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电视新闻节目创优感想

许建俊  2012-07-17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新闻从业者被纷繁芜杂的信息所围困,面对报道线索繁多却难求独家、报道时效增强却难求精致这一客观实际,记者怎样排除干扰,沉下心来,做出题材重大、角度新颖、立意高远、制作精良的新闻精品?笔者从1994年开始涉猎电视新闻创优,18年历程得出一个结论:除了信心、耐心、悟心,创优并无捷径可言。

信心:语不惊人死不休

电视人从进入电视行业起,就应该为自己的职业设定一个目标。既然选择了电视,就应该有所收获,尤其是在行业评奖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为此,我曾经连续15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除夕,也曾连续工作近30小时没有闭眼睛。事故现场,力争第一时间;百姓有忧,尽力帮忙解决。2005年4月,中宣部将常州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邓建军定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为给即将来常州集中采访的中央新闻采访团提供素材,我从4月2日中午接到任务起,带领两名同事连续工作两天两夜,终于在采访团来常州的前一天完成了一档20分钟的演讲实况录像和一部20分钟的电视新闻专题片《中国知识型职工楷模邓建军》。该片不仅在邓建军事迹汇报会上受到中宣部新闻局领导、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同行和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还先后荣获了江苏省电视新闻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如果不是从2000年起,我就开始积累邓建军的新闻素材,并坚信这是一个可以感动7000万中国产业工人的先进典型,也许就不会有这样多的收获。

优秀作者,总是人品与文品的结合。常州残疾青年屠霖虽家境贫寒却热心发明,我在跟踪报道的同时,多次给他带去钱和生活用品。辽宁商人高太录常州提货被骗,我连夜采访并安排吃住。而当某医疗厂老板为一条批评报道带着烟和钱找到我时,被我坚决拒绝。爱憎分明,是记者的责任,更是守望舆情、担当正义的信心与底气。我采制的11集连续报道《花钱存车车失踪》播出后,在常州市反响强烈,并促使常州城管部门最终出台了自行车寄存点的规范管理制度;社教系列片《如此留置》引发常州各界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热议;连续报道《鲜牛奶怎么不鲜了?》不仅使常州市民从此喝到了放心奶,还使长期挪用公款、导致乳品厂连续亏损的企业负责人最终被绳之以法;为呼吁市民养成卫生习惯,我不仅对城市一些单位和个人乱扔垃圾行为进行曝光,还动手将市中心一座桥上的几大袋垃圾搬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为此在报上撰文,以我的“动口又动手”,倡导记者对有利于人民的事,不仅要善于报道,更要尽举手之劳;而这些报道也都因为立意或角度出彩,先后在省市行业评奖中获奖。

耐心:板凳要坐十年冷

报道一条火箭弹人工增雨作业的新闻,十万分之几秒的火箭弹飞入高空的画面和大雨倾盆的情景,让电视新闻在报纸和广播面前出尽风头,这是电视的优势。但正因此,相对于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创优难度更大。有了好的题材,缺乏好的现场;有了好的主题,缺乏权威的采访;有了好的立意,缺乏好的由头。或者时过境迁,或者物是人非……这些,报纸和广播的记者能找到许多弥补的办法,但电视新闻弥补的空间就很小,特别是现场感强的消息类体裁常常可遇不可求。有时候花了很大精力做的一篇报道,到最后并不能获奖。所以,有信心更要有耐心。

2003年,笔者编发的消息《新疆男童瓦热斯高空触电奇迹般生还》,虽然摄像记者拍到了十岁男童瓦热斯高空触电一刹那惊心动魄的画面,但同一个月,各地陆续出现了类似惊心动魄的镜头。安徽台记者拍到了农民牵着牛在洪水汹涌的木桥上走,最终连牛带人被洪水冲得再无影踪。相比之下,我们的那条消息,要在省级以上的新闻评奖中拿一等奖,并无胜算。另外一条就是发生在武进区横山桥的人质案。当时在编发这篇稿子前,参加报道的记者都说可以作为一条消息推荐年度省里的评优,但我却深感底气不足。报道反映的是常州警方成功解救人质,可偏偏记者因为警方对歹徒控制上的突变而未能抓拍到最后那关键的一枪。这是不是硬伤呢?实践中经常出现因为种种意外因素使本来很好的创优题材功亏一篑。

