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外汉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应用分析

袁飞  2012-06-11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应该将汉语当作工具来教,而不应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来教。随着语言教学对象对课程要求提高,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互相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成为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本文将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原则入手,通过社交语用、文化习得等应用分析和研究,实现课程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相结合,从而完成学习并正确运用汉语交际能力的任务。 关键字:对外汉语教学;交际能力;社交语用;文化习得 一、对外汉语教学原则和内容 (一)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原则是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原则。教师教学内容上,应创作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汉语,从而完成学习并正确运用汉语的任务。在该原则中,主要倡导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的教学法是交际语言教学和任务型语言教学。 交际语言教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以语言的功能和意念为纲,着力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习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学习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人是如何运用语言做事和处理矛盾的。从而达到创造接近于真实的情景,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同时,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应该将汉语当做语言工具来教,而不应为一种知识系统来教。随着语言教学对象对课程要求的提高,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互相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交际是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中的。从教学目的的要求看,作为交际工具来进行教学时,它包括理解和表达;从课程的总体目标来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作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汉语,从而完成学习并正确运用汉语的任务;从课堂上突出教学情景的教学活动看,根据不同学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并且交际和课堂教学是相互联系的,即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成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造实际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语言(语音);不失时机的把课外的某些有意义的情景引入课内,创造接近于真实的情景,使课外服务于课内。课堂教学越生动活泼,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内容 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汉语和中国文化,因此,文化课属于一大板块性课程,但目前文化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薄弱环节。原因是文化课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明显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范畴,应紧紧围绕汉语的特点、汉语教学,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围绕影响汉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与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所以,在实际文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对文化课热爱程度的不同,可将文化课细分为小类,如中国手工艺、中国书法、中国武术等,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尽可能避免在文化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应用研究 (一)社交语用与语言对比 1、社交语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文化这方面通常的做法是单独开设一门文化课,而没有在语言课上强调文化是如何作用于语言的,事实上,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不同的社交语用规则,若留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规则,就有可能在与中国人交往时产生语用失误,这种失误会导致双方的误会及不满,还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社交语用规则。现行的汉语教材,如《汉语教程》,都加入了情景交际教学,甚至在课后练习中都加入了情景表达专题。教师应在特定情景中,可能涉及的文化语境因素都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挥后,再指出学生话语中由于社交语用规则把握不当而产生的难以为中国人接受的部分,并指出背后深藏的文化因素。同时,强调社交语用规则的习得与语言形式的习得同等重要,进而使学生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成功实施交际。 2、语言比较 对比分析法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帮助人们认识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干扰,把握那些“貌合神离”、大同小异的部分;同时,把文化差异说清楚了,有助于克服学习者的心理障碍。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是普遍运用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方法。如许多动物名称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是很大的,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狐朋狗友”、“狗眼看人”、“狗仗人势”、“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诸如“a lucky dog”(幸运儿) 、“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等用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地位之高;“猪”在中文里有“笨”、“蠢”、“憨厚”、“富贵”这样的寓意,在捷克语和英语里是“粗鲁”、“脏”的意思;还有对“鸡”的比喻义也是不一样的,在韩国语和捷克语里表示“愚蠢”的意思。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窥见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特点在文化上的反映。 (二)文化原则与习得 1、文化原则 李泉(2002)曾指出文化教学有其根本原则: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则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来决定。即使是交际文化的教学也要考虑到四方面的原则:A.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的适时性;B.与文化教学服务性相适应,即文化因素的适度性;C.与学习者的真正需要相适应,即文化因素教学的针对性;D.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大家普遍同意李泉的观点,并愿意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教学的原则做进一步的探讨。 2、文化习得 文化习得与语言习得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因此不能分而视之。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舒麦恩于1978年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指出第二语言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而学习者对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了他们第二语言习得的程度,并强调从心理上应对新的语言文化充分开放。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注重语言形式习得,如语法,而忽略语言形式后面深藏的文化根源,因此在同中国人交往时,就容易冒犯这些文化规则造成一些不快。 在文化习得中,表层文化容易习得,深层文化较不易习得,因为留学生会本能地固守自己民族的中心文化而排斥目的语文化。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明确地告诉学生习得文化的目的不是放弃母语文化,只是培养他们对汉语文化的敏感性,从而在用汉语与中国人交际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汉语的社交语用规则,不至于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双方的不快。有了正确的态度,社交语用规则的习得也就会容易一些。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