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绵竹市“5.12”地震灾后城市绿化系统的修复建设

佚名  2010-12-28

作者:尹明光 汪四旺 刘德斌

摘要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城市绿化系统发挥了重要的防灾减灾作用,同时也受到严重的毁坏。根据绵竹市城市绿化系统灾后修复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灾后城市绿化系统修复建设应注意的问题,以为绿化系统灾后重建提供指导。 关键词“5.12”地震;城市绿化系统;修复;建设;四川绵竹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使地震灾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毁坏。作为四川省的十大特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距地震中心区——汶川映秀镇直线距离仅10 km左右,在这次特大地震中损失惨重。经统计,死亡11 117人,受伤38 000人,失踪258人,全市50万人口全部受灾。居民房屋损毁达90%以上,城镇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 423亿元。 1绿化系统的减灾功能 “5.12”地震发生后,在一片惊恐中人们纷纷逃离建筑物,涌向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离建筑物稍远的城市绿地中进行避难,从而减少了次生灾害对人们造成的伤亡。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余震的频繁发生及地震对人们心灵上造成的恐慌,人们纷纷逃离建筑物的家,在空旷的公园、广场等绿地上建立临时的住所,进行避难。据统计,绵竹市城区的6万多灾民全部转移到城市绿地中避难。同时,城市绿地作为临时救灾指挥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临时医院的所在地,发挥了重要的防灾减灾功能,减少了人员伤亡,并安抚了惊恐的人群。 由于地震对绿地造成凹陷、隆起、开裂等直接影响,同时,由于绿地作为临时避难场所使用,灾民对草坪的践踏、对树木等植物的破坏,以及灾后忙于救灾的开展而未能及时对绿地进行维护管理,造成了城市绿地的严重破坏,因此急需在灾后重建中得到恢复,为人们开展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1]。 2地震灾后重建中城市绿化系统修复的主要措施 2.1制定近、中、远相结合的城市绿化规划,增加城市减灾规划 随着灾后重建的开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绵竹市启动了城东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在对口援建省江苏省的帮助下,由江苏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的《绵竹市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0)》《绵竹市城市规划总体(2008—2020)》通过相关专家组和部门的评审,将城市绿化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业规划,必将对绵竹城市的绿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城市绿化的防灾、减灾功能在这次特大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更增加了人们对于城市绿化减灾功能的重视。城市减灾绿地规划的制定赋予了城市公园绿地新的职能,这些职能对公园绿地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2]。 2.2加大对绿化的资金投入,不断满足人们对绿化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化的需求也更加明显,表现为对绿化面积需求的增长和园林绿化精品意识的增强。同时,为了城市绿化防灾、减灾的需要,需要加大绿化资金的保障。绵竹市在灾后重建中将投入1 000多万元对原来的城市公园进行改扩建,并拟建一处新的“月亮泉”公园;投入1 000多万元在城南快速公路两边营造25 m的桢楠(Phoebezhennan S.Lee et F.N.Wei)、小叶杨树(Populus simonii Carr.)混交林,打造了一条靓丽的绿色森林通道。其他的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中也规划了新的绿地。 2.3充分融入地方文化,提升滨河绿化和居住区绿化水平 在充分融合“名酒之乡”、“年画之乡”等绵竹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滨河绿化的修复、小广场的兴建,改造部分垂直河岸为缓坡斜面堤岸和自然驳岸,增加水生植物的配植,形成亲水滨河带,成为提升该地区人居环境的最重要的景观轴。同时,河道保持自然的形态,有深潭、浅滩等自然起伏多变的河床,这既有利于减低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破坏能量,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境,也有利于河水的自然渗透,是补充城市地下水的重要途径,使居住区绿化和建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 2.4大力挖掘乡土树种资源,丰富植物配置 绵竹市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据初步调查有45科200多种植物,其中还有不少是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比较有特色植物有:樟科的大叶楠(Machilus ichangensis Rehd. et Wils.)、润楠(Machilus pingii Cheng ex Yang)、细叶桢楠(Pho-ebe hui Cheng ex Yang)、木姜子(Litsea cubeba Lour.Pers.)、长叶乌药(Lindera pulcherrima Wall.Benth.)、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 Hemsl.)、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 Lecomte)、毛果黄肉楠(Actinodaphne trichocaaarpa Allen)、红叶甘橿(Lindera cercidifolia Hemsl.)等;山茱萸科的灯苔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 Hemsl.Pogark.)、川鄂山茱萸(Cornus chinensis Wanger.);杜鹃花科的腺果杜鹃(Rhododendron davidii Franch.)、灯笼花(Enkiantus chinensis Franch.)等。若对这些野生植物资源加以利用,则会降低大量引种植物的资金投入,对营造独特的地方特色植物景观有积极作用[3-5]。 3地震灾后对城市绿地系统修复建设的思考 地震灾区绿化系统修复建设不能是简单的再恢复,而是要总结这次地震灾害的教训,利用有利因素,立于新的高度,科学规划,立足长远,注重特色,借鉴新理念,城乡统筹,发挥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和功能[6]。根据工作的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灾后城市绿化系统的修复建设中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构建城市景观安全格局,高度重视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化规划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龙头和管理的依据。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借鉴国外城市绿化规划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改变那种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小打小闹以绿化为附属设施的城市绿化模式,要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系统建设。要打破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运用“反规划”理论(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优先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特别是要结合灾后旧城区改造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摆到重要位置,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经济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构建城市景观安全格局,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 3.2增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绿地系统防灾、减灾功能 汶川巨灾使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认识到,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灾害,如果仅用“天灾”来总括这次灾情,很多问题就会被忽略,如此次灾情暴露出在安全减灾应急管理上的“短板”,给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敲响了警钟。从目前我国若干城市已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来看,其体现的是平常时期城市绿地的功能,从充分发挥绿地的减灾救灾功能来看尚有欠缺。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应对绿地在非常时期的作用加以研究,并高度重视,加大防灾减灾绿地规划的内容,将绿化系统纳入城市减灾系统之中,使城市绿地建设成为城市减灾的有效手段和场所。

