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油画艺术研究
佚名 2011-10-11
摘要:赵无极用西方表现形式结合东方的美学思想,创作出优雅大气、充满生动韵味的作品,丝毫没有西方抽象画常见的丑陋与狰狞。他那独特的、涵盖中西的绘画语言,为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作出表率,也使他成为世界画坛一面个性鲜明的旗帜,从而在当代美术史上占重要一席。 关键词:抽象;水墨;艺术趣味;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向往天人合一,生命领悟的境界成就了东西方艺术境界的相融合,也冲撞出灿烂的超自然的艺术图腾。1948—1955年的巴黎,在具象和抽象的论战达到高峰之时,赵无极和朱德群曾先后来到这个艺术之都,投身于抽象表现主义的探索,这两位东方之子先后创造出绝世的西方图腾,进入了语言甚至诗歌所不能达到的意境,从而奠定他们在西方艺术领域的大师地位。 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法兰西学院艺术院,2003年11月26日下午举行隆重仪式,正式接纳旅法著名华人画家赵无极为艺术院终生院士。他是继朱德群之后成为艺术院院士的第二位华人画家。正如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法国驻中国大使毛磊所指出的:“赵无极的创作如何动人心弦,它还是促使法中两国进一步加强连结彼此的纽带,加深早就有醉心于东方的西方人和着迷于西方的东方人所开创的对话;这种最新的当代中国艺术,受渊源流长的文明催发,竟然已经知道,如何将我们带入无形的生命之河乃至宇宙生命之河的激流当中”。根据雅昌网拍卖纪录表显示,目前赵无极作品过千万的共有13件,赵无极的《14.12.59》也拍出了2 900多万(人民币)的佳绩。 这样的艺术佳绩确实匪夷所思,使我们不由得对他的艺术产生探究的好奇心理。那么,我们就从他的作品创作的历程来研究一下这位中国籍的世界大师吧。《黎明》和《无题》均属50年代初的静物风景系列。这时期的作品,艺术家仍从静物、生活风景汲取灵感,但摹写的过程中,已不把表现局限于“形似“或是“模拟自然”,更有意略去对细节、实体的刻画,而以线条、色彩等纯艺术元素来营建画面。《黎明》先以棕红色彩来铺陈面,油画颜料里掺入较多的松节油,显得柔润、轻薄,所以可以看到色彩的微妙层次的转换,从婉柔轻灵至到浓厚绵密。棕红色彩之中,透现、晕染了橙、黑、蓝、绿等或明亮或深沉的色彩,起落明灭,展现引人观赏的色彩层次。艺术家以色彩来经营画面,然后用画笔的木柄端刮掉颜料,形成细线,仿白描的方式勾勒了巍巍建筑的伦廓。透明、虚白似的建筑伦廓,仿如浮现於色彩的苍茫虚空之中,富有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情境,也散发出中国石刻拓印的韵味。作品独特之处是,画面尺幅虽小,但白描、虚实、色彩的层次转换,却让人生起建筑物高耸巍巍、空间感宏阔的印象,这是仿中国传统绘画以虚白来启引空间伸展、联想无穷的美学精神,画面洋溢著轻盈灵动的诗意。 《无题》则表现了赵无极进一步发展的抽象趣味。画面仍以单一色彩的丰富变换来表现情绪、意境。棕绿色彩及底层隐约透现的红色,让人联想到青铜器物的色彩和质感,使作品充满了中国远古文化意蕴,一种深邃厚重的历史感和悠悠千古的时间意识。画面以线条来表现人物、物象。左上方的人物手执耕具,精神抖擞,似乎正向着前方的阡陌、农舍进发,作品充满了故事趣味和叙事气氛。但另一方面,对物象的刻画,已有更进一步的概括和抽象化的倾向,由图象符号简化为更纯净的线条律动,主要呈现的是线条曲直律动和空间构造,探索线条蕴藏的形体姿态、情感意韵和气势力量。使观看者依循著线条的律动,联想到笔的动态和走势、遐思的脉动。作品深具表现性、抽象性,衔接到后来抽象自然的创作。50年代中期,赵无极开始以宇宙自然、生命大气为他的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以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基本物质为题材的作品,以抽象艺术的方式来表现自然的运行和变化。 《火》即属此时期的创作之一,清晰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五行观念、看待宇宙万物、认知自然变化的观点。在风格和表现上来看,《火》属于十九世纪50年代中期的甲骨文抽象系列。艺术家进一步探索线条的韵律和表现性,把甲骨雕刻文辞转化为视觉性、图象化的创作符号。字形时而聚集、时而扩散、省略、归并、黏粘、挪移,犹如舞台上飞跃灵动的舞者,在时间和虚空中划出一道道的韵律。以线条、笔势的转折按捺而带动空间的伸展、扭动。