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台湾电视新闻的人本立场与“逐臭”特性

万霞  2012-07-30

从事港澳台新闻的编辑工作已有多年时间,特别是莫拉克台风袭击台湾期间,我正在台湾随团采访,有机会与岛内同行合作,让我对台湾媒体和记者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2009年,台湾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八八风灾”,大陆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深圳市捐助了价值一亿元新台币的活动板房(组合屋),作为首批救援物资,8月18日抵达高雄港。当时包括央视、港媒和台湾媒体大概有二十家都陆续赶到,几十台摄像机在烈日炎炎的高雄港码头一字排开,等待船只进港 ,场面相当壮观。有台湾海基会等相关人员到达时,记者和镜头一拥而上,我看到一个被挤到左边角落的女记者,只能高举一只手,把话筒伸到采访对象嘴边,但动作娴熟,神情自若,看来已经非常习惯这个姿势,过程中还不断发问,反应相当快。台湾新闻媒体众多,记者抢新闻是常态,每有大事发生,现场一定是挤满了话筒,这时候抢占有利的位置,是记者的基本功。

台湾东森电视台和TVBS的SNG卫星转播车就在现场,记者一直在连线,把画面即时传回本部。我们当时也准备借助东森的设备传输信号回深圳,但由于目前两岸的摄像设备制式有所不同,现场也找不到转换线,尝试失败后只得作罢,只能通过网络把信号传回深圳。

在只有2400万人口的台湾,电视竞争异常激烈。无线电视有台视、华视、中视、民视、公视五家,有线频道有150个以上,可谓群雄并起。在岛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中天、年代、东森、三立、TVBS、大爱、非凡……

台湾的电视新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生动。演播室活泼多彩,主持人靓丽轻松,屏幕上花花绿绿的字幕和画面,清晰明了地告诉你新闻正在关注什么。这些新闻栏目的名字也很有意思:新闻夜总会、台湾脚走大陆、2100全民开讲、NEWS我最大……新闻的内容五花八门,看新闻的角度也常常令人意外和惊喜,而且常常发掘到独家报道。为什么新闻有这样的魅力?

以我粗浅的观察,首先,台湾地区电视新闻的鲜明特点是“一切以人为核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报道新闻事件,更多的是抓住人的故事做文章,新闻报道的角度,往往是从人之常情出发,去追踪大家的关心点,甚至挖出观众潜意识中会在意的东西,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特别善于从关键人物身上寻找故事和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5月20日,马英九上任两周年,新闻就从马英九的两张照片入手,将两年前后马英九的容貌变化做对比:

【新闻标题】马就职两周年民调升!狂瘦、变老、眼袋深

【新闻导语】“马英九今天举办就职两周年记者会,或许是因为近来民调回升,再加上台湾在全球竞争力评比 ,史无前例大进步!因此他谈话充满自信,即便报纸拿‘马英九狂瘦、眼袋法令纹变深’照片做文章,他也不在乎。”

记者还就这个“岁月不饶人”、“美男迟暮”的话题,采访马英九本人,他回应说:“我看到今天早上那两张照片,大概是挑两个极端啦,实际上没那么严重,体重有回来一点了。”

马英九是岛内政坛的美男子,观众很关心他的外表,记者就抓住了人们这个普遍的心理,在“就职两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给了观众最直观的“马英九变瘦变老眼袋深”的强烈印象,这样的新闻特别生动,当然很难忘记。追求生动是台湾新闻的一大标志。

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也不只是关注新闻本身,更关注新闻中人物的命运情感,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5月,新闻报道了一个9岁女童三次救母的事件。这个母亲曾做过槟榔西施,17岁就生下第一个孩子,常年失业,身负巨债,又被男友遗弃,于是烧炭寻死,被机灵的9岁女儿发现报警,才救回一命,女儿时刻观察着母亲的行动,又第二次第三次报警救母。

记者继续观察这个三次救母的9岁女孩。镜头里,她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打闹嬉戏,天真活泼,但对记者说出的话却是“妈妈好可怕”,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母亲自杀给孩子带来的恐惧和阴影;而9岁的孩子还要帮外婆做家务,照顾妈妈,让人不禁为孩子的处境和命运担心。这则新闻体现出“人物命运”的吸引力。

第二,新闻节目由“人”主导。在演播室,就以主持人为主导,在采访连线中,以记者为主导。新闻的表达常常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和风格。

台湾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多半记者出身,他们新闻阅历丰富,观察问题视角独特,对新闻把握自如,和新闻简直浑然一体。主播除了播报新闻外,还要参与新闻编排,有的干脆就是新闻部门的主管,如TVBS的新闻主播方念华就是TVBS-N 的总编辑。

TVBS新闻台的新闻是24小时滚动播出的,当天的重大事件,在每一个整点新闻档,观众都能看到,但不管什么消息,到了方念华主播的时候,一定是另一番解读,她的新闻播报具有鲜明的个性,犀利睿智,受到观众追捧。她主持的《TVBS高峰会》和《TVBS看板人物》等节目,也是高收视的名牌栏目。

岛内人尽皆知的东森主播卢秀芳,先前连战和平之旅时,随行采访,还和央视主播白岩松一同创下两岸合播新闻的首例,让她在大陆人气飙升。记者出身的她已经有17年电视工作经验。

