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审美倾向研究
闫首中 2009-01-09
内容摘要:文章从以写生形式为主的美术创作、美术学院教学形式的特点等方面出发,剖析了在写生课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特征,并指出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需要。主张在写生课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特征,进行多形式的引导,有利于学生个体塑造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写生课学生个性审美倾向创造性
谈到写生,我们并不陌生,它是美术学院进行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色彩或素描造型、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最基本的方式。它起源于16世纪欧洲学院教学,在20世纪初由老一辈油画家从西方的教育模式中引进我国学院教学。它是建立在科学严谨基础之上的系统训练。建国以后,我国的美术学院教育引进前苏联教学体制,在写生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写实技法训练,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从而奠定了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基础。在引进西方思想和方法的同时,中国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广泛吸收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形态丰富、具有东方特色的美术面貌。 今天,几乎所有美术学院仍然采用写生课教学这种方式。从静物、肖像、人体、风景写生,解决造型方面的所有问题,如形体、结构、空间、透视、色彩等,而且这种方式将一直延续下去。各大美术学院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写生教学体系。当下,美术专业学生大量扩招,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欠缺,教与学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个体审美倾向的差异性,同时也没有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被动地学习形成知识的无效化,老师所传授的并非学生真正需要的,也不是学生主动要接受、探索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觉》开篇就对美术学院人体写生课和埃及人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进行比较研究,暗示学院写生教学方式的弊端,埃及人并非采用这种方式,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自然,却创造了伟大的艺术。 怎样才能在保证学生在打好扎实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写生课教学的多种方式再结合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差异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呢?马克斯·J.弗里德兰德在《论艺术与鉴赏》一书中说:“艺术乃心灵之物,这意味着对艺术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将是心理学的,它虽然也可能涉及别的科学,但心理学却总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充分认识写生课教学方式和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内在联系,对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的个性审美倾向特征 个性,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涉及个人先天的心理特征,又与后天的社会环境有关,尊重个性的倾向性意味着把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因素,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使之在质的方面不断升华,甚至可以把某些潜意识的因素也整合到更为自觉、更为稳定的理性活动中。教育家赫德认为“创造性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个性”。由此可见,个性同人创造力之间的紧密关系。 审美倾向就是人在审美中选择对象的差异和审美感受的区别、矛盾乃至对立,它包括选择审美对象和美感倾向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含义。审美是一种自由的同时又有一定限制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并不是任何事物都无条件地,同时、同质、同量地进入人的审美领域,而是有着客观的制约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当代大学生由于时代、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以及他们所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比如生存方式、审美习惯、审美能力等,他们认识、选择把握的审美对象也不尽相同。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怀着习惯、求同、探究心理或求异心理,选择他感兴趣的某些对象或对象的某些方面,在大脑中形成各异的兴奋中心,激发创造性灵感。 美感的差异性引发学生审美不同的倾向,不同的人或审美对象可产生不同的或对立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审美倾向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差异的普遍性,但它并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的审美选择的相似性和美感的共同性。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审美倾向的表现和根源,对比认识学生审美能动性、多样性、变易性,对于创造多样的美和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