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红楼梦》浅谈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人格的形成历程
杨娜 2011-10-10
【摘要】本文从《红楼梦》中选取了四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林黛玉、薛宝钗、王夫人和贾母——用以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性格特点。从林黛玉到薛宝钗是女性接受封建道德,丧失本性的过程;从薛宝钗到王夫人是女性恪守封建女德,人性恶化的过程;从王夫人到贾母是女性维护封建家族利益,漠视亲情的过程。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人格的基本形成历程,而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规范。
【关键词】《红楼梦》;封建社会;女性人格
由于《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基本没有经历明显的性格变化,所以我们很难通过其中的某个人物来探讨封建社会女性人格的形成历程。然而,如果从中选取几个典型形象来作为封建社会女性在相应人生阶段的代表,就不难推知这一历程。
由于封建社会女性的活动领域一般局限于家庭,所以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约束很大程度上是由封建家族制度产生的。同时,因为贵族女性所承受的家庭约束远甚于平民女性,所以对贵族女性生存状态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封建家庭对女性人格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了林黛玉、薛宝钗、王夫人和贾母这四个贵族女性作为典型形象,用以探讨封建社会女性人格的形成历程。
一
林黛玉是女性本真人性的代表。与大多数封建社会女性的恪守礼法不同,林黛玉具有鲜明的个人思想与情感,对她而言自由与尊严的价值远高于生命本身。身世和性格是造成黛玉坚持个性的主要原因。首先,寄居生活造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封建礼教没能深入她的思想。其次,性格的叛逆使她不愿受制于封建礼教。而她对个性的坚持突出体现在她的多愁善感和孤高自傲的性格上。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多是因情而发,她对“人欲”的高扬正体现了她对“天理”的蔑视。林黛玉素来不劝宝玉近什么仕途经济,也不稀罕“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但对“淫词艳曲”却十分痴迷。“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回就记述了她对《牡丹亭》的“心痛神痴”。她之所以感慨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付与断井残垣”的戏文,正是因为她与杜丽娘一样都渴望有美好的爱情来点亮生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她对青春白白流逝的惋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是她对爱情无望的无奈。而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身世是造成林黛玉强烈渴望爱情的主要原因。虽然,贾母视她为“心肝肉儿”,但敏感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仍使她感到孤苦无依,“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正是她对爱的强烈呼唤。
林黛玉孤高的性格更加体现了她对个性的坚持。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体现出寄居生活已成为了她巨大的精神负累。但她并没有像宝钗、探春那样为得到贾府上下的普遍认可而抛弃个人的性格与情感,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她明知自己的多愁伤感已受到许多人非议却仍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她虽无力改变自身的现实处境,但她坚持做一个精神的斗士,正如她所说“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二
在经过封建礼教教化之前,宝钗也应是黛玉式的人物,也应有本真的性格和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在《红楼梦》里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她曾经的影子。第二十七回里写有宝钗看见一双蝴蝶,“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这才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子应有的活泼自然。
但封建家庭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宝钗的本真的个性。出身名门的宝钗自幼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她“读书识字”,用封建正统思想来规范自身;她“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具备了贤妻良母的基本素质。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封建道德深植于宝钗的思想之中,这集中体现在宝钗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林黛玉痴迷于“淫词艳曲”,而薛宝钗却把红玉对贾芸的爱恋看成是“奸淫狗盗”。 年轻人本应强烈渴望纯洁美好的爱情,而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竟能使一个花季少女把它视为下流不堪之物,这充分体现了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极大压制。相反,对于“待选入宫”宝钗却没有丝毫反对,这种蔑视女性人格的制度却被她理所当然地认可了。一个人如果在最具有叛逆性格的年龄,尚且放弃“人欲”,因循礼教,那么,在此之后,他又怎能不“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宝钗对爱情的否定是她服从封建礼教的突出体现。
