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浅论电视媒体的情感相亲类节目

印兴娣  2012-06-05

摘要:情感类的节目再次亮相荧屏之后,由于片面追求收视率、炒作一些不该炒作的话题,节目的低俗化倾向明显,遭到国家广电总局的严厉批评并要求立即整改。节目的低俗化,背离了主流价值观,丧失了媒体的责任和道义,误导社会,也是媒介丧失权威的开始。

关键词:情感节目相亲节目低俗化媒介权威公信力

随着《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8090》、《幸福魔方》等栏目的相继推出,曾在荧屏上“消失”多年的情感交友类节目卷土重来。推陈出新的多档情感类综艺节目在荧屏“火拼”激烈,合力形成一股收视新势力。据报道,全国荧屏上,征婚交友类、情感类节目目前已达100多个。盘点这类节目,我们发现,这些节目存在着共同的特点:一是开播就迅速蹿红。2009年11月开播的青春成长情感故事节目《8090》一下子跻身全国同时段收视前三名,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自开播以来便屡创收视新高。《非诚勿扰》刚扩版为一周两期,就“不负众望”收视率蹿到了2.61%。《幸福魔方》自2010年1月开播至今,已经3次名列全国自办栏目全天排名第一。二是节目形式和内容相似,互相克隆,制作手段雷同。情感类节目大多是请来事件当事人讲述个人和家庭隐私,以至于双方在荧屏上、镜头前当面对质、争论,又借助主持人、专家的穿插提问,形成煽情的情节和悬念。征婚交友类节目基本都是男女双方在现场进行选择,阐述自己的爱情交友观,曾出现谁的语言越出位,越受栏目欢迎的局面。从内容上来看,心理情感类节目一般都是隐私被娱乐化、商业化,借助专业的制作手法,让嘉宾“晒隐私”、“曝家丑”,隐私、极端、刺激,非此不演。交友类节目是名车、豪宅、大款,非你不嫁,满足了部分参与者想出名的心理需求,宣扬低俗的拜金主义。

随着情感类节目的火爆,观众与节目制作方的口水仗打得也异常凶猛,一方面是网友质疑节目选题低俗,内容造假,编故事、请演员、找托儿,伤害观众真感情:另一方面是节目制作方极力否认“找托儿”,都信誓旦旦地保证说节目都是真实的,有的制片方还带有不满情绪说网友和观众对节目的质疑是没事找事儿,认为是“有些观众是挑刺找乐”。事实真是这样吗?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在《焦点访谈》中的发言就证实了网友的质疑。朱虹说:“在做节目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低俗化的倾向,比如片面追求收视率、炒作一些不该炒作的话题,金钱至上,另外炒作一些个人隐私,这一方面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社会上造成的不良影响很大。”今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连续下发通知,规定了此类节目应该加以规范的范围:“1.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要把好嘉宾关,不准伪造嘉宾身份,欺骗观众;2.建议此类节目要扩大嘉宾选择范围,不能仅由演员、模特、富二代占据荧屏,不准邀请个人品德有问题或有争议、持不正确或非主流价值观、婚恋观的人物参加节目;3.节目不准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4.不准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5.各婚恋节目不准在节目中互相诋毁、攻击;6.所有交友类节目均不准现场直播,要严格执行播前审查和重播重审制度,对有问题的内容和错误的观点必须删除。”对各台开办的交友相亲节目、情感故事节目进行整顿。

广电总局道道“令牌”给正火爆的荧屏上的征婚交友与情感故事类节目厘清了健康发展的方向。各大卫视也都纷纷表示要按照广电总局的通知要求调整规范节目:《非诚勿扰》认为自2010年1月开播以来“一直以把握正确主流价值观导向作为节目的最重要准则”,但表示将认真学习总局的管理规定,严格要求,把好话题关、嘉宾关、内容关、主持关、播出关,进一步提高节目品质;浙江卫视要求各部门根据总局的各项规定仔细检查节目内容,严格对照执行,坚持表现“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把好舆论导向关;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将相亲单元《缘来是你》再度全新改版,一改以前偏攻击性的特色,推出暑期恋爱季,用积极美好的婚恋观给当代青年人作指引;湖南卫视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制片人刘蕾虽然认为自开播以来,所有上节目的嘉宾都是真实想交友的普通人,坚持资料绝对真实,互动交友节目保持生命力靠的就是“诚意”二字,但还是认为广电总局的规定非常到位;只有东方卫视拍手称快,《百里挑一》节目制片人邵智愚声称:“很欣慰,广电总局的规范早该出台了。”

尽管各自都没有正面承认自己有问题,但存在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出现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是部分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电视工作者背离了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准则,是电视媒介唯收视率是从,盲目追求收视率,丧失了媒体的责任和道义的结果。文化的传播、消费被当做一种快速谋取现实利益的手段,依靠传播低俗信息赚取收视率,使得电视文化产品被消费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电视节目的低俗风气严重扭曲社会主流价值观,侵蚀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种结果不仅误导社会,造成一些人心理困扰,还影响了电视的公信力,也是媒介丧失权威,自找末路的开始。

