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谈苏联现实主义对十七年电影影响--以电影《林家铺子》为例

张丹旭  2012-08-21

摘 要:《林家铺子》是“十七年”的优秀电影之一,它是一部根据著名小说改编,影片赋以典型性的由一个小百货商店折射出了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细腻的人物刻画更是为影片增光添彩,成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屹立在高峰之上。文章通过对影片的研究,分析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

关键词:林家铺子;现实主义;十七年电影;典型性

影片《林家铺子》是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水华担任导演。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江南杭嘉湖地区的一个小镇上的故事,小业主林老板经营林家铺子,在时局下,商店经营步履艰难。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林老板关闭了林家铺子,带着女儿乘一叶小舟而去。留下一些更为弱小的贫民辗转于死亡线上。无论是茅盾的原著,还是夏衍的改编以及水华导演的影片,都展示出了整个时代的面貌。影片通过对30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典型形象,同时展现出解放前中国社会面貌和人民斗争生活的缩影。

一、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电影对其的学习

(一)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1934年,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方法理论为苏联文艺创作指导原则。大会通过的作家协会章程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要求苏联电影工作者,特别是蒙太奇学派的大师们,更真实、更具体地去描写苏联的社会现实,去创造一种“为大众的艺术”,而不是具有抽象意念的知识分子的艺术;要去表现富有社会内容的内在冲突,而不是强调形式主义的外在冲突;要去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仅限于即兴的人物速写等等[1]。

(二)中国电影对其的学习。1949年至1966年间,由于中国也正在与苏联较为接近的文艺路线,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大量借鉴苏联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在电影领域,除了对苏联影片的引进外,也在30年代已有的基础上对苏联电影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面进行了提高。文艺界在多次对“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等理论进行讨论之后,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作为中国的一种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来进行学习、使用和传承。1953年2月,中国作协和中央电影局联合召开了第一届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电影艺术工作会议,周扬在《第一届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电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要求,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创作上惟一正确的方法”,这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作为电影创作的主要原则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批评从此成为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的方法论基础[2]。

二、影片《林家铺子》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体现

1959年矛盾小说《林家铺子》被搬上了大银幕。导演水华很好地把握了夏衍改编的剧本的特点,以严谨地现实主义手法,找到了恰当的影像风格。导演选择了一种客观的角度,注重生活的自然流程,让环境和任务自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全篇多用全景、中景,多用长镜头,始终注意将人物放进具体的环境中去,在表现人物的同时,展示人物生活的环境。影片风格朴实、含蓄淡雅[3]。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体现。影片《林家铺子》是夏衍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成的。短篇小说原本作于1932年6月18日,正是上海“一二八”战争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是一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而影片《林家铺子》中导演以极其凝练的叙事,描绘了一幅30年代遭受战乱冲击的江南某镇的生活图景,简洁地勾勒出了饱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榨的林家铺子的命运,也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这一部影片从最真实的一面表现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时期,国民党官吏的敲诈勒索,高利贷者的剥削等重重难关下,民不聊生,民族商业破产的悲惨遭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景象。它全景观多层次的反映出中国社会30年代的现实以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中发展为背景。纵贯中国现实,中国人民在摸索着艰难前进。我们通过当时中国人民对东洋货物的态度,可以全面而直观的体会当时社会的残酷。人们都出于爱国的因素而放弃购买使用也许当时的中国人民喜欢的东洋货,这明确表现出了当时中国人决心抗日的勇气,直接将人民带到了反抗帝国主义的历史时期。导演水华也说,“才省悟到其内蕴不仅是丰富多姿而且含蓄深刻,逐渐体会和把握到它是一部丰富而深刻地反映我国30年代初期灾难深重的社会缩影的作品,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具有高度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一面‘镜子’[4]。”影片上映之后,评论者对《林家铺子》的赞赏也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地方色彩的浓厚和生活气息的强烈,也是这部影片的明显特点[5]。”这也充分体现了影片基于现实主义,力求还原真实的特点。