同时,自身欲“上青云”的追求是宝钗性格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不同于林黛玉的傲世独立,薛宝钗渴望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她极力赢得封建社会的普遍认可。她装作猜不出元妃的灯谜,她专门点贾母喜欢的戏,她拒绝证实王夫人否定的药方。而且,更令人震惊的是第三十二回金钏投井死了,宝钗用“失了脚掉下去的”来宽慰王夫人,一个仅十几岁的女子竟可以这样地漠视生命,对金钏用生命捍卫的尊严视而不见。可见,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不仅造成了宝钗思想感情的丧失,更侵蚀着她善良的人性。
三
婚后的宝钗不仅将继续克己守礼,还将丧失善良的人性,王夫人正是如此。
作为贤妻,王夫人把贾母和贾政的意志奉为天理,从不显露个人的思想感情。第四十六回里贾母因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把王夫人也一齐怪上了,“王夫人忙站起,不敢还一言”。贾母无理的斥责难免使王夫人内心感到委屈,但是在三从四德的妇德体系下,她不能对婆婆的意志表现出一丝的不满。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王夫人虽爱子心切,说话仍没乱了礼法。“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却也要看夫妻份上。”王夫人首先肯定了丈夫的做法,继而才用老太太和夫妻情分来劝他。情急之下王夫人仍能克制爱子之情,可见贤妻之德已深入其骨髓。此外,王夫人对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完全服从,进一步完善了她作为“贤妻”的必备品质。尽管众人都厌恶鄙夷赵姨娘,但王夫人只在第二十五回中因贾环烫伤了宝玉才骂了她一回,此外从未对她表现过不满。而且,第三十六回中王夫人还因少了赵姨娘的月钱而盘问了王熙凤。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是对女性情感和人格的莫大践踏,而王夫人竟可在这一制度下做得无可指摘,可见其为恪守妇德已经完全放弃了个人感情。
作为良母,王夫人千方百计给宝玉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但这不仅出于母爱,还掺杂了王夫人恪守妇德和追求利益的成分。一方面教育好家族未来的继承人是对整个家族应尽的重要责任;更重要的是,母以子贵,宝玉如能顺利地继承家业,王夫人就有望成为封建家庭的最高统治者。而如果由贾环继承家业,那么王夫人的家族地位将一落千丈。
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应该具备良好的理家能力,同时还要“宽柔以待下人”,以维护“祖宗颜面”。但事实上,这两点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封建家族内部等级秩序的存在决定了统治者必然要压迫被统治者,又何谈“宽柔以待下人”?但王夫人通过让王熙凤来理家达到了治家与“宽柔”兼顾的目的。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对王熙凤说“我天天坐在井里,拿你当个细心的人,所以我才偷个空”,可见王夫人让王熙凤理家,主要是为了省心。当然,王熙凤与她的亲戚关系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最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避免王夫人亲自去做伤人害人的事,有利于维护她的“宽柔”形象。绣春囊一事不仅使王夫人的理家能力受到了邢夫人的质疑,也威胁到了贾府的“脸面”。为了巩固自身权威,挽回贾府“脸面”,王夫人决定抄检大观园。但此事执行者是王熙凤,这样,表面看来心狠手辣的刽子手就成了王熙凤,而不是吃斋念佛、心慈手软的王夫人。当然,王夫人仍掌握着治家的实权。“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一回中,王夫人向王熙凤查问了月钱的发放情况并吩咐了给林黛玉做衣服的事。可见,飞扬跋扈的王熙凤不过是个代理人,而“像木头似的”王夫人才是真正的决策者。由此,王夫人便在实权在握的情况下树立起了自己“怜贫恤老”“斋僧布施”的良好道德形象。 但是,出于母爱和对自身前途的考虑,王夫人对宝玉的事总是亲自处理,从而使她的伪善得以显露出来。
王夫人一直担心宝玉与女子们的亲密关系有碍宝玉的成才,这从黛玉初到贾府王夫人对她“你以后不要睬他”的交代中就可见一斑。第三十回中,宝玉两次三番和金钏说话,王夫人都不予理睬,一旦金钏回答宝玉王夫人便即刻给她定了“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让你带坏了”的罪名,“宽仁慈厚”的王夫人全不管“跟了太太十来年”的情分,在明知金钏被撵出去无脸见人只有死路一条的情况下,“亦不肯收留”。金钏的死无疑有碍王夫人“宽仁慈厚”的形象,也破坏了贾府“宽柔以待下人”的传统。因此,王夫人给自己开脱说,只是“一时生气”撵的金钏,本是想“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的,不料金钏“气性大”竟投井死了。而当正在为金钏“垂泪”的王夫人见宝钗来了,开口问的却是宝玉,当得知宝玉并未对金钏的死做出什么反映,王夫人才又说起此事。她说金钏“忽然”投井死了是“一桩奇事”。待宝钗讲了一番“据我看来”的说法,王夫人还是“我心不安”,最终用银子和衣服了却了“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的金钏的死。如果王夫人只是“一时生气”害死的金钏,那么把“恹恹弱息”的晴雯“现从炕上拉了下来”由人架着撵了出去,已经把她的自私歹毒暴露无遗。
四
如果贾宝玉能够顺利地成为贾府的继承人,王夫人就能成为像贾母那样的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家长。作为贾府的当权者,贾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封建家族利益,为此她的迫害对象已扩展到了骨肉至亲。
