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警惕儿童电视成人化和贵族化:我国儿童电视分析

陈佑荣 朱礼科  2006-06-16

[内容提要] 儿童电视近年来已成为电视界的一大关键词,本文分别分析了儿童电视出现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存在的尴尬问题,并就其如何走出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儿童电视儿童权利成人化与白痴化城市化与贵族化教化与娱乐化

儿童电视是指以儿童为收视对象和表现主体,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鲜明儿童特色的电视节目或频道,是当今为数不多几类专以目标受众来定位的节目或频道之一。2003年中央电视台为表率在全国掀起一阵儿童电视风潮,至今儿童电视频道一下多达二十多个,儿童电视节目更是遍地开花。儿童电视的大量出现,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儿童电视现实意义

联和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系指十八周岁以下的任何人。这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儿童是人,与成人具有同等地位、享有同等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属,更不是物品;其次,儿童是儿童(即十八周岁以下)而不是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不能按照成人标准来对待。由此可见,儿童不仅拥有作为人的一般权利,还享有作为儿童的特殊权利,即“生存权”、 “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相比过去而言,今天儿童“生存权”、“受保护权”得到很大保障,但由于话语权的缺失,其“发展权”与“参与权”难以落实,他们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应有尊重的多数——据调查,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3.67亿,占总人口28%。①儿童电视的出现,有利于促使儿童“发展权”和“参与权”真正实现。

“发展权”是指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主要包括儿童的信息权、受教育权和娱乐权。儿童成长过程就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也是逐步成人化过程,电子时代的儿童需要借助电视来观察、了解整个社会,但并不意味着电视要把所有东西向儿童一股脑儿全盘托出,而是该适时、适地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儿童电视不仅注重满足儿童接受信息的权利,更是注重满足儿童获得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信息权利,并最终让儿童健康地走向成人世界。同时,儿童电视以儿童特有的方式提供有利于儿童的信息,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真正做到个性化。《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明确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权利。②而卜卫更鲜明提出,“玩”是儿童的权利。③儿童电视的娱乐性原则、游戏性原则正是对儿童爱玩天性和娱乐权利的尊重,也是吸引儿童的最大原因和亮点。《快乐星球》在央视八套的非黄金时段的播出当中,连续几周位于八套收视率前列,之所以在儿童观众中引起如此巨大反响就在于它让孩子们体验了他们想做但没做过,做过但没做好,能做但不敢做的所有事情,并“用快乐表现快乐,帮助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少儿电视剧创作理念。”④

对于儿童的“参与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缔约国应确保能够形成自己看法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儿童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适当的重视……”⑤换句话说,儿童不仅有表达的权利,还有自己声音能够保证被成人听到的权利。但现实情况是无论在家中,还是社会;无论是生活,还是媒介,儿童一直是缺席的,所有的一切都由成人代言。成人们自以为是保护儿童的“善意”举动其实是对“儿童是权利主体”这一事实的漠视,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儿童“参与权”和“发表权”的侵犯。儿童电视的出现可以说为改变儿童这一被动局面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因为儿童电视真正把儿童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拥有权利的主体。这不仅体现在儿童是节目收视对象,还反映在儿童是节目表现对象,更重要的是儿童成了节目表现主体。儿童电视给了儿童展现自己的空间和发表意见的平台,而不再是过去那样只是成人的棋子和传声筒。央视少儿频道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就在于它首先真正把儿童当作有思想、有主张、有见解的人看待,其核心理念“尊重、支持、引导、快乐”的首位就是“尊重”即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儿童写儿童、儿童拍儿童、儿童评儿童”,保证儿童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然而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尽管今天儿童电视节目和频道如此繁多,但真正能入儿童眼耳的为数实在有限,能入儿童脑心的更是屈指可数,笔者认为,我国儿童电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电视,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存在许多死穴。