背离主流价值观,丧失了媒体的责任和道义

“节目在形式上追求娱乐化、追求庸俗化,有的节目在导向上存在问题,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健康发展,这种泛滥现象是不正常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教授说)电视作为公共平台,不应该放大、纵容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不择手段只求一夜成名、拜金炫富、道德观是非感模糊等,对社会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这种做法背离了社会主义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任务,违背了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的原则,邓小平指出:“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这是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当下我们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电视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准则。作为大众媒体,电视更应该讲社会效益。一些情感节目,为了制造看点,过多涉及经济纠纷、家庭暴力、包二奶等社会不良风气;一些话题,在边缘题材的选取上过于集中,有悖传统伦理道德;有些是个案,不是普遍现象,放大当事人经历的曲折程度,讲述的是一些骇人听闻的故事,丧失了媒体的良知。网络红人罗玉凤的出名很明显是某个团队炒作的结果,媒体在里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这种趣味低下、哗众取宠的新闻炒作只能说是媒体道德的丧失。女嘉宾马诺以“拜金女”备受观众指责,随后又爆出了“艳照门”,却大红大紫,这着实令人感到可悲。作为公共空间,电视媒体影响深远。公共媒体应着力服务于主流价值观,心理情感类节目,应该聚焦社会的普遍现象和问题,关注群体性的真情实感,一味迎合某些“亚文化”思潮,会对公众形成错误引导,也更丧失了媒体的责任和道义。

小报化是媒介丧失权威、自找末路的开始

小报化是电视媒体用一种煽情的手法制作新闻和电视节目,以唤起受众的注意,把媒体降为纯消遣的工具。媒介一旦热衷于小报化,热衷于走低俗之路,就踏上了权威的末路。低俗之风虽然一时赢得了收视率,但长远来看,无疑是“自掘坟墓”,必然遭到民众的唾弃。“娱乐至死”的前例早已多不胜数。以各大卫视为代表的党的喉舌的电视媒体,是人们了解世界、看生活、看社会的主要窗口,人们愿意相信电视节目内容是真的、是健康的,低俗内容弥漫在电视节目中,慢慢会使受众成为“俗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损害媒体的公正信誉,媒体在公众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和责任感,以公正、公派赢得社会的推崇,是极其艰难的,小报化不仅削减了这种公信力,而且也挖掉了它的一切基础。在一次网友自发评选的“最恶心节目”投票中,重庆一档栏目入选,网友的理由是:“该节目特别钟情于婚外情、第三者、二奶、二爷、出轨、不伦恋、畸形恋等题材,完全是低俗地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有几个是真的呢?”情感类节目之所以吸引观众,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原生态,真情实感,如果导演过度,甚至通过编造故事,再请演员来演,观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节目吸引力必定大打折扣。媒体这样做无疑是冒险,一旦败露,丧失的不仅是媒体的公信力,还伤害观众的真感情,最终,是媒体失去观众。“公信力”不仅是情感类节目立足的根本,更是媒体立足的根本。专家指出,情感访谈类节目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如果在收视率的压力之下,部分节目刻意追求故事的标新立异,在真实性上打折扣,或是故意渲染情节,这其实是对观众的耍弄。

误导社会

作为媒介文化一部分的广播电视文化有两个基本特性:组织化和货品化。广播电视文化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在组织目标和利益指导下,经过集体创作的制式产品,同时也是针对大众市场所制造的文化货品。在组织化与货品化的制约下,大众媒介供给我们娱乐与资讯,也传播着特定的价值与意识形态。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还是传播低级庸俗的拜金主义,是媒体在生产广播电视节目这类精神产品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的目标。李良荣教授强调,大众媒体有责任去挖掘具有普遍社会性的人物和事件,其出发点应当是社会责任,而非“自利”目的,即片面追求媒体的经济效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教授认为:“这种泛滥对我们下一代的培养不利,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构建不利。”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说:“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加以纠正,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伪造嘉宾身份,欺骗观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等这些庸俗节目的制作者们挖空心思赚取收视率,绞尽脑汁赚孔方兄,是在背离电视文化。电视是当今最重要的舆论工具,以健康向上、高品位的精品力作武装人、引导人、鼓舞人、陶冶人是电视从业人员的神圣使命。庸俗犹如病毒会侵蚀人的肌体,时间长了就会生病。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一方面要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传递信息、提供娱乐,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评价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中,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是这个系统结构的核心与基础,是所有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相亲交友类节目、情感故事类节目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婚恋交友类节目中一些嘉宾身份造假,出语低俗,公开讨论涉性内容,宣扬拜金主义,混淆是非善恶,宣扬不健康的婚恋观,一些情感故事类节目为了吸引眼球,造假编假,严重违反客观原则传递负面情绪和不健康的价值观”的现象,与媒体从业者的政治思想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当前,无论是征婚交友类节目还是情感类节目,都应该进一步丰富和开阔视野,保持节目思想、观念上的多样性,才是最为有效的市场竞争力。放弃媚俗,改变“唯收视率”的追求是电视节目走出低俗化的唯一方法。

1.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让婚恋情感类电视节目健康发展》,《焦点访谈》,2010-06-10。

4.《人民日报》批电视台为谋取暴利鼓励出位表演,www.admaimai.com,2010-06-22。

5.尹晓宇:《收视率诱导逐利乱象相亲节目低俗化当止》,《人民日报》,2010-06-22。

6.张体义:《情感相亲类节目真实性遭质疑》,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http://www.cjr.com.cn,2010-03-25。

7.《广电总局整治婚恋情感类节目》,http://whnews.cn/news,2010-06-11。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