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于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邹玮  2012-07-30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高校舞蹈教育的艺术功能与社会功能有了更多的外延,不仅涉及到宏观的整个教育系统,还要细查到微观具体的供需关系等,在高校的艺术类课程设置上,重点注重通过知识性鉴赏性的培养以加强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造成了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和其他艺术类课程相比处于弱势状态。本文针对大学的艺术教育展开分析,从我国舞蹈教育的历史出发,再到今天的舞蹈教育现状,以至于最终的发展启示和建设性的意见,给舞蹈艺术教育的基础工程起到一些规范和提高的作用,同时结合高校舞蹈教育现状,提出创新途径。为探索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科学化发展作出更近一步的努力。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高等舞蹈教育

一、关于艺术教育与管理模式问题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未来的世界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则分为各种实力与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各种实力的提高需要科技的提升,而民族凝聚力又来自何处?应该说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对文化进步、民族发展所起的特殊作用,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于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来自于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为此对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艺术教育的思想观念,管理的模式与结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第一是管理和教育都是在动态环境下的主体创新活动,要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主体创新和个性意识。第二艺术教育的活力是面向未来,是以激发和凝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去开创未来的事业。第三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学校领导者起着给学校注入灵魂的作用,营造着浓厚的校园文化,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校内结构和功能,并为每个成员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师则应成为动态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学校的教育特点与社会组织相结合,使之具有生长点和生命力。

二、我国舞蹈教育的溯源

中国的舞蹈文明伴随着中华文明经历了上百万年,从原始人类的前艺术活动期就出现光彩,无论是击石附石的先民兽舞还是奴隶专职的纪功之乐,或是后来封建社会的唐舞、宋舞,都是舞蹈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舞蹈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承载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寓教于乐的大儒精神还是乡里百姓的自娱自乐都是舞蹈教育的需要,从汉代的乐府到唐代的梨园都对当时的舞蹈起着推动和历史的保留作用。历史发展至今,舞蹈的传承与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幼儿社区教育,都呈现着我国舞蹈教育市场的多元发展,逐渐走向科学化的轨迹。

在舞蹈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确立我们对舞蹈本体及社会功能与作用的认知。舞蹈不单纯是技能技巧与技法,它是文化、文化形态。舞蹈艺术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艺术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更是人们自身直接参与的艺术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外延与扩展。

三、高校舞蹈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舞蹈教育也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了普通高校,但是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课程设置及其存在问题

当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课都是开设音乐欣赏、美术,而舞蹈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即便是一些师范类的非艺术专业学校,舞蹈也不是必修课。在少部分学校开设了公共舞蹈课也只是流于形式,课时一般一周2节,开设一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没有办法对舞蹈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舞蹈教育,而且也会导致学生认为舞蹈教育只是为了拿个学分,对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任何的帮助,从而忽视了舞蹈作为自身的美育价值。

(二)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上,如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举例来说,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欣赏的课堂上,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达到拓展一切学生的视野,加深艺术修养教育的程度,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缺乏课外活动实践

第二课堂是艺术教育的特色,几乎所有高校都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教育,通过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竞赛艺术表演,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的舞蹈教育有助于舞蹈艺术的发展,但是学生的参与性也不广,局限在部分学生里面进行,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观众。

四、高校舞蹈教育的创新途径

当前,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被日益重视,舞蹈教育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在各高校因受师资、场地等因素影响,舞蹈美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目相比仍是弱项。因此,我们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舞蹈美育教学体系,把握正确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舞蹈审美教育。 (一)教学过程的人性化及教学目标的务实性