二 儿童电视的尴尬死穴

(1) 成人化与白痴化

儿童电视应以儿童为本位,坚持一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这不仅指儿童电视反映对象主要是儿童世界,更重要的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表现儿童世界,即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语言去表达、以儿童的思维去把握并最终能被儿童观众理解和接受。但现实中我们见到的儿童电视却与此相差甚远,不是把儿童表现得老气横秋就是把儿童想象成白痴低能,最终导致儿童观众并不买单。这种两极化现象在央视少儿频道也屡屡出现,其著名栏目《动感地带》让一些孩子觉得很假,就是因为节目中很多孩子一说话就是“为国家效力”之类的成人式口号,不说小孩子觉得装腔作势,就是大人听了也觉得十分别扭。另一著名栏目《第二起跑线》有一期节目叫《体验幼儿教师》,邀请了很多幼儿园小朋友参加。节目注意到小朋友好动的天性,任随他们在地上走动、玩耍。但小朋友们的穿着却令人倍感意外,很多小女孩不是穿修长牛仔裤就是穿超短裙,再搭配一双尖尖皮鞋,一个个性感青春实在难以与他们这个年龄相提并论。儿童毕竟与成人不同,思想、言语和举止不可能如成人那般成熟、老练和深沉,也没有必要那样。而在这期节目中,主持人为幼师专业学生设计的问题又显得十分弱智,“幼儿常常由( )控制?A情绪 B理智 C妈妈”。作为幼儿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基础不过的问题显然缺少技术含量。事实上儿童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幼稚和简单,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并能对某些事情和问题作出较合理的判断与选择。

(2) 城市化和贵族化

儿童电视是专门为儿童量身打造的电视频道和节目,儿童电视的公共服务性定位决定了它面对的应是所有儿童。但实际上由于广告等种种原因,我们看到的儿童电视面向的只是城市儿童,展示的大多是漂亮的公园、眼花缭乱的超市和城市气十足的孩子,占中国主体的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广大农村孩子成了失语的群体,即使偶尔有所涉及也是城市儿童为主角去农村体验生活,还带有很大成分的猎奇色彩。就连一向以顾全大局为重的央视少儿频道也没有走出城市的勇气,其所有栏目涉及农村生活、农村儿童的内容也是屈指可数。其《快乐体验》栏目有期关于农村的内容也不过是城里孩子到农村同学家里体验“做饽饽”,而且是北京郊区,离我国真正贫穷、落后的农村尚有很大距离。事实上,中国3.67亿儿童中,城市儿童只占20%,而其余80%都在广大农村,他们难以成为儿童电视的主体。即使是针对城市儿童的电视节目,主要也是一些家境较好的儿童,如《公德行动》情景剧中有位孩子的午餐费就高达100元。如此贵族化的儿童电视对城市民工孩子更是视而不见,被称为“城市新生代”的他们相比其父母更是“尴尬一代”,既不被城市接受又不被农村认同。如此左右为难的处境注定他们比城市儿童承受更多心理压力和创伤,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他们很难在本属于他们的电视上看到他们熟悉的声音和身影。儿童电视嫌贫爱富、重城市而轻农村的节目现状将导致城乡儿童本已存在的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也会导致城乡儿童之间的偏见和仇视心理形成和加剧,与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3) 教化与娱乐错位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指出,“儿童之所以看电视,是因为电视对儿童有用”⑥,即儿童电视能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而儿童感性主导一切的特性决定情感需求的满足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其他,这意味着儿童电视的原则应该是“娱乐至上”,而不是“教化第一”。走红全球的BBC儿童节目“天线宝宝”就是一个最好佐证,其主创者指出,“‘天线宝宝’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而是希望孩子们在感受嬉笑玩闹的乐趣中,培养起自信自尊和创造力”。⑦但我国儿童电视却恰好相反——教化先行,每一个节目都是什么道理和知识,希望儿童都有所启发和收获,把儿童电视当成纯粹的教化工具,就连央视少儿频道的《东方儿童》也宣称自己是一所“流动的学校”。 即使提倡“寓教于乐”,也不过是把“乐”当作“教”的手段,而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其实学校老师和家中父母已经给孩子讲了过多的知识和道理,儿童电视没有必要也来大肆渲染,这不是电视主要职责,也不是孩子看电视的主要理由。而一味的说教自然导致儿童节目内容单调和乏味,最终结果是儿童敬而远之而去选择成人娱乐节目。2003年一项关于“初中生最爱看的中央电视台十大栏目”的调查显示,只有“大风车”和“三星智力快车”榜上有名,其余都是成人栏目,而且这两个栏目分别排在了第五和第十而并不是前列。调查进一步发现“节目内容单调”和“节目缺乏娱乐性”是少儿栏目并不为少儿观众情所独钟的两个重要原因。⑧

