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现
孙宝国 2012-06-27
近年来,吉林省创作生产的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分析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现象,对全国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生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连创佳绩
从2002年开始,吉林省独立或参与创作生产的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相继亮相荧屏,其中仅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就有2002年3月5日起播出并荣登央视当年收视冠军宝座的18集电视连续剧《刘老根》、2003年2月24日起播出的23集电视连续剧《希望的田野》、2005年4月3日起播出并继《刘老根》之后再次创央视当年最高收视率的20集电视连续剧《圣水湖畔》、2005年9月28日起播出的32集电视连续剧《美丽的田野》、2006年1月18日起播出的23集电视连续剧《都市外乡人》、2006年6月18日起播出的24集电视连续剧《插树岭》、2008年7月23日起播出的27集电视连续剧《静静的白桦林》、2010年11月28日起播出的30集电视连续剧《永远的田野》等。
特别是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以农村题材为主的吉林省创作生产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播出数量占到该频道年总播出量的六分之一左右。与此相映成辉的是,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中,《美丽的田野》荣获优秀长篇电视剧奖和最佳摄像奖;在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插树岭》荣获特别奖,《圣水湖畔》和《都市外乡人》荣获优秀作品奖;在第二十六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评选中,《插树岭》荣获一等奖。
主旋律作品多,“三贴近”作品多,既叫座又叫好,既有大众又有大奖,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引起了业内外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现象。
2006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召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上对吉林省的电视剧创作生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认真总结吉林电视剧现象的经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文化访谈》、《艺术人生》栏目以及《光明日报》和《吉林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相关的专访或报道。
2007年9月21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广电局在长春共同举办了“中国?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研讨会回顾了近年来全国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情况,充分肯定了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2008年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做出重要批示:“吉林省在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创作上树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特色。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二、吉林繁荣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的主要做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吉林省农村题材电视剧只所以能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全国电视剧市场长盛不衰,主要得益于吉林省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长期不懈努力。
(一)在组织引导方面:坚持高位引领,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省委宣传部和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坚持高位引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动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一是出台扶持政策。近年来,吉林省制定了《吉林省文化发展纲要》、《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2009年9月召开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又进一步制定了《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对包括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内的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在注册登记、财政税收、投融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加大奖励力度。吉林省委宣传部研究制定了《吉林省重点文化产业实施意见》,组织起草包括电视剧生产在内的文艺创作奖励办法,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吉林省连续举办了八届全省最高文艺奖——长白山文艺奖评奖活动,都对优秀电视剧给予表彰奖励。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题材电视剧人才,给奖励、给荣誉。如吉林省著名编剧冯延飞获得了从国家到省级所能给予文化工作者的诸多荣誉,吉林省有关部门还颁发给他“技术革新能手”等荣誉称号。
总之,上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植黑土地,守望本土文化精神家园
吉林省早年的省、市、县三级创作网,培养出许多基层剧作家。他们对东北文化的独到认识和精辟提炼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渗透出来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让人叹服。随着时代的脚步,他们的创作方向也就自然地转向了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他们当中涌现出了何庆魁、郝国忱、冯延飞、薛立业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吉林省本土编剧,他们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和浓郁的乡土情结,熟悉黑土地,热爱黑土地。很多剧本都是在农村完成的,很多剧作家本身就是农民。尽管他们早就住进了城市,但是他们经常回农村深入生活、潜心创作。
吉林省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那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不仅为中国电影事业和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很多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是由这批从事电影工作的编剧、导演和摄影等参与完成的,如吉林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生产的“新农村三部曲”《都市外乡人》、《插树岭》、《静静的白桦林》的导演,都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顾晶担纲的。
除了编剧和导演以外,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还聚集了一批近年来活跃在二人转和小品舞台上的吉林省和东北本土演员。他们深受东北文化影响,熟悉东北农村生活,能生动地展现东北农村文化,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稳定的观众群,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带来了很强的市场号召力。
以本土编剧、导演、演员为核心的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团队根植于东北这片厚重的黑土地,执着地守望本土文化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优势条件,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深入生活,以其灵性和对东北农村生活的经年累月的扎实积累,推出了一部又一部精品力作,也成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这一块金色招牌背后坚实的人才后盾。
(三)在题材内容方面:坚持“三贴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根植东北黑土地,特别注意突出东北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以更好地贴近东北农村实际、贴近东北农村生活、贴近东北农村群众。其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作取向的“三贴近”。为了写好主人公徐大地,《希望的田野》的编剧冯延飞几个月扎在吉林市的乡镇村屯,与数位乡镇长喝酒聊天拉家常,因此,徐大地的原型虽然是吉林省吉林市搜登站镇党委书记刘保忠,实际上却是乡镇党委书记智慧之“集大成者”。这种选题取向,使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这朵“荧屏之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题材选择的“三贴近”。譬如,《希望的田野》反映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圣水湖畔》把科技兴农的新观念形象生动地诠释给观众,《美丽的田野》讲述一个村委会主任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都市外乡人》描写了农村知识分子进城打工创业的历程,《静静的白桦林》关注的是农村的大病统筹和医疗改革,《永远的田野》讲述了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普通农民对自己的土地的热爱和捍卫,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是人物塑造的“三贴近”。吉林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中很多农民的形象与过去文艺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都是新型农民,他们追求的是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是一批鲜活生动的新形象。徐大地、田野、马莲、杨叶青、乔楠……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从里到外散发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
