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于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方式的科学性研讨

林春丽  2012-04-18

论文摘要: 当前,评价高校人文社科教师的科研水平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主要是看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量,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获奖项目的级别和数量。这样的科研绩效评价标准使高校教师陷入到论文和科研经费“GDP崇拜”的旋涡之中。改革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对策是:强化质量指标,淡化数量指标;建立独立的学术组织,推进学术自评自律;取消期刊等级制,建立文章同行评价机制;学校每年召开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让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论文关键词: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

一、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弊病

当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可以一言以蔽之:一切围绕经费申请与发表论文转,因此,我们在高校可以看到如下现象:

(一) 科研任务量化,考核异化为“找钱”考核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的科研管理部门对教师实施了严格的科研量化管理。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考评体系成为学术管理的重要依据。每年学校要给各学院下达科研经费指标,超额完成的有奖,否则通报批评,一级压一级,学院则给老师下达指标,并作为年终奖惩、是否聘任、评职称的重要依据。

在过度的硬性数量要求之下,高校教师开始为“钱”而战,为申报各种科研项目填写名目繁多的申报书,学术研究变成了找“钱”研究,谁找到的钱多,谁的科研水平就高,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奖励,但是如果没有找到钱,属于自己掏钱研究的,就不算科研。有些省级重点立项科研项目,自己掏钱做研究,本身已经难能可贵,学校、学院不给钱奖励也就罢了,但是不能连科研的名分也不给。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科研任务,实际是找钱任务,一旦钱到,科研任务就算基本完成,只要发几篇论文,顺利结题。至于科研成果如何造福人类,如何转化成社会效益,如何发挥积极的影响,关心的人很少,我们已经忘记了科研的根本目的和价值。

(二) 论文水平考核以是否在核心期刊发表为标准

当今高校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不仅重数量而且重形式,即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获奖等级、字数多少、排名先后,近年来还形成了唯“核心”期刊和SCI是从的现象。只要是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都被职称评定部门认定为学术水平高,其文章作者的职称评定就可以顺利通过,反之,就是学术水平低,“核心期刊”与职称评定挂钩后,高校的博士生学位授予也开始规定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学术论文。许多优秀稿件积压在“核心期刊”编辑部而失去时效,同时也造成非“核心期刊”的萎缩和停滞,这是知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和学术腐败。

(三) 论文版面费越来越高,普通教师难以承受

目前高校人文社科教师投核心期刊越来越难,版面费越来越高。全国近70个各级社会科学研究专门机构和超过1 000所大学所容纳的专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总数在50万人左右。对于这些研究人员,组织考察他们的劳动成果基本以论文发表作为标志,高校人文社科教师年终考核至少要发表1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有的需要2篇以上,博士生在毕业时要发2篇以上的核心期刊论文。中国目前可以发的人文类核心期刊以《总览》2008年来计算,只有750份杂志,而每类专业杂志有的只有1份核心期刊,大多数在10份左右,僧多粥少,造成洛阳纸贵,各刊物收取版面费越来越高。本人过去交过的论文版面费一般在600元至1000元左右,近年来6 000字论文涨到3000元至5000元不等,许多教师、硕士、博士反映,他们交过的版面费中,有的已经达到6000元甚至10000元。目前,西部地区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月收入还达不到3000元,发表论文收取的高额版面费是一个普通教师难以承受的。

(四) 自上而下的简单化管理,造成广大教师的生存困境

高校人文社科教师做科研本身要投入很多精力,花费很多时间,当他们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又碰上发表难及高昂的版面费,而如果教师选择不发表论文时,年终将被绩效考核评为不合格且受到经济惩罚,这是多么艰难的人生!但是当他们向管理者提出意见时,管理者强调这也是上级考核学校的重要指标,同时,这些指标关系到学校的排名、生源及学校的利益,所以管理者声称目前指标定得不是太高而是太低,论文发表的核心期刊应该是《总览》各类专业期刊的前20%的杂志,甚至就是本专业的第一名期刊,这种自上而下的简单量化的管理,造成广大教师的生存困境。可见教师要想在高校继续生存,发核心期刊论文、找科研经费是首要任务和硬任务,至于你是否关心学生,是否有高尚的道德,是否有出众的教学技能,教学质量如何等软任务都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不禁要问:高校办学的目的是什么?培养人才的教学任务占考核指标多大的分量?以论文和科研经费数量指标代替培养人才质量指标是科学的吗?