即使没有刻画物象或是透视法的构图,但整个视觉空间却充满动势,立体感、层次感强烈。色彩方面,选用了红色这种代表中国民族传统和生活节庆中最根本的颜色,使作品散发的独特东方美感和民族色彩。画面鲜活、狂热的色彩,具有马蒂斯、野兽派的色彩特点,表达一种新鲜、轻盈、震颤的情感体悟,表示了这时期赵无极创作上的发展和突破。 自50年代中期开始,赵无极进入创作的高峰和成熟期,按画家的自述,是“绘画一个阶段的结束,或更正确的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新阶段的开始”。他回归传统,尝试用一种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自然宇宙观和艺术理念来重塑他的创作。主题上,有如开天辟地般,画家超脱了过去对风景、器物的叙述意趣,以不同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万物,开始描绘生命之气、风、动力、形体的生命、色彩的拓展与融合,展现了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境界。《27-05-59》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色彩的运用纯粹而简约,选用沉静内敛的灰、黑、白色调来营造画面,呼应中国画中“墨分五彩”的艺术趣味,追求一种色彩的纯粹性及潜藏表现效能。迷朦苍茫的灰白暗喻中国水墨画云雾翻腾、烟岚缭绕的山水景观。画面中段,油彩较为浓稠,交叠著一道道如同书法、雕刻、甲骨文字的线条符号,油彩和线条交错,彷佛让人联想到微风拂过水面所掀起的一波波涟漪。笔势显得轻灵流动,表现一种行云流水、舒展从容的运笔方式。整幅作品以冷白色调为主,以最少限度的色调表现水波的潋滟、光的灵动,既有圆熟的艺术技巧,也有一种艺术上的纯净、空灵和冥思的道家境界。 到了70年代以后的创作,他是以宇宙、空间、动势为主题,但画风是有明显的改变。作品重溯中国水墨写意的艺术法则,以水墨画的方式来处理油彩颜料,油彩渗入更多松节油,在画布仿水墨画的渲染、挥洒,色彩更有雾气氤氲、烟岚缭绕之动态。《11-10-78》中,同一调子的油画色彩却又能化现出或浓或淡、若轻若重的视觉层次感,既令人联想到古化山水画的皴擦笔法或是山川中石块突兀嶙峋之态。作品构图方面,沿承这一时期最常见的横向二段式空间分割,色彩的绚烂变化集中在画面上方,而留下画面下方大面积的疏淡“留白”,因色彩而带动的空间动势和跳跃转折也因此集中于画面上方,恰似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远景山峰、前景隐约河溪的构图安排。纯粹单色和留白运用,充份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空灵”、“精粹’、“纯净”的境界。 和50~60年代气魄雄奇的作品迥异,《03-12-86》呈现出另一种中国美学的面貌,展现更具流动感、韵律性、轻灵舒展的色彩效果。少了笔力刚健的书法线条,更多是大面积的色块的拼合。画面出现一大片连缀无断续的蓝色色彩,像一大片天地气势动荡,铺天盖地而来,有一种灵动飘逸的情韵。画面中段蓝白色彩交接,有著水墨晕染、挥洒的视觉效果,也让人感到一种水气氤氲的情貌,又或是水波的潋滟、光的灵动、水天之间的烟岚的情景,有很丰富的层次和情景隐现其中。画面中蓝与白的光暗有极为强烈的对比,使幽蓝色彩仿佛带着跳脱的亮光,呈现了赵无极以光彩、光亮来经营画面、营造气氛的圆熟技巧。蓝色的抽象作品,也属赵无极很少见的和独特的系列。采用蔚蓝鲜活的蓝色的作品更是少见,在70~80年代以后的作品才较多出现。集中以单一一种色彩来组织画面,是继承中国美学“墨分五彩”的概念而来的。中国水墨让墨分二彩,单一墨色的晕染、深浅浓淡也能表现丰富的视觉世界和情感联想。 70年代以后,赵无极大量创作水墨作品,也更多把水墨的艺术形式应用到油画创作上,使中西艺术在形式、媒材的层面高度融合。西方50年代出现几位以单色系创作的艺术家,如马克·罗斯科和伊夫·克莱因等。赵无极的单色系作品也是在这个脉络的承继和变奏。但赵无极的超越之处是他的色彩变化是十分轻灵流动的,渗透了潇洒舒展的运笔动作,更让人有中国山水画烟云弥漫、水波潋滟的动感情景,更富一种东方方式的文化韵味。 赵无极在海外面对的是西方抽象绘画大潮,他从表现性的具象绘画开始,发展成符号化的意象绘画,再进而发展成表现性的抽象绘画,在画风确立的过程中他的艺术境界也不断升华。西方抽象绘画是画布上的形式构建,赵无极则从关于自然的憧憬与感受中上升为抽象语言,这就拉开了与西方抽象绘画的距离。他的盛期作品是一个充满生命律动的自然世界,能够令人产生出许多审美联想的幻觉,从画面中看到变化的广袤自然。这是以东方传统为根基的抽象形态绘画,是中西艺术在精神上交融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