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是现代国民教育中提倡以人为本的表现之一。它通过对教、学双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位的重新确立,表明一种适合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教学观,不仅是对传统中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的一种扬弃,更是对新时代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这种人性化教学方式的一种张扬。它的变化势必会带来一场教育理念的新革命。强化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能动性,就意味着整个教学模式、内容、环节及结果都将随之改变。这不仅尊重了教育对象个体的性格特征,而且激发了教学环节的互动功能,提高了教学过程中双方平等对话的权利,让学习自身的过程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同时,这种变化对于学校也提出了更为务实的培养要求,那就是必须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设起一条行之有效的通道,让培养机构和需求机构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学校不再只是单纯培养人才的机构,它还肩负着更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在一开始便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相关,要具有很强的可适性和灵活性,才能避免人才资源的无为浪费。

(二)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教学环节的创新性

科技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代名词,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当高科技的教育手段与舞蹈教育相嫁接时,不仅深化着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也开启了人们重新探索舞蹈以及自身的大门。由此,舞蹈教育中“科技含量”的高低,是现代国民教育中的又一重要特征。

毫无疑问,科学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并介入到舞蹈教育之中,丰富了舞蹈自身的语言体系,并使舞蹈的传授方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口传身授模式。人们对于舞蹈的理解也随着这种手段的提高,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迫使教育从业者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只有在细节上出新,才有可能在结果中出新。杜绝一本教案定终身的腐朽方式,积极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精神”。尤其在舞蹈教育中,这种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以往的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在承袭原有教学制度和照搬原有教学模式中进行的,对于内容的使用也只停留在组合式的重新排列,或是原形删减中的浅显表层之上,缺失了对更高目标的“实验”这一关键性的时刻。学生“创新”的潜能没有通过“实验”,在重构与解构的过程中激发出来,而只能在硬性的规定中,惟命是从地吃老本,或是似是而非地随大流,忽略了“学、用、破”这种三位一体的环节在整个教育流程中的因果关系。这其中,学、用是基础,是量化的积累过程,而破即实验,则是通过量化达到质变的途径,是给予对象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寻找各种可能性、提炼创新精神的桥梁。只学不破,无以创新,而不学则破,纯属空中楼阁。舞蹈教育作为完善人自身手段的一种方式,它的功效不仅仅只在于开发人的身体能力,更是作为一种交流手段,丰富着人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国民教育的意义中,舞蹈教育更不再是只认胳膊腿儿的技艺,而是具有更大的内涵与外延。舞蹈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当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存在于教育的行列中时,启人心志,激发创造力的目标就成了舞蹈教育所肩负的重任。

(三)积极倡导舞蹈艺术实践,举办相关舞蹈专场晚会

高等教育应该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各种平台,主动承担起国家、社会赋予的职责,来打造新时代的人才产品。高校的团委、学生工作处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建设,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要真正理解建设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学生会各类社团活动等各种渠道,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不少高校都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健身中心”等学生活动场所,也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社会实践部”等学生团体,但是,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正确倡导、引导大学生进行正常而有益的各类实践活动。如:结合实际举办大学生的“单、双、三”舞蹈比赛,“健身、健美操”比赛,“迎新”舞蹈比赛,“毕业专场”舞蹈晚会等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一方面,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又得到了培养。这几年的“全国校园舞蹈大赛”“CCTV舞蹈大赛“的举办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开设相关的舞蹈选修课程

美国曾制订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规定舞蹈是所有学校规定性课目,同时提出了实施方法和具体标准。目前,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也普遍将舞蹈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这显示出当今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我国,舞蹈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科学化的学科体系与之适应。高校应利用自身的教育职能,开设相关的舞蹈选修课程。如:《舞蹈美学》、《舞蹈精品赏析》、《校园集体舞》等,在教学中应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是高校的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舞蹈专业的学生,因此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在高校还可以开设体育舞蹈类公选课,例如《国际标准舞》、《街舞》等,目前许多普通高校将国际标准舞列入高年级公共选修课中,国际标准舞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情操为目的,应概述性、系统性和兼容性相结合,不但注重外部形体和舞蹈技巧的训练,还要教育学生理解各类舞蹈的起源、内容及风土人情等历史文化。这些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就为大学生的舞蹈审美教育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