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谈怎样欣赏书法作品

雷华谊  2012-05-17

书法欣赏可以帮助观者开阔眼界,领略其中蕴含的美。任何一幅作品,我们一眼就可以扫过去,甚至也评论一番,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艺术欣赏要有一段时间用来感受、思考、理解,从而加速心理活动的运转,尤其是对于经典作品,更应反复观赏、玩味,方可有所得。宋《续书断》中记载,一次欧阳询出行看到索靖写的碑,第一次大体看了一下就过去了,觉得不过如此,第二次经过时,先是坐了下来仔细地品味,越看感觉越好,干脆就住了下来,在碑旁过了三天三夜才肯离去。这足以说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细观赏品味才能体会其深刻艺术内涵。书法欣赏的过程,是观赏者与作品乃至书家精神交流的“艺术再创造”过程。这里仅从几个方面谈谈书法作品欣赏的条件和方法。

一、整体把握

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正如听一个人的名字就联想到这个人的音容笑貌整体风采一样,古人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有者方可绍于古人。在观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质,此为欣赏书法的诀窍,而斤斤于点画者是难以得其真谛的。书谱中对书法有很精辟的论述:“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就是说拾取古代的风貌时要注意不要违背时代的要求。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不管高、中、低音,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照应严谨,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

二、局部分析

章法包括了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但是,作为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应该说“单个的线条是美的,组合得好,就达到了更高的美”。在这里我们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来谈。

1.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

2.笔法。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圆的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 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如果用笔偏侧(指一偏到底),写出的线条(点画)则扁、薄、浮、弱,抛筋露骨,就无美感可言。再谈“涩”。用在书写中的用笔上,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而笔迟涩进。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得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仅是圆的,而且也是涩的。因为屋漏的水沿着墙壁(土墙)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没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墙面上并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线产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见曲、似滞还流的水痕,这正契合了书法线条涩的表现。“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圆是中锋用笔,涩也是要笔锋直立,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古人有“横鳞竖勒”之说,意思是写横要像逆向刮鱼鳞一样,产生一定的阻力;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另外,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但也不能过分悬殊,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才是理想的用墨。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过许多年,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精气神采不可磨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只是谈了书法欣赏中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目的是为学习书法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