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论高校素质教育与研究性学习

凌桂珍 李秦  2008-07-25

摘 要:通过对高校素质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论述,说明了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素质教育的价值、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素质教育和大学生成才好处。 关键词: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 人才培养 创新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6年,党中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基础是教育,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从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子。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旧有的接受式、填鸭式教学和学习,只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开放的、发展的、创新的教学。这就意味着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时空必将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外的知识充实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将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课外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造就真正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素质教育的价值 素质教育无疑是对应试教育价值观的否定和更新,是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形势,提出的新的价值观。高校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教师要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自身调控能力,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标新立异,求异思维。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刻意追求的新颖奇特,而是逻辑自然发展的水到渠成,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这种创新与继承和批判是孪生兄弟;这种创新不是虚无飘渺,而是脚踏实地的开拓进取。高校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和谐的个性自由发展,个性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复杂性,每个人都具有其个人独特性,必须进一步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风络,而不能抹煞个性的发展,培养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要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整个历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鼓励学生实事求是,敢想敢说敢做,多问善思,孜孜以求,鼓励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新发现和“自作主张”。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实践都已证明,高水平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良好人格是分不开的。 素质教育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它揭示了教育的起点,又指出了教育的终点,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就没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学生的真正参与才能实现。素质教育提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以人的发展为基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育过程必须建立在每个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生动活泼发展基础之上。而要构建这种教育,则必须对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方式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应该积极构建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重点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从未来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要求,对传统课程内容加以精简和整合的新教学方法体系。新的课程系应把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性的研究学习、态度及价值观的养成等放在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还要树立一种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教学过程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身心的充分发展,体味到学习乐趣,从而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包括对考试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改革,改革包括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等各级评价立场和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大学生成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人的个体素质结构中的要素主要有7种,它们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而人的心理素质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众多心理素质中,自信心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在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国外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致相同的青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了事业上的佼佼者,有的却无所作为。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心理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者,其成功率大大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自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这说明自信心作为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它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人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发生作用。人们大都根据对自身力量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来指令自己的行为,由此而来的行为的积极程度又直接联系着活动的效能。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自信,企求过高,力不从心,导致失败的事固然时有发生;但更多的却是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好也干不了,于是畏缩犹豫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过强的自我否定就是通常所说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处处依赖父母、老师和同学,行为怯懦,工作和活动效率低下,人的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而具有良好的自信心的人能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创造能力,因此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能够成功。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