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江南,两种哀愁--明末清初“哀江南”文学中的民族观
摘要:明清易代之际,遗民文人再度体验被异族侵陵奴役的梦魇,他们看似巧合地在“哀江南”母题下共构诗赋,均以独特的视角和自身的记忆追述了江南地域上的家国动乱和百姓浩劫,反思汉族的文化特质和悲剧缘起。其间展露的挺拔駿健的笔势和国破家亡的哀愁彷佛是庾信《哀江南赋》经过历史检验与涤荡之后的回音。但明遗民所呈诸笔端的是由庾信“思乡之哀”所承载的“悯国、忧己之哀”嬗递而成的“故国、旧乡、先君、我族之哀”。继作与经典在“哀愁”的对象、起因、本质上的分歧背后是华夷观念的深沉异趣。这一由个人体会蜕变成群体经验的历程,不仅酝酿了文学经典的流衍嬗变,同时也折射出了作者对哀愁寄托和民族认同的不同抉择。
注: 保护知识产权,如需阅读全文请联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