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动表现拍摄对象——电视新闻的画面运用手法
王文 王鸣儿 刘志德 2012-07-31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形象记忆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最有潜力可挖的一种记忆力。电视新闻是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画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画面的景别、光线、构图、运动、字幕等决定着电视新闻的质量。
一、恰当使用景别,满足观众视觉需求
景别是一种叙述方式和画面结构方式,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还可以通过航空、航天的拍摄获得大远景,特写也可通过显微摄像取得大特写。
电视新闻篇幅短小,短消息一般在一分半钟内,长消息在四分钟内。编辑在前期采访和后期制作时,要少用大景别(远景、全景)镜头,多采用小景别(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镜头,尽可能多剪辑些画面,让受众在画面中接受更多的信息。金坛广播电视台摄制的创建生态市系列报道中,绿树成荫的航拍画面,鲜花、树木的特写镜头,展示了创建的成果。人的眼睛没有特写镜头,所以人们希望看到特写镜头,如雨后的水珠、绽放的鲜花等。记者在采访中,应不失时机地抓拍富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特写、大特写镜头,以满足人们开拓视野视觉的要求。《金坛新闻》节目“十一五”成就系列报道交通篇中,有一组在高空俯拍的画面:纵横交错的公路网、楼房林立的东门大街、丹金漕河上的座座大桥、城市景点、城南风景区等等,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熟悉的环境。
二、正确构造画面结构,有效传递视觉信息
构图是指画面的形式结构。电视摄像人员把立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等视觉造型元素组织起来,突出画面的主体,能有效地给受众传递视觉信息。
电视屏幕是一个长方形,把它分成上中下三等分,可以得到两条水平的线,把它分成左中右三等分,可得到两条垂直的线,这四条线就是趣味线。趣味线的四个交点,就是趣味点。这四个趣味点是画面上最活跃的四个点,因为它们是水平趣味线和垂直趣味线的交点。物体如处在这点上,就会加倍地突出和醒目。摄像人员在拍摄人物时,一般会将人物的一只眼睛处理在上面的一个趣味点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江苏电视台《江苏新时空》中,摄像师就是这样来处理男女主持人的位置。如果主体是多人,应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中央位置。比如,中央电视台在报道胡锦涛总书记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时,记者画面构图始终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中心。记者还多处使用了仰拍镜头,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现场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看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形象。
电视采访中,记者和被采访人的构图也非常重要,因为采访人和被采访人画面时间较长,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摄像记者采访时站位不正确非常普遍,很多构图只能看清被采访人的半个面孔,有时被采访人和采访人甚至垂直于电视屏幕。正侧角度常常用于表现画面人物之间的交流,但现场采访时拍摄方向应该是斜侧面或正面。采访记者应引导被采访人的视线不要离开摄像机镜头,与记者,更是与观众交流。
三、合理使用运动镜头,发挥电视摄像优势
运动镜头是在拍摄过程中,变动机位、焦距或镜头光轴所拍摄的镜头。运动镜头是相对固定镜头而言的,按照其运动方式可分为推、拉、摇、移、跟、升、降等类型。运动镜头可以增强画面动感,扩大镜头视野,丰富画面信息。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上,中央电视台用航拍镜头和地面的升、降、跟、移动等运动镜头,向全世界展示了恢宏浩大的奥运会盛况。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直播的钱塘江江潮,空中的航拍镜头和地面运动镜头的交替使用,使观众看到了现场观潮者都看不到的画面:钱江潮一泻千里、波澜壮阔,展现了电视的无穷魅力。
与现场直播和其他节目不同的是,电视新闻篇幅短,很少使用运动镜头。一个运动镜头从起幅到落幅都有数秒钟,如果是短消息新闻节目,观众只能看到几个镜头;如果使用固定镜头,则可以提高数倍的信息量。因此,在新闻节目中,一般多用固定镜头,少用运动镜头,要让固定镜头表现运动,而不是让运动镜头表现运动。比如,中央电视台在奥运报道中,使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来表现运动主体,很少用推、拉等镜头来表现。
推镜头有强烈的指向性,它可以调动观众的注意力。推镜头是从群体中突出主体,落幅画面一定是全局的重点。所以,摄像师拍摄中不该推就就不要推,该推的时候一定要推,有些推镜头是任何镜头都不能替代的。上海电视台报道的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消息,在众多媒体报道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电视新闻短消息一等奖。“观众朋友,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现在所处的位置离发射塔只有1000米,这也是我们被允许进入的离发射点最近的地方?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59分,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发射架已经完全打开,场上的工作人员也全部撤离,‘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已进入倒计时,中国的飞天梦想就要实现。”出镜记者话音刚落,摄像记者就把镜头推向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架,在画面落幅的同时,“神舟”五号飞船点火发射升空。
拉镜头是画面景别的小景别向大景别连续过渡的拍摄方法,是对空间、环境、氛围的展示。拉镜头要有明确的意图,特别是落幅画面,一定要有吸引观众的亮点。比如会议报道中,从做报告者的近景拉出到会场的中景或全景,这个拉镜头就完全没有必要。
推、拉镜头不宜在采访时使用。采访中被采访者的每句话不一定都有用,如果用推、拉镜头,会给后期剪辑画面带来困难。摄像师拍摄时镜头应固定在被采访对象的身上,采访完所有内容后,可以补拍过渡镜头,以便后期制作时剪辑。
会议新闻画面比较呆板、枯燥,运动的画面很少,摄像人员应该发挥电视景别变化和运动镜头的优势,使画面活跃起来。移动(行走)镜头非常适合在会议上使用,与会人员虽然不动,但移动镜头的视点在变动,给受众造成主体在运动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