门”其实就是90后职校生的“自我炒作门”。由于我国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单一学科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相当部分中职生是长期被边缘化的群体,是学校基础教育知识学习和升学考试的“失败者”。这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便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而来,也并未真正把职业学校当成是开始全新学习生涯的起点和“阵营”。归根结底,这些职校学生已经被“边缘化”了,不仅家长和老师不认可他们,社会也对他们产生了怀疑和否定,中职学生往往有“低人一等”、“矮人三分”的心理落差,最终,他们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陷入愈加严重的自卑自贱状态!通过正当的途径难以让自己的人生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进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那么,90后职校生就有可能选择另外一种标新立异、恶作剧的极端方式,甚至显得异常变态的行为方式来体现自我、证明自我的独特存在。 7.“职校门”其实就是90后职校生的“价值扭曲门”。“职校门”事件表现出90后职校生走向成熟的非主流探索方式,而且是一种不知轻重后果的价值试误和盲目探索。这些种种荒唐与偏激行为,其实是在挑战社会基本道德观念的“底线”。因为存在着与普通中学的种种差异,被边缘化的一些90后职校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喜欢暴力、沉迷游戏、行为叛逆、冒犯长辈、对抗学校竟然成为部分职校生推崇的校园风气时尚。谁逃课最多,谁敢顶撞老师,谁打架凶狠,反倒成了同学心目中的“大哥”。谁的游戏玩得最好,网上最有发言权,谁就是众人眼里的“英雄”。一些职校生在暴力、性和网络的问题上是非好坏不分,对什么是和谐的人际交往,什么是民主的师生关系,什么是正确的性意识观,完全没有科学的概念。 8.“职校门”其实就是90后职校生的“精神创伤门”。在这些“职校门”事件中,90后职校生同样是受伤害者,现在和将来都可能要面对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这种压力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有专家在谈起“职校门”事件时不无忧虑地说,最应该担心的是这些职校学生从此受到社会的歧视,自暴自弃,从犯错走上犯罪。“当他感觉被社会抛弃时,他别无选择地只能抛弃社会。这不是没有先例的。”分析和批评90后职校生的一些不雅不当行为,并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他们,而是为了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发展轨道。假若认为这些90后职校生真是网友所谓的“社会渣滓”,对90后职校生而言才是真正的心理灾难。 (二)90后“职校门”事件的教育反思 每个与职校生相关的非理性事件一旦爆出,网络上就开始呼吁重新审视当下的学校教育管理、家庭教育,各种说法和评价莫衷一是。这些事件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教育警钟,有些问题,特别是容易发生在90后职校生的“特性”问题值得深思。90后职校生的心理世界是否健康安全、阳光和谐?学校教育体系是不是到了应该深刻反思的时候?解决不了这些深层次的教育实践问题,让类似的“职校门”事件从职校里、社会上和网络中销声匿迹,只能是一句空话。 1.“职校门”事件折射出学校基础教育失误。在现今的基础教育体系中,最大的弊端是德育优先让位于分数优先,从小学到高中,各类学校无不把智力教育放在最重要、最突出的中心位置,结果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素质教育被搁置一边,学习成绩几乎成了所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疯狂追求的重要目标。对于文明习惯养成、学会做人做事以及法律制度常识等,可以忽略不计,可以在成绩和分数面前止步、让路。学校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个身经百战的“考试机器”。学校教育比许多青少年更严重的步入了“歧途”:道德教育被放松,已经被弱化和虚化,很多人存在认识上的模糊。现如今,部分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失范和伦理失控,继而引发家庭德育的失效和错位,从而又引发学校德育工作的失位和旁落,这三个“失”致使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节节退让、萎缩,似乎早已经到了教育不得不坚守的“底线”。 2.“职校门”事件折射出青少年性教育失位。在青少年性发育提前的今天,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性知识的时代,尚未成年的一些职校生发生性关系,似乎并不是那么“令人震惊”。可在公共场所表演与性有关的“门”,这已经越过了人的性道德底线,贱视了人格尊严。他们认同多人进行的性行为,甚至公开传播自己最私密的性生活,似乎丧失掉社会成年人所应有的廉耻感,这才是令人无比震惊的。这不仅仅再是一个简单的性生理问题了,而是青少年的性教育出了严重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是性教育的缺乏,另一方面却有另类“性教育”在“润物无声”。更有把性爱玩具、性爱秘戏之类一样样摆出来,传授性技巧的“性文化展览”,也打着“性科学教育”的旗号,跑到中小学里以优惠票价去拉观众。有关性的文化知识教育,一种做法是避而不谈,另一种做法是大谈误谈。这两种情况都会将青少年引向“歧途”。正是对性科学的不了解,对性心理的误解,对性道德的漠视,对性安全的放纵,对性审美的倒错,才催生了少数90后职校生近乎畸形的性观念和性过错行为。

90后“职校门”事件也许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也许还会再热闹一段时间,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不希望有类似的00后“职校门”事件继续出现!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对90后职校生的教育管理,引导广大职校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找准伴随时代进步发展的“阳光之门”,迈好青春和谐成长的第一步。 (一)积极对待和理性认识90后“职校门”事件 第一,不怀疑职业学校教育的存在价值。我们无法通过已经发生的“职校门”事件,去给当今时代社会文明发展或者对职业学校教育妄下结论。最重要的是,要以一种理解接纳和理性宽容的心态对待“职校门”事件,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问题,积极认识职业学校教育的地位与价值。