三儿童电视改进之路

儿童地盘儿童做主

儿童电视之所以把儿童表现得很成人或是想象得很弱智,就在于儿童电视主要由成人主持和操刀,节目中的儿童一举一动也是成人事先导演或幕后遥控。儿童电视要改变成人化和白痴化的现实,就必须彻底打破儿童电视成人办这一格局,让儿童亲自挂帅,真正作到儿童地盘儿童做主。毕竟儿童想什么,儿童想要什么,只有儿童自己最清楚,儿童问题的专家该是儿童自己,而不是成人。成人总担心儿童主持的节目太幼稚,不如成人那么老练和灵活,其实这正符合儿童真实一面,如果节目都如成人那么发挥自如,那已不是儿童节目。所以尽管央视少儿频道节目《新闻袋袋裤》中的小主持人还显得有点稚气,但那毕竟是由儿童做主,体现儿童风格,儿童观众熟悉并能接受。只有儿童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记者、编辑尽量让儿童自己担当,儿童风格才能自然流露,不会出现儿童该成熟的地方却很白痴、儿童该单纯的时候却很老道这种横竖都让儿童觉得别扭的“四不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儿童电视成人不能丝毫参与,其实很多方面非成人不行,而是说把发言权、决定权真正交给儿童,而不是成人紧握手中。在节目中,成人究竟怎样与儿童对话、交流,应该多问问儿童,尤其是儿童电视制片人(大都是成人)更应该多多请教儿童、真正认识儿童,这样才能按照“儿童规律”为儿童电视谋片布局,调兵遣将,这样儿童电视才能真正被儿童观众认同接受。

(二)城市与农村双重奏

我国正在逐步城市化,但现实还是农村包围着城市,5个儿童中有4个就来自农村。因此,儿童电视节目内容的设置应尽量向农村孩子倾斜,改变以往一贯坚持的城市化路线。不要老让城市儿童占据电视荧屏,多请农村儿童到节目演播室中来谈他们的梦想,展现他们的风采。另外,节目应该多深入农村、走近农村儿童,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已成为农村主体这一现状,儿童电视可以专门设置一档节目——《留守时光》,反映这些留守孩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尤其是与爷爷姥姥们一起度过的孤单历程,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也会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注。但一定要改变以前把农村儿童纯粹作为教育城市儿童的反面教材这一刻板习惯,同时还要避免过多以城市儿童的视角去体察、展现农村儿童,而多让农村儿童来主动表现自己生活世界,这样能有效消除城市视角产生的猎奇色彩,而且能让城市儿童更加真实了解农村生活,也是对农村儿童的一种尊重。在表现城市儿童方面,儿童电视节目也要尽量向一般家庭儿童靠拢,午餐费能有100元的儿童毕竟不具有普遍性,这很容易误导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的世界观。此外,儿童电视可以为城市中的农民工孩子安排一挡节目——《城市新生代》,让这些孩子充当主角,再现他们的生活状态,表现他们的梦想和渴望,让城市儿童了解这个城市还有一群同龄人只是因为没有城市户籍而与他们的生活截然不同,这也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偏见的消除。

(三)娱乐主打、教化靠后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就在《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明确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⑨,而对于以儿童为收视对象的儿童电视更是如此。我国儿童电视要改变“没有儿童观众”的尴尬局面,就一定要打破“教化为本”的陈旧思维模式,注重娱乐元素的积极运用,以娱乐儿童观众为首要目标和最终诉求。可喜的是央视少儿频道意识到自身存在“教化过重而娱乐滞后”的弱点,各大栏目都尽量减弱教化色彩,尽量让儿童从节目中得到快乐而不再只是受到教育。但各地方电视台少儿频道、少儿节目办成少儿教化频道、教化节目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和严峻,严重影响了儿童的收视兴趣,也是对儿童娱乐权利的漠视。但娱乐主打并不意味着让所有节目都完全消除教化内容,毕竟知识的获取和道理的懂得对儿童来说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更何况电视的遥控器最终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儿童电视不得不照顾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结。我国儿童电视不仅要让儿童感到快乐,还要让儿童学到一定知识和明白一定道理。但不能为了教化而娱乐,也不能纯粹为了娱乐而娱乐。

四 小结

儿童电视和儿童一样都是弱势群体,儿童电视若要“自强”起来,只有一切“以儿童为重、以儿童为主”,这是儿童电视走向成功所永远无法避开的一道“坎”,也是使儿童走出弱势困境的解救之道。

参考书目:

① 《永远的“知心姐姐”对媒体说》,《中国记者》,2004年8期,第19页

②③⑤ 卜卫:《儿童的权利》,《少年儿童研究》,1998年4期,第25页、23页

④“快乐星球”网站:http://www.happystar.com.cn/news/view

⑥⑦ 陆晔 黄艳琳: 《重新认识“儿童”》,《现代传播》,2005年2期,第33页、32页

⑧《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4》,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第253页

⑨(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和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6页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