(四)在表现形式方面:探索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审美的最佳结合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创造一方艺术,一方艺术又哺育了一代人民。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表现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宏大主题的具体形式,往往又是与符合大众文化审美趣味这一现实诉求无缝嫁接的。
在表现形式方面,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努力寻找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点。
一是从自然环境方面探索结合点。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所选取的拍摄外景地,大都是极富吉林和东北区域特色的著名景点和景观,如《圣水湖畔》选的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查干湖旅游度假区、《静静的白桦林》选的是吉林省桦甸市境内的红石国家森林公园、《永远的田野》选的是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境内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
二是从文化习俗方面探索结合点。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融合了大量的东北民间戏曲、音乐、绝活,如二人转、东北大秧歌以及蒙古族歌舞表演、满蒙风格的配乐等,都将东北文化巧妙地与剧情结合起来,让观众在欣赏电视剧作品的同时,对东北的戏曲文化、音乐文化、饮食文化以及礼俗文化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达到了潜移默化地传承和弘扬东北文化的目的。
三是从语言风格方面探索结合点。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表现语言大体上是喜剧语言风格,是生活化的语言,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语言,生动、形象、火爆、朴实、俏皮、幽默。作为东北文化的一大特色,东北方言形象、幽默,极具亲和力,充满了张力和情趣。幽默的东北话所具有的极强的形象性,使得它走出了东北区域的限制,成为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走向全国的敲门砖。
(五)在生产机制方面:实施市场化运作,探索多元化的电视剧生产模式
吉林省的电视剧创作生产较早地引入了市场经济模式。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市电视台等单位的电视剧创作生产都实行市场化运作,走公司化之路。近几年吉林电视台牵头拍摄的几部农村题材电视剧,台里基本没有投资,却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在电视剧创作生产机制上,吉林省很早就实行了制片人制,把电视剧创作生产的责权利加以区分。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成熟的电视剧制片人队伍,在推动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走向全国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电视剧创作生产主体上,除了电视台发挥骨干作用外,吉林省一些民营文化公司也成为生力军,如《圣水湖畔》则是由松原庆魁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品的,而《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等“田野三部曲”则得益于以丛丽、阚小龙为首的吉林省新大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成功的运作。
在电视剧资源整合上,吉林省在引进资金、联合拍摄等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通过个人投资、个人贷款、企业投资、合资合作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解决了农村题材电视剧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譬如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合资合作,扩大了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影响,同时促进了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再投入和再生产。在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电视剧亏本的情况下,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多数保本或赢利,创作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吉林繁荣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启示
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农村题材电视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差强人意,而且在创作中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反映北方农村生活尤其是东北农村生活的电视剧相对较多,而反映南方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却凤毛麟角。这种创作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让观众感觉北方农村尤其是东北农村就是整个中国农村。为扭转这种局面,全国其他地区应学习借鉴吉林省农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的有益经验,牢固树立以下四种意识。
一是要牢固树立主旋律意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创作生产出更好更多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已成为全国电视剧创作生产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目标。为此,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譬如加大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力度等。由于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是依托政策导向进而占领市场份额的,这就决定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与生俱来的主旋律特色,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即使是采用市场运作的个人或者企业投资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也应在内容上高扬主旋律,从而获得在央视和其他主流电视媒体播出的优先权。
二是要牢固树立“三贴近”意识。农村题材电视剧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以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基点,着力表现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现代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新型的人际关系。要从农村中发生的家长里短等一件件平凡而典型的小事入手,经过创作人员巧妙编织和演员生动表演,演绎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从而全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全国特别是本区域广大农民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党的政策,艰苦奋斗,发展农村经济,一心一意奔小康的时代主题。
三是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农村题材电视剧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遵循艺术规律,深入农村生活挖掘创作素材,脚踏实地进行艺术创作,在探索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审美结合点的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凸显地方特色,努力创作生产出一批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品质优良,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
四是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要用活市场机制,创新运作模式,以开放的眼光,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掘全国特别是本区域的精神文化资源,实施“内联、外拓”战略,积极搭建合资、合作平台,实现全国和本区域创作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市场主体和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