绿地系统建设的应增加针对台风、滑坡崩塌、水灾、火灾、传染病等灾害的防御内容,力求通过卫生隔离带、防风林等各种以防护功能为主的城市绿地,形成城市的防灾绿地体系,以减轻灾害和提高城市的防灾免疫能力。针对灾害发生时和灾后相当时间内,以绿地系统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构成城市避灾体系。 3.3形成地方特色的绿地系统,强调本土文化 园林绿化和城市建筑一样,应反映一个地方的风貌和特色。不能只注重量的扩张,而忽略了绿化效果和地方特色。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强调“因地制宜”的理念,建设反映本地城市风貌、乡土文化、地方特色的绿化精品,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地风格[7]。注重挖掘推广利用乡土植物品种,培育适合本地生长、生态功能强的绿化植物。在植物配置中应强调生态学的原理,遵循自然性、多样性、景观性、经济性原则。 重视乡土树种的使用,不能过分强调奇花异草。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品种,形成多样的植物群落,开发利用绿化资源,把增加绿地的适应性种类和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相结合,使群落种群趋向互相补充,充分利用光、热、水、土、气等资源,提高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生产力和稳定性,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3.4协调城乡绿地和谐建设,明确环境有机一体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将城乡绿化系统全面综合考虑[8]。特别是绿地环境建设,不能将城乡割裂,划出明显的界限,要把城郊区一同纳入整个城市绿化规划体系中,形成一个绿化环境有机系统。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思路,建立与城市化相适应的、以城市绿化为核心、以城郊生态绿化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化系统。注意保护好城郊的自然山体、河流,实施林相改造、封山育林,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等,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做到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和谐发展,使城乡绿化融为一体。 4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