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阜外医院制度是实现公平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来源:投稿网 时间:2024-05-06 10:00:0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编外人员[1]。最近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机构编外人员人数已超过6百万,以公立医院为例,非全日制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超过20%。伴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如何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优化内部流程,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是企业稳定发展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医院非工作人员形成原因与管理特点。

由于医疗服务的主体,医院具有重要的公共服务功能,但相对于二十年前所核准的事业编制数,医院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为协调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和不变的编制数量之间的矛盾,编外人员应运而生。非工作人员的管理特点:一是不受政策约束;二是用人机制灵活;三是成本低。

2、医院非工作人员的分类与特征。

医务人员的工作范围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岗位,各有特点,也有共性。

2.1医务人员。

主要分布在医、药、护、技等专业技术岗位上,主要来自医学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一部分是从国外调入的。绝大多数这类人都接受过正式教育论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多采用劳动合同制的就业方式,渴望平等的薪酬福利待遇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医院内部和社会大众的认可。

2.2管理者。

人们每年都对管理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促进。她们更注重对自身价值的体现,包括薪酬福利待遇和职业成就。

2.3医疗辅助人员。

近几年,收费挂号、病案室等医疗辅助岗位的新员工大多是非工作人员。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多,年轻,电脑操作熟练,掌握新技能,能胜任岗位。

和睦的工作气氛和公平的福利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2.4工作和日常工作。

主要从事护工、保安员、食堂服务员等后勤服务岗位,主要来源于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再就业人员,知识水平低,工作流动性大,取得较高收入是其基本要求。

三是医院外勤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实践和探索,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编外人员是医院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是目前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补充。对编外人员的待遇应当平等。

3.1改变观念。

其中包括转业领导、中层干部以及职工自身的观念。阜外医院招聘编外人员经历了从临时工到长期聘用,从劳动合同到聘用合同,从中专学历到博士学位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对编外人员的认识也由廉价劳动力变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3.2标准化系统。

制度是实现公平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在制定各种制度时,应从岗位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近几年不断完善阜外医院体系,从定岗、定岗、定岗、定岗、定岗,在无身份的情况下,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签订统一规范合同和岗位管理协议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初步形成了编外人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3.3同等报酬。

劳动法的实施,使“同工同酬”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在事业单位特别是医院,真正落实起来却十分困难。

第一,司法解释较为广泛。"劳办发[1994]289号第46条明确规定:"同工同酬是雇主对从事同样工作、付出同等数量劳动并取得同样劳动业绩的劳动者,应当给予同等报酬。但是到了今天,仍然争论不休,更无视于实际落实。“同做”是关键,“同做”、“同做”都缺乏量化标准,导致单位与员工认识不明确,“同工”

谁也不确定,“同工不同酬”自然没有。

第二,社保制度带来的差异。机构编、编外人员在缴纳社会保险时享有不同待遇(以北京地区为例):编内人员只缴纳两险一金,全以个人上年度月均收入计算,合计缴费比例25.5%;编外人员须缴纳五险一金,限定最低缴费基数,缴款总额达到66.3%。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上的差异,增加“同工同酬”的难度。

第三,“同工同酬”概念理解的差异。狭窄意义上的同酬只有货币报酬,但是,在事业单位中,国家和单位所提供的福利待遇也占很大比例,而且还包括职务晋升、培训机会等方面的价值体现,这些应属于广义的“同酬”概念。

阜外医院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基本实现了“同酬”:工资标准、奖金待遇、节日津贴、绩效奖励、职称晋升、职务聘任、培训机会、休假待遇等方面编内和编外人员完全一样。

3.4尊重个性。

编内人员相对稳定程度较低,特别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流动性较强,除待遇留人外,感情留人同样重要,要从细节入手,构建和谐,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3.5满足要求。

对医务人员而言,应提供公平有序的成长机会,并确保他们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注重培养敢用、敢用、优中选优;对于医辅人员,可结合年龄特点,通过党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增强凝聚力;对工勤人员,则应确保其收入稳定、应有的福利保障。

总之,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医院编外人员的管理任重而道远,需要从国家、社会、单位、个人等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探索,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如何以人为本,保障编外人员的权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是当前我国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