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静物写生如何寄情于物

杨世济  2009-02-03

内容摘要:用油画还是用国画、水彩、水粉的绘画形式来表现静物,它体现的是借物抒情,体现的是创作者的思想、哲学观念和审美追求。文章认为,习画者必须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在构图上进行巧妙安排;在静物写生创作中,对整幅画的物象组合,色调设计应赋予情感;铺大色调时,寄画于情;在画面的调整中删繁就简、夸张提炼;在静物写生创作中赋予自己内心的情怀感受。

关 键 词:静物写生 寄情于物

作为一个特殊形式的绘画艺术——静物画,大约产生在古希腊时期,到17世纪初静物画发展基本成熟。17世纪以后在意大利、荷兰、佛兰德斯、法国等地景物画逐渐发展成为绘画的主要样式之一。在现实生活中,静物画常常以生活里使用的器物、花卉植物和动物作为描写对象而进行的绘画,不同时期的静物画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形式和风格,体现着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静物写生时,构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基本要求是必须美观。美观有无数个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怎么说,最终要使观众认可,比如画面构图稳定或者富有动感等。静物画要体现出作者的审美观,让别人能从画面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通过画面中物体的摆放看出作者的匠心。所以,对待静物,我们要能寄物于情,寄情于物,把物拟人化。一组好的静物画构图,使人感觉到它们不是物,而是能表现出像人一样的组合,或者和谐,或者相互欺压,或者亲近,或者关系疏远,实际上这都体现了作者对物的一种感悟,一种赋之于人性的表现,也就是物我合一,心与神遇——从物中反映出画家所寄托的情思。这一点,在很多大师的静物绘画里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静物画家们,他们描写鱼、水果、花卉等物,虽画幅不大,但构图安排巧妙,使荷兰人看着特别亲切,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荷兰市民生活的安宁以及与自然物的亲密关系。静物虽然是些普通的东西,但它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成果和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天然物品。画家通过绘画表达了心中的情感,才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共鸣。可见任何一幅优秀的静物绘画作品都离不开画家的情感表现,可是如何才能在绘画中寄情于物呢?

一、寄情于物要在物象组合及色调设计中体现。静物写生创作中,对整幅画的色调设计是应赋之于情感,色调设计必然是由画面中组合的所有物体的色相合成。唐代张彦远认为“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因而在构图时,不同色相的物体摆放穿插组合需要周密考虑,不仅要考虑物体之间的高与低、宽于窄、方于圆的搭配,还要考虑物与物之间的色彩冷暖对比、色彩和谐、色调情趣等综合因素。例如,后期印象派画家凡·高的静物画《向日葵》之所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他的画面里总是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喊。凡·高一生画了多幅向日葵静物油画,但都表现出了生命对金黄色的日出和日落的光芒的向往,对太阳的光明的迷恋。对他来说,黄色就是太阳的颜色,就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光明和辉煌的象征。他通过绘画告诉了人们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又是最不平凡的东西,这就是太阳。在他的静物画里,他把颜料中的黄色“家族”运用得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他的《向日葵》似乎把自己的爱情都灌入静物画里,让我们看到他仿佛在怀着火一样炽热的感情在描绘静物。我们可以看出,凡·高的静物画很注重自我精神的抒发和对创作主体的客观写意,因而在他的静物写生创作中,色调设计是重要的环节。

二、寄情于物要在铺大色调中去把握。在静物写生过程中,铺大色调时就应考虑寄情的因素来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大的色相区别。另外,我们还要根据摆放的静物色彩组合,去分析、去感觉总体画面的调子到底是蓝灰还是黄灰,是绿灰还是红灰等,或者说是冷调还是暖调。它有时像音乐曲调一样能表现低沉、欢快、高昂、优雅和抒情等情调。画大色调时,用笔、用色要概括,要抓住大体的明暗关系中的色彩冷暖关系,对于初学者而言,要遵循素描中的五调子关系去分析色彩,去观察色彩,才能真正使色彩依附于形体,才能学会用色彩去表现物体的体积感、量感。此外,对物体进行概括归纳,对块面色彩推移,不要顾及小的细节,小的色点,要学会捕捉大的色相关系,从宏观入手,就像木匠师傅对一棵带有树皮的木头,首先根据需要劈出方形还是圆形的大致轮廓,而不是一开始就去精雕细刻。木匠如此,画家也应如此,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遵守这样的规律。静物写生要寄物于情就必须在确定大色调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物体进行深入的刻画。