中视的当家主播沈春华,主持节目超过20年,风格随和亲切,赢得岛内民众的喜爱和信任。常常有民众将钱财托付给她,请她代做善事,其公信力可见一斑。

记者在现场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他们追求每一条新闻的生动,特别重视现场感和同期声,让新闻很有触摸感。不只是灾难或是动态消息,即使是静态的内容,记者也会千方百计调动现场资源,体现“动态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陈水扁及其家人出庭时,记者被拦在较远的地方,在大声地呼喊发问,虽然当事人并没有回应,观众却能感受到新闻现场的强烈气氛和记者想要传达的讯息。

其次,时事政论节目和名嘴成为岛内电视新闻的鲜明标志,这些新闻节目已经成功地设定新闻议题,引导舆论方向。

台湾电视界的政论节目之多,可称为一项“政治奇迹”。目前在岛内仍保持高知名度和高收视的政论节目包括:政论节目开创者李涛主持的 TVBS《2100全民开讲》,李涛夫人李艳秋主持的TVBS《新闻夜总会》、三立电视台2002年开播的《大话新闻》以及中天电视台的《全民最大党》等。这些政论节目参与人数众多,除了时事名嘴,还有蓝绿政治人物、政府和党派的官员等等,节目谈论的都是观众关心的时事或热点问题,如“陈水扁二审改判二十年”,“2010年台湾金曲奖内定传言”等等,很多栏目还在节目中开放CALL—IN,在直播中接通观众电话,让观众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既提高了收视率,也丰富了节目内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天电视台的《全民最大党》,它走诙谐路线,常模仿新闻当事人或名人名嘴,模仿对象从关在看守所里的阿扁,到刚表态要参选五都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什么人都有,把时事评论娱乐化,嘻笑怒骂,唱唱跳跳,简直就是娱乐性的政治连续剧。前段时间大陆的网络红人“犀利哥”也被《全民最大党》用来消遣岛内政客,主持人“九孔”穿上乞丐服,扮起犀利哥,讽刺台湾的政治人物连乞丐都不如。

《全民最大党》那期评论的话题是2010台湾名人信任度排行榜,民调结果显示,最受民众信任的是慈济创办人证严法师,第二是李昌钰,第三名则是导演李安,在前十名榜单中,台湾政治人物全军覆没,马英九只排在37名,输给排在33名的名模林志玲,最后一名则是牢中的陈水扁。

对此 ,九孔版的“犀利哥”炮轰说,“ 政治人物为什么排不上前十 ,因为我们台湾选举太多,见人就拜托拜托 ,这么多的跳梁小丑 ,一天到晚拜托拜托 。拜托只有谁,咱们乞丐才会跟人家,拜托给点钱,拜托拜托 。台湾的政治人物就跟乞丐一样,每天都在跟人家乞讨拜拜,怎么有人会信服你,对不对?那乞丐他没有办法进入排行榜的,所以说政治人物就等于乞丐 ”。

对于这样巧妙的模仿和讽刺,观众常常会心一笑。

大量的政论节目也造就了一批政论名嘴。名嘴们常常掌握了新闻议题的设定和发言权,逐渐变成现成的“舆论”。不少老牌名嘴德高望重,被认为是真正的评论员,如李敖、陈文茜、胡忠信、张友桦、沈富雄、杨宪宏等人。到2005年后,人称“爆料天王”的邱毅,不断在节目中爆料扁家的“海角七亿”,直接推动了扁案的审理,也带动了名嘴的“爆料文化”。

“名嘴”不只在台湾家喻户晓,一些评论客观的评论员,如黎建南、尹乃菁、江岷钦、郑又平、兰萱、汪用和等台湾名嘴,在大陆也炙手可热。

不过,台湾电视新闻的琐碎逐臭,也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

如,对于蓝绿民意代表的“武斗”,电视新闻是“全程直播”、不断放大,甚至是推波助澜。

正是因为有电视新闻在拍,不少民意代表为了抢占新闻版面、博知名度或争取选民支持,刻意制造事端,甚至动拳脚,媒体间接地鼓动了立法机构的暴力。台湾还多次发生男女民代对骂互扇耳光的事件,都与电视新闻的“逐臭”难脱关系。

另外,台湾的新闻台几乎没有国际新闻,民众也习以为常,而岛内的一些绯闻、丑闻、奇闻和怪闻,经过电视台24小时连续滚动播出,给观众以巨大的视听冲击,无事生非 ,小事化大。

新闻台的乱象和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些,台湾的媒体工作者也曾总结:政论节目泛滥,发言者经常只讲立场,不问是非,大曝隐私。新闻对于一些亲人丧生或特殊事件的苦主穷追不舍,甚至捕风捉影、造谣生事。

这些事件和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台湾电视行业舞台小,资源少,但竞争又异常激烈,一些看重短期利益的投资方有时为了经济效益剑走偏锋,以低级趣味迎合部分观众。这些也让我们反思,如何在收视率和媒体社会责任之间保持平衡。对于不同环境下的台湾新闻的生态了解,或许会启发我们在新闻创新中另辟蹊径。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