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电网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宋红英 2010-02-04
摘 要:城市电网是城市范围内为城市供电的各级电压电网的总称,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电网规划一方面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城市电网更新改造的依据。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网规划;城市;发展
城市电网作为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城市电网的建设应该与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步或略有超前。为避免城市电网规划失误造成投资的浪费或重复改造,我国城市电网的规划工作,一方面要借鉴和汲取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当地城市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城市电网规划工作。本文针对目前各地区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局面,强调建立合理电网结构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城市电网的特点,提出电网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基础资料收集、负荷预测、网架结构布置、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做好规划工作基础资料的收集及分析工作
城市电网规划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原始资料及规划方法。没有足够和可靠的原始资料,任何优秀的规划方法也不可能取得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一个优秀的电网规划必须以坚实的前期工作为基础,包括搜集整理系统电力负荷资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电源点和输电线路方面的原始资料等等。为保证规划工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前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非常重要,包括规划基础年的电量、最大负荷、分区负荷、经济发展指标、产业电量发展指标、电网及设备现状等基础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城市电网规划提供准确有力的依据。
2做好负荷预测及网架结构的布置
电力负荷及电量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经济发展的速度、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构成的变化,均要影响电力的需求量。电力负荷及电量预测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现阶段,各地招商引资力度都非常大,建设了大大小小的各类工业园区,普遍存在报装负荷与实际用电负荷差距很大,用电负荷不是很确定以及企业用电容易受经济危机影响等问题,给电力负荷及电量预测带来很大的困难,使得做负荷平衡往往不是很准确,给电网规划建设项目带来误导。然而,供电区负荷的大小又决定主网布点及网架结构的规划,因此负荷的收集、预测及特性分析非常重要。因此,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及时掌握各类大型招商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通过规划年内各区负荷的收集,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准确的预测,推算出分区负荷在规划年的增长情况,根据分区各个规划年份负荷的预测结果对网架布点及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使得城市电网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3做好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
电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非常必要,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规划间的关系。电网规划的目的是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提高总体社会效益,应该说电网规划主要侧重于城市空间内电网的科学合理布局,更多地强调技术和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城市总体规划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作的一个综合全面规划,更侧重于规划市区的科学合理的布置,更多地强调规划实施的管理与指导。两个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都涉及到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和空间走廊,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因此,两者的衔接首先要落实到规划的编制阶段,在审批和实施的过程中也要衔接。电网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编制,以往电网规划仅是将规划项目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变电站位置和线路走廊都是未定数,政府规划部门难以预留与控制,往往形成“建时再定”、“随建随定”的状况,不能做到实际上的有效的衔接。结合本人多年从事电网规划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现规划同步,确保规划编制时间、年限的一致,并同步进行修编与调整;二是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电网企业与规划设计单位共同开展城乡供电专项规划和35千伏及以上电网的布局规划编制,实现城区变电站和线路精确到地理坐标点、廊道宽度和转角位置,乡村变电站和线路走廊落实到具体乡村位置,专项规划经由省(市)政府审批,与城市规划有机衔接,作为电网建设和省(市)域空间管制的重要依据和内容。三是建立统一规划体系,搭建平台,实现信息畅通。
4做好电网规划的对外宣传工作
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电力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技术和环保等科学知识宣传,增加城市居民对电力设施的科学认识,以消除城市居民对电力设施建设的抵触情绪和安全顾虑。 积极争取政府政策,促使政府各部门支持电力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对土地征用、拆迁补偿、线路路径等问题按照相关标准并在规定时限内给予解决。尽量营造全社会关注电力建设的氛围,努力推动电网规划的有效落实。
[1]陈章潮.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河南省电力公司.电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施朵夫(美)著,宋永华,刘俊勇,王秀丽译.电力系统经济[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