首先,贾母的伪善比王夫人更高一筹。第二十九回中,贾母像一位高高在上的济世者以广济苍生的姿态通过对小道士菩萨一般的怜悯彰显了皇亲国戚应有的懿德。这一点薛宝钗和王夫人都难以做到,因为她们的目光仅在一己之私,而贾母则是站在统治者的高度,把整个贾府的形象当作自身形象来维护。但仅从贾母连最心爱的丫鬟鸳鸯死了娘都借故不准回家守孝就可见其剥削阶级的本质。第五十四“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对袭人守孝的前后不同态度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她的伪善。贾母听说袭人因守孝没陪宝玉出来,便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她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待得知袭人主要是留下尽奴隶的职责,贾母便不予追究,还关心起袭人母亲的死来。可见,只要不威胁其统治利益贾母就会摆出一副“惜老怜贫”的慈善面孔,而一旦统治秩序受到威胁她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予镇压。
其次,为了家族利益,她可以舍弃亲情。作为封建家族的当权者,贾母深感对家族兴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她十分“溺爱”家族继承人贾宝玉。但这种“溺爱”也是有底线的。第五十六回中贾母曾对甄家人说“像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她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贾母虽意在以此显示诗礼之家严明的家风,但这也说明当亲情与家族利益发生冲突时,贾母会舍弃前者。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之后所说的“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的话则昭示了他志向不改的决心,由此可见其被贾母抛弃的必然性。贾母对年轻一代婚姻的态度也体现了她对亲情的漠视。在第五十回中贾母严厉地谴责了佳人才子的书。她说那些见了男人就想起终身大事的小姐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并以自家姊妹们不听这些书,不懂这些话为傲。可见,贾母虽百般宠爱她们,但一旦她们坏了“世宦读书家的道理”,也必将被无情地抛弃。由此可知贾母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为了维护家族利益,贾母甚至可以抛舍最心爱的宝玉和黛玉,这可谓是她漠视亲情的突出体现。
五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女性的人格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林黛玉到薛宝钗是封建社会女性在思想上建立起完善的封建道德体系,从而丧失了自我价值判断和个性特征的过程;从薛宝钗到王夫人是女性人性恶化,由受害者转变为迫害者的过程;从王夫人到贾母是女性上升为封建家族统治者,为维护家族利益而漠视亲情的过程。
女性第一阶段的人格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本真人性的丧失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道德教育。封建道德教育否定“人欲”,尤其否定情欲。为了宣扬封建婚姻制度的合理性,封建礼教要求青年男女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实现婚姻关系,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爱情。因此,宝钗对爱情的唾弃体现了她对对礼教的绝对服从从而造成了她本性的丧失。
女性第二阶段的人格变化主要体现在人性的恶化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社会对女性提出的贤妻良母的行为准则。因为,对于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恪守道德是基础,而治家有方才是关键。如上文所述,这不仅关系到家族秩序,还关系到家族形象。而治理一个等级秩序严格的封建家族将必然造成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从而造成了女性家庭管理者人性的恶化。
女性第三阶段的人格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亲情的漠视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封建男权制度。封建男权制度决定了男性家族继承人对于封建家族的重要性。
如果他们无意发展家族事业,必将遭到严酷的镇压。同时,男权制度还决定了女性的附属地位,她们没有恋爱的自由更完全选择婚姻。封建家族统治者对于她们违背这一规范的任何行为都将给予坚决的镇压。对于青年一代的镇压造成了女性家族统治者对于亲情的漠视。
可见,是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规范造成了女性人格的恶化和人性的扭曲,大观园里这些纯洁美好的女子也终将变得如王夫人般伪善,如贾母般冷酷。林黛玉的红颜薄命固然可悲,但她至少得以“质本洁来还洁去”。而宝钗却只能以冰雪聪明之质、天香国色之资身陷“渠沟”,尚不自知。所以,千红万艳的真正可哭可悲之处并不在于她们的香消玉殒,而在于其水质灵魂的陨落。而身陷“渠沟”之后,她们又将难以避免地从被害者转变成迫害者。封建社会压迫和残害女性的工具竟是女性自身,这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最可悲之处。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M].周汝昌点校.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2] 吴宝成.捧心西子“泪”为魂——林黛玉之哭浅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 李哲,宋伟. 普通大众生存悲剧的代表——薛宝钗[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4] 霍彤彤.20世纪贾母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4)
[5] 王素.论王夫人[J].新学术,2008,(6)
[6] 孙虹.黛玉宝钗形象的原型意义[J]. 红楼梦学刊, 1997,(3)
[7] 罗宪敏. 贾母的性格层次[J]. 殷都学刊, 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