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小说中的村镇愚民形象透析
王芹 2012-05-25
鲁迅就像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托尔斯泰,是这个民族精神源泉的大文学家和大思想家。解读鲁迅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永远的任务。细读、精读、研读、美读、创造性阅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永远的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鲁迅先生和我们当下的中学生之间隔膜较厚。笔者从教中学语文多年,一直觉得好好地解读鲁迅是引领中学生走近鲁迅的必须途径。
村镇愚民形象知多少
中学课本中所选的鲁迅先生的小说除了《一件小事》和《社戏》稍有点光亮和温暖,其余的像《故乡》、《孔乙己》、《祝福》、《药》、《阿Q正传》等等,读了以后就是觉得阴霾笼罩。闰土、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阿Q这些人物麻木恣睢地踽踽于凄风冷雨中的样子久久地在你的心头飘荡,未庄上、鲁镇里到处都是风雨如磐。
一、自己被愚又主动愚弄人的人。这一类人主要是那些被愚昧的而又有主动权的人,像《祝福》里的鲁四老爷、《孔乙己》里的丁举人、《药》里的康大叔、《阿Q正传》里的赵秀才和假洋鬼子等等。他们是上千年愚民政策的牺牲品,也是帮凶,可怜、可悲亦可恨。他们主动接受甚至千方百计地去被愚弄,上千年的愚民政策高明就高明在这里,愚弄了你还让你觉得皇恩浩荡,你还磕头谢主隆恩;上千年的愚民政策卑劣也就卑劣在这里,说要把你表现为天使却不幸表现成禽兽。
二、被愚弄而毫无知觉的人。这一类人是指像闰土、祥林嫂、华老栓、阿Q、孔乙己,还有那些到处都有的动辄伸长脖子围观的无数看客们。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向来就是被压迫被欺侮的对象,被愚弄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基本不识字所以不读书,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我们的先圣孔子和孟子教统治者们要如何如何爱人、要如何如何为人们负责,他们生来就被告知他们是下等人,他们要受各种压迫和剥削。所以,他们对受愚弄毫无知觉,闰土是不知不觉又顺理成章地叫“我”老爷,且毕恭毕敬。
村镇愚民形象的意义
一、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创作的中心主题是——对于愚昧麻木的国民精神的批判,但是,同样必须指出的是,鲁迅作品中众多的村镇愚民形象并不是被嘲笑与讥讽的客体对象,而是人们自身的愚蠢与无知的象征,他们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照出的是人们自身的另一种夸张却未必虚假的面影。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等等以愚人与愚行为题材的寓言故事一样,先哲们用这些故事提示人们警戒自己智慧与思维的缺陷与局限,而并不是把他们当作被嘲笑与讥讽的客体对象。面对那些可笑的言行我们笑不出来。
作者在叙述他们时更是采用一种反面观照的手法,让我们觉得那是在挖病根子,而不是在揭伤疤。正如巴赫金所认为的:“愚蠢,这是反面的智慧,反面的真理。”例如——《阿Q正传》,在写到阿Q因为调戏小尼姑而开始想女人时,又发了这样一段议论: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叙述者在此表现得像一个传统主流伦理观念的忠实拥护者,他似乎坚定地信仰这一观念,引征史据,言之凿凿,然而,语气却始终令人生疑,尤其是当他略有迟疑而又肯定地说出“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这样近乎强辞夺理的话来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认定,这一“传统观念的维护者”的面孔仍然是一张假面,是叙述者有意戴上的一张愚人假面。 二、村镇愚民形象是当时物质生活的直接反映。鲁迅先生所重点批判的国民性在这些占国民大多数的村镇居民身上具有最为集中的表现,村镇愚民的产生与中国传统乡镇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财富相对贫乏以及信息相对闭塞的情况下,乡镇居民的思维方式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局限。尤其在城市兴起,形成了自己相对庞大的经济与文化规模之后,乡镇居民的知识水平与理解力就更加趋于弱势,往往成为城市市民文化讪笑与贬低的对象。因此,在城市文化的眼中,乡镇愚民的无知、吝啬、纠缠于微小琐屑的物质利益等等,都是一种令人发笑的性格。事实上,乡愚的无知与朴实憨直还成为对于装腔作势的官方礼仪的有效攻击。如《阿Q正传》中未庄人将“自由党”的证章直观地称为 “银桃子”,而“自由党”则讹而成了“柿油党”;《长明灯》中则将梁武帝讹为“梁五弟”,而阿长所说的“长毛”,则不分清红皂白地不但包括洪秀全军,而且包括了所有的武装兵匪。于是,我们看到,在乡愚那里,辛亥革命的革命党是“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而复辟的张大帅则是燕人张冀德的后代,一支丈八蛇矛。当然,当“我”回到故乡,杨二嫂便肯定地认为“我”“放了道台了”,“有了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显然,这种错讹的基础是乡愚对于世界的知识经验与理解力,是乡村生活经验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一种任意的想象力。
三、昭示作者对同胞真挚的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态度,这是教参上的话。等多读几篇鲁迅小说,觉得这话说得好无力,先生是最清醒的、最犀利的、最爱憎分明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是先生真实的心声。愚民的发生,是愚民政策的结果,秦始皇已经死了二千多年,看看历史,是没有再用这种政策的了,然而,那效果的遗留,却久远得多么骇人呵!鲁迅和梁启超及胡适等人不一样,虽然国民的奴性是五四前后的共识,但没有多少人像他一样洞悉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揭示其荒谬。鲁迅是眼冷心热的,冷眼看着,心里想着、关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