(二)叙事方式的体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艺术家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但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稍有变奏,“典型论”明显占了上风,它要求创作者刻画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是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要有所提炼,有所升华,为了表现主人公身上的光辉品质,甚至可以忽略主人公(特别是英雄人物)身上的缺点;二则要求创作者以社会主义的精神教育人民[2]。结合影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典型性。现实主义讲究的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首先寻找现实生活的素材,然后对素材进行整理、凝练、概括,再通过突出典型的手法,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当然,现实主义要求作者应该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人和事,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细节的真实性在这部影片中也得到再现。现实主义作品就是要求细节描写要真实,并且具体的事件或者形象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生活。影片开始的部分,小镇中各家店铺以降价销售来迎接年关,农民对于琳琅满目的商品是渴求的,然而他们仅是看看就匆忙离开,刻画了农民购买力降低的细节。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林家铺子,而是广泛存在于所有商户。影片通过对小镇故事的讲述,却让人们看到了小镇以外的世界。林家铺子在当时各种势力的围剿下,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而就是这样真实可信的时代背景,更加从时代因素映衬了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2.人物形象的体现。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林老板是具有典型的双重性的。一方面,他是受压迫的对象,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军阀、地方恶势力的压迫下艰难的维持着自己的生意;与此同时,林老板又同样对比他弱小的人们进行着压迫、剥削,以求继续生活,所以他也是一个压迫者。例如影片在对原著的一个改编的内容上面,编剧增加了一个林老板向另一个商户王老板索债的情节。林老板原本被各种势力压迫收到人们的同情,但一个细节的改动,却又凸显出时代的残酷和林老板为了生存的“狠心”。这个细节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更加强了影片整体的情感氛围,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影片中,林老板女儿也被塑造成一个爱国进步青年,与父亲不同,她主动加入了抗日的宣传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承受,具有新一代爱国青年的表现。这样从一个角度展现了当时爱国青年们的爱国行为,增加了真实感,突显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3.客观性。整部影片,作为观众我们都是以客观的角度去观看的。而影片的创作者也同样以客观的角度来叙述小镇的生活,没有试图用更加明显的方式表述思想倾向和爱憎情感,而是在影片的场面和情节中丝丝体现。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林老板是一个有些才干的小商人,他在艰难的时局下为了自己的生意能够持续经营,想出种种办法与各种势力周旋。但是最终由于民族危机的沉重,如小镇一般的地区经历了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的购买力低下,无法维持民营的小本生意,而当地各种恶势力的进一步打压,使得林家铺子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这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

从影像来看,影片的影调浓重而黯淡,有力地创造出影片的悲剧氛围,同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时代感是重要元素,准确的时代界定和呈现是必不可少的,而表现方法多种多样。该片这样一种表现无疑是成功的,这是艺术的客观写实。在林明秀所在的学校,学生们正掀起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而穿着日制长袍的林明秀必然会受到同学的指责。之后,镜头跟随明秀运动,利用远景、全景或近景,更加细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同时影片不仅仅从大环境角度去介绍时代,还进入人物的内心,用人物的心理反应去折射时代。在结尾林老板坐船离开小镇一场中,我们看到坐于船上愁眉紧锁的林老板,耳边却仍然传来上一场景中张寡妇的凄厉哭喊,这在观众心理层面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充分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强烈情绪。

(三)“大众电影”的体现。在艺术为大众服务的口号下,电影创作要以鲜活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来使广大观众接受。所以为了使电影能够服务于更多的观众,电影题材和手法的变化就成了关键,而这也正是导致观众层次变化的原因。“广大人民都能看懂电影,要让大众都能看上电影”成为了基本目标。影片《林家铺子》就是选取动荡社会的“一角”,是观众们既熟悉又可重新认识解放前的社会环境的影片。来自于小说的文本题材,带来了很强的观赏性。导演和工作人员将方方面面细心考量安排到位,再加上具有历史感的镜头效果,必定会带给观众以通俗易懂且精彩引人的大众电影影片。

三、总 结

《林家铺子》成为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影片,是由于其题材贴近时代现实,深刻形象,同时意旨明确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风格质朴、手法细腻的表现林老板的悲惨遭遇,从而揭示出当时各种势力的矛盾冲突,将当时中国社会时代基本特征展现在观众面前。但这并不就等于说它是完美的,从现如今拍摄技巧的角度来说,影片在表现手法的方面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现实主义是电影世界中相当重要的一种样式,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的影响,我国十七年电影在汲取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创新,而形成了我国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

[1] 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 李蓓蓓.苏联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9(14) . [3] 钟大丰,舒晓鸣.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 朱安平.林家铺子:屹立在峰顶的精品[J].大众电影,2006 (7). [5] 何家槐.看优秀影片《林家铺子》[J].大众电影,1959(19).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