三、寄情于物在深入刻画中去追求。何谓深入刻画?木匠师傅建盖一间木头房子,先是把房子的总体框架穿抖竖立起来,然后再钉椽子、上瓦、装修门窗、放玻璃,最后做精细的雕饰。一幅画的深入刻画过程跟建盖房子的过程基本相同,在铺完大色调的基础上,才能对各个物体仔细刻画。深入刻画过程中,应该如何寄寓自己的情感,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深入刻画时要注意保留第一印象。一般来说,在刻画中要尽量学会保留铺大色调时的色块,想办法在综合观察画面后,在刻画的部位寻找色阶的过渡面。这样的方法,既保留了一部分铺大色调时的色块,又保持着第一感觉,而且塑造速度快,画面会更生动。在绘画过程中,一方面尽可能地充分表现出物象精神实质的形象和色彩,另一方面更要珍惜和注意保留第一印象。

2.整体观察、局部进行。在大色块的基础上,在大面里寻找小面塑造,注意色彩关系的推移,色阶的过渡。初学者往往出现两方面的错误:一是在刻画时不认真去刻画细部,而且重复画大调,不去寻找形体变化和色彩渐变,这是方法欠缺或者造型能力差的表现。二是能深入刻画下去,但忘记了大的对比关系而孤立进行。最后,整个画面既无体感,更无色彩对比,处于混乱的局面,就像唱一首变调的乐曲。 3.刻画物体的暗部要与亮部进行对比,刻画一定要符合大面所处于的关系。在色彩塑造中,要注意色彩的力度、色味,(转第131页)(接第118页)注意物体的体感、量感等。由于每一个物体的色彩关系都很重要,不仅要做到单个物体本身色彩和谐,还要与其他物体的色彩协调。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好虚实关系、色彩的强弱变化以及节奏与情调。钱松岩先生说:“章法,千言万语,不外‘虚’‘实’二字,其他疏密、轻重、浓淡、大小、长短、横竖同理,可体味音乐的节奏,当实则实,当虚则虚,即是多样的统一。”音乐是靠每一个音符去组合成曲调,一幅画的情调是由画面中的每一物体的神态来构成。因而在刻画每一物体的过程中应关注画面的和谐统一是否体现着情感的因素。

4.寄情于物立足于最后阶段的调整。 静物写生的最后阶段是调整,这是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画家很难处理的阶段。这涉及画者的审美观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博览群书,多学习前辈作品的艺术表现规律,要明确自己追求什么样的画面效果,让观众从画面中看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表现意图。要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调整,在深入刻画中注意细节,更不能忽视大的整体关系,调整过程中要把影响整体画面的东西去掉。然后再根据画面的情感需要去加强塑造某些物体的部位和调整某些物与物之间的色彩关系。伟大的画家塞尚,他画静物就是为了表现物象的本质,在画面的调整中往往是删繁就简,夸张提炼,用圆柱、圆球和圆锥几何体处理画面的各种物象,力求表现出一种永恒和有秩序的情感。他在静物绘画创作中追求绘画的形式感、造型的结构感和色彩的坚实感,创造出静物画的新形式并赋予情感。在欧洲静物画坛上,除了凡·高和塞尚,还有夏尔丹、高更、莫奈、马蒂斯等画家,他们的静物写生创作也都赋予自己内心的情怀。他们终生致力于静物画的探索,留给后人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调整阶段是一个很难的阶段,它体现作者的思想、追求的目的和个人审美意识,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中国宋代画家李嵩在他的《花篮图》中就精心描绘了堆满花篮的各种春花,给人以春意盎然、百芳争艳、万物复苏的感觉。现代画家齐白石在他的《蔬菜》里,虽寥寥数笔,却深刻地抒发了画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让观者自然联想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触和所需的一些物,联想到江南初夏麦黄季节的美好图景。就是这样,绘画大师总能在他的作品里寄予着一定时代的生活情趣和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他们在画器物、动物、植物花卉中,每一幅画可谓画物寄情,睹物思人,画面总能体现出一种情思,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些事例都说明只有寄情于物的艺术作品才能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更能打动观众。

总之,在静物写生创作中,无论用油画还是用国画、水彩水粉等绘画形式来表现静物,这只是形式上的区别,都应该赋予情的追求,不要为画物而画物。无论在画面表现上追求写实还是写意,无论笔触是快慢疾驰还是粗糙细腻都要体现作者绘画时的情感变化。所以,作者在静物写生过程中,无论是画面的物象组合、色彩对比还是笔触肌理变化都能展现出作者画物的情感追求,这才做到了物为我用,借物抒情。

[1]吴作人.怎样画静物[M].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陈通顺.美术鉴赏 [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3]谢家模.谈谈欧洲的静物画[J].美术研究,1983年第1期.

[4]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 [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