二、 造成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现状的原因

(一) 管理方和科研方信息不对称

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学科构成的复杂多元性,民族性、阶级性、本土性,真理检验的直观性,价值实现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成果多样性,引文的长周期性等特征。由于科学研究门类细分有数千种及科学研究所具有的高度专业性,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之间存在极强的关于科研内容的非对称信息。管理部门几乎不可能对科学研究的实质进行价值判断,用核心期刊和科研经费进行评价和考核,这种方法不用细读具体文章,也不必懂得某一具体专业知识,不必具备某一专业造诣,就可以划定文章深浅和价值的大小,轻而易举地断定文章的良莠,并由此决定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继而决定一个人的学术地位——技术职称,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对于那些远离学术研究而又不得不面对五花八门专业水平鉴别的职称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来说,确实是既省事又快捷的好办法。但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学术水平一定都很高吗?科研经费越多科研成果就越大吗?近年来有些水平低下或者东拼西凑的文字垃圾时常在一些“核心期刊”出现,很多科研项目花钱不少,但成果寥寥,这就说明这种简单的判断方法是不科学的,探索更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势在必行。

(二) 急功近利是促成目前的科研绩效考核标准的动因

为什么高校各级组织的管理者大力推行目前的科研绩效考核标准和方法?除了上述说的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无奈选择外,名利是最主要的动因。现在大家喜欢进行比较,高校排名是直接的压力,而排名的主要根据是论文和科研经费,另外学校办学经费有很大的缺口,学校希望老师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此外,外部的各种奖励都与科研挂钩,如果不压老师去完成这些科研任务,意味着要放弃很多的利益。但是,学校是非盈利组织,本身是不应该将钱放到第一位的,外部环境却逼迫它去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而把自己最重要的培养人才的职责放到了一边。科研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是老师和学校换取名利的途径吗?我们今天的评价标准,得到的最大收获是论文数字和科研经费的飙升,2006年度,按国际论文发表数量排序,中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是一个值得国人自豪的名次。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近期一份报告指出:中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零被引用区和低被引用区,即10年来都未被专家引用过或仅仅引用过一次。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吗? (三) 以刊物等级评价论文等级是造成学术期刊乱收费的根源

在当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考核标准体制下,最大和最直接的受益方是各级各类学术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以刊物等级评价论文等级是造成学术期刊乱收费的根源,许多期刊将获取版面费作为了最佳的创收途径。学术期刊是否该收费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1988年,因纸张、出版及发行费用剧增,绝大多数科技期刊财政上都有亏损,有相当一批期刊濒临倒闭。中国科协当时出台了[039号]文件,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此举成为国内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开端。可以说,把学术期刊推向市场是版面费泛滥的主要根源。200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发布《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手段向供稿个人和单位收取任何费用,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然而现实中,版面费现象愈演愈烈。许多专家认为,学术期刊是公益性的,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从事这个行业的科研人员,而不是普通读者,坚决不能市场化、商业化运营。一方面是各级科研单位及个人对发表论文有很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学术期刊为了生存需要获得经费支持,国家只能对一些重点刊物进行资助,这样的一个矛盾如何解决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四) 以行政管理替代学术评价,教师的意见未受重视