当今社会对于技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市场化运作,将职校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实现有效的对接,中国职业教育便真正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要使90后职校生认识到,入读职校并不是一件丢脸或不光彩的事情,90后职校生照样可以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努力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何让90后职校生自主和谐发展,如何让90后职校生不再受到伤害,不再误入歧途,则是当今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所要肩负的责任,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要共同承担的责任。 第二,不否定职业学校学生的群体形象。不少“职校门”事件已经越过了道德甚至法律的界限,但这绝对不是90后职校生存在的普遍现象,也不是90后职校生的特有现象,而只是在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被炒作起来的话题。一旦发生什么“职校门”事件,社会舆论就对“90后”横加指责,甚至认为90后职校生是堕落颓废、道德沦丧的一代。这类事件发生概率是极低的,即便有个别自毁形象的职校学生,那也代表不了整个90后职校生。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极端的典型个案而否定职业学校教育,否定90后中职学生或整个年龄段的青年群体。我们不能单凭“职校门”事件,就断定90后职校生是自甘沉沦、无助无望的一代。时代的烙印是时代所赋予的,90后职校生也终将融入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时代的社会主体和主导力量。 第三,不要给90后职校生的个性贴标签。要积极评价和全面认识90后职校生的个性特征。不管是哪一个“职校门”事件,毕竟都是个体现象,不是90后职校生的基本特征和个性。90后中职学生相对比较难教,但我们不能随意对他们的未来作不负责任的消极预言,或者简单地给他们贴上“差学生”、“坏学生”的标签。90后职校生“冲动”,但他们直率、单纯;他们似乎很“自我”,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正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志;他们似乎很“现实”,但是生活终究要褪去浮华,务实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向。我们不同意和不接受90后职校生的一些不当行为,但并不意味着就要用特别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相反应该给职校生常态化的生活空间、教育公平和发展机会,让90后职校生自主走出心理阴霾,让心灵充满和煦的阳光。 (二)科学实施和大力推进积极职业教育③管理 为了避免“职校门”事件的发生,让“职校门”事件更少一些,再少一些,职校教育工作者应对职校教育管理进行自主反思,加强90后职校生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积极型职业教育,就成为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显得迫在眉睫。这或许意味着整个职业学校教育管理范式的根本转型与创新变革。 第一,积极构建民主和谐的职校师生关系。树立积极的90后职校生和谐发展观,这是中职学生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职校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正确的学生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和专业人才观,引导学生树立人生发展目标,自主增强学习动力,正确认识自我,重建自尊心和自信心等。职校教师要善于做平等中的“首席”,关注职校生的点滴进步,奖励积极努力,激励奋发成才,用真心和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心理疙瘩和成长烦恼,多做解疑释惑、化解隔阂的工作,成为职校生成长的“贴心人”、“关怀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第二,积极推进科学系统的青春期性教育。性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当今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缺少科学的性教育也是万万不能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让性本能刚刚觉悟之际,就使他们的理智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包治百病的“对症下药”,也不企求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的神奇教育成效,但职校生青春期性教育要讲究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引导90后职校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性意识,具备文明的性道德修养和健全的性人格特征。 第三,积极开展理性的网络文明道德教育。从实际情况看,职校网络道德教育成功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网络文化信息提供的多寡,而在于营造出绿色优质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90后职校生遵循秩序井然的网络道德伦理规范,更在于及时建构全面理性的网络价值判断能力,养成健康阳光的网络世界生活方式,这样才不至于让90后职校生丢失在价值判断失衡的网络泥潭里无所适从,迷失人生发展的大方向。当然,我们的确有责任告诉90后职校生,违法犯罪的网络“职校门”,不可随意编撰,不能盲目制造,更不能“跟着感觉走”,误入“网络陷阱门”,一失足而铸成千古恨。 第四,推进富有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和改进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全面、全员和全程的基本要求,建构主体性、积极性和发展性范式,避免简单化、形式化和医学化倾向。职校教师应了解90后职校生的心理成长目标,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捕捉教育时机“对症下药”,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树立心理健康自助意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引导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净化心灵世界,优化心理状态,提升精神境界,建设健康和谐的心理世界;引导学生把握完善心理素质的途径,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开发智力潜能;引导学生自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