越磨越浓的是墨,越酿越醇的是酒,越做越精的是好的节目。为了使《新疆男童瓦热斯高空触电奇迹般生还》获奖的筹码更大,我提议记者做连续报道,通过常州各界对瓦热斯的关爱,呼唤他父母出现,让流浪的瓦热斯回家享受亲情、接受教育,最终成为一个好少年;报道立意还可以由此升华到汉族和维吾尔族友谊这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题上去。与同类题材相比,就是“人有我优”了。常州与新疆相隔遥远,报道的记者认为这个提议实现的可能性很渺茫。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耐心等待。当年的9月17日果然等来了瓦热斯父母从新疆赶来常州认子的感人一幕。获得江苏电视新闻奖连续报道一等奖的结果也表明,这种等待是值得的。武进区横山桥人质案报道,我在看了部分素材后,发现有些同期声很精彩,决定扬长避短,由动态消息改做新闻专题,通过悬念来弥补记者未能抓拍到最后那关键一枪的不足。经过努力,题为《人质命悬一线的3个半小时》的专题最终获得了江苏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在江苏省的一次电视新闻年会上,江苏省广电局一位领导谈到创新与创优时感慨系之,说近年来江苏电视新闻改革热火朝天,新栏目、好栏目不断涌现,一些在全国电视新闻改革中领风气之先的景象可喜可贺,但也不容忽视近年江苏广播电视节目在全国获奖业绩平平的现状。为此,他大声疾呼,电视新闻需要那些短、平、快的“快餐”,更需要火候到位的“精致小炒”。我想,要做出这种“精致小炒”,就必须耐得住寂寞,面对浮躁、功利,保持清醒和理智、平和与淡然。

悟心: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个县级剧团,凭借4台戏在全国巡演4000多场,并拿下4个全国大奖,观众超过400万人,创下150万元的年收入——这是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创下的被文化部称誉的“演出神话”。

2010年11月,我到金坛参加大型文献片《华罗庚》的开机仪式,金坛市委宣传部部长王跃中无意中给我讲了上面这些信息。此前我正好看过一则材料,2009年7月,在中宣部和文化部直接推动下,全国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但直到2010年8月,全国6000多家国有、集体院团中,只有228家基本完成转企改制。这些改制后的院团推向市场究竟前景怎样?当大部分院团还在观望时,江苏第一个改制的金坛华罗庚艺术团提交的这份漂亮答卷触动了我进一步采访的兴趣。于是,我立即组织记者进行采访拍摄。结果发现,2010年,当《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等电影大片掀起一个个票房新记录之时,国内演出市场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冷淡。这一年,文化部门组织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表明,全国200多个县市级剧团,80%都已名存实亡。国内的行业老大东方歌舞团改制后,当年的演出场次也不过314场。一个小小的县市级院团——金坛华罗庚艺术团2010年却演出了315场,收入超过150万,观众人次突破25万。三项指标在国内文艺团体中都名列前茅。探索金坛华罗庚艺术团的发展奥秘,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剧团,以及各类基层文化团体,“剧团不在大小,关键要有勇于变革的探索精神;剧目不在多少,关键要锻造以质取胜的市场精品;剧种不在土洋,关键要紧扣时代和现实主题”。根据这些素材和启发,我们最终拍摄制作了新闻专题《小剧团,大市场》。记者通过对剧团的大量跟拍,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好。因题材重大、事例典型、视角新颖,该专题最终获得了江苏省2010年度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并被推荐角逐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悟心,要在目光上比别人犀利,立意上比别人高远,角度上比别人独特,制作上比别人精良。而要达到这一层次,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触类旁通的知识根底,敏锐的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