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我们的学生就无法健康成长,但是,我们今天的大学仍然是行政管理阶层处于强势群体,评价规则主要由管理层来制定,以行政管理替代学术评价愈演愈烈,教师的意见得不到重视。当然,行政管理层设定的科研评价标准和指标目的是促进大家搞科研,这种愿望本无可厚非,但是中国共产党最讲究实事求是,让所有的教师每年都去核心期刊发论文是否现实和可行?实践已经证明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管理者不愿意面对现实,不能倾听教师的呼声,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行使管理权,缺乏民主的精神。学术评价应该尊重学术权力,教师的科研水平应由相关的学术委员来评审,行政管理不应越俎代庖。

三、 改革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和方式的对策

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已经给高校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它违背了科研求真的目的,盲目追求数量指标,使人们忽略了科研的质量,而没有质量的科研,只能是自欺欺人,结果我们将无法实现科研强国、科研强校的梦想,所以,改革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和方式势在必行。

(一) 强化质量指标,淡化数量指标

科研是为了追求真理,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社会,所以一切科研质量好坏都应以此为根本标准,我们要大力推动科研质量的提高,必须放弃追求科研论文数量、科研经费数量,追求排名的一切浮夸做法。在当前,创造一个宽松的,可以让科研人员畅所欲言的科研氛围,切实保证思想解放、兼容并包的环境,相信这是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最期待的科研条件。高校管理者目前习惯用各种名利来激励高校教师,但是,历史告诫我们,在教育和科研上淡泊名利才是明智之举,历史上我们有很多教育家、科学家是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来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并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以爱祖国、爱人民,出于好奇、兴趣、爱好等是研究者的最佳动力,希望管理者能转变单纯用名利刺激、惩罚的管理方式,积极倡导奉献精神,采用多种激励方式,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将科研质量放在第一位,真正造福人类社会。

(二) 建立独立的学术组织,推进学术自评自律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种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只有同行或受益者才有发言权,所以管理者不要越俎代庖,让相关者去评价研究者的成果最科学。当前,促进各级各类学术组织的建立是关键,让同行来评议和鉴定同行的成果,应该是可行的,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评价学术成果的方法,为了避免同行嫉妒或守旧之心,我们可以邀请与此科研成果有关的受益人来参与评价,例如研究政策科学的学者,可以邀请政策制定者,政策受益者来倾听自己的创新成果,这样可以直接帮助社会进步,科研成果也可以转化成社会效益。此外,有了独立的学术组织,可以对同行进行监督,如果有剽窃他人成果,除了进行曝光和惩罚,还可以列入本行黑名单,使其学术声誉扫地,无法在这一行继续生存,以此警告敢于冒犯者,相信现在大量出现的剽窃行为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三) 取消期刊等级制,建立文章同行评价机制

高校人文社科教师做了科研,是非常希望自己的成果可以公之于众的。目前期待国家来资助很多学术期刊发行是不现实的想法,政府应该规范收费,规定学术期刊只能向投稿者收取出版的成本费,实行阳光收费。针对少数期刊垄断、期刊寻租和学术腐败的现象应取消期刊等级制。让所有期刊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建立文章同行评价机制,期刊的质量要由学术专业组织来监督。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建立专业网站、办电子期刊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期待未来每个学术组织都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和电子期刊,便于同行间的交流、监督和评比。研究者可以向专业电子期刊投稿,为了让网站生存而又不加重纳税人的负担,可以让网站适当收取审稿费和版面费。相信只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发论文难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四) 学校每年召开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让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们高校人文社科的科研,仅仅是追求发一两篇论文,这样并没有发挥人文社科研究的最大价值。建议学校或学院定期召开不同类型的学术交流会,让教师用较短的时间向有兴趣的师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让听众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师生研究各类问题的热情,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其中的研究,只要我们的大学时常保持这样的学术氛围,相信创新的思想、创新的人才会不断涌现,这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另外,学术成果要发挥对社会的影响力,必须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不要简单认为,论文刊登在期刊上,就会发挥效用,这是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如今是信息社会,信息不仅多,而且杂,如果不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最终科研成果将无法转化成社会效益。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