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成功素质教育模式下的音乐理论课程分析
程惠萌 2012-01-06
论文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式的特色兴趣教学方法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从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特色两大方面,概要阐述了该校音乐系老师在成功素质教育模式下对音乐理论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5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我校在课程管理上采取的是一种素质学分制:即根据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制定相应的学分,在大学4年中如果提前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未修满者直到修完相应学分的课程为止才能毕业。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好学、优秀的学生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混日子问题的存在。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号召与课程管理影响下,我们音乐系的理论老师大到从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小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这些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取得了一些经验,也获得了一点成效。
一、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
1.把原来所有学生都统一上大课的音乐理论课程分成了必修音乐理论课和选修的音乐理论课两大块。其中必修音乐理论课程又包括必修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和必修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两大类。在必修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上,我们本着“少而精”、“够用”的原则,科学精选、合理安排。凡与专业需要相关联的专业基础课,必须保证开出;凡可开可不开的专业基础课,尽量少开;凡与专业课没有直接联系,又不影响“三用原则”的专业基础课,一律不开。这类课程包括有:中国音乐史与作品赏析、西方音乐史与作品赏析、曲式分析、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等。而必修音乐专业理论课程则根据不同的学生专业来制定相应的必修课程,例如钢琴专业的学生除了主修钢琴课程以外,钢琴艺术史则是他们的必修专业理论课程,声乐专业的学生除了主修声乐以外,意大利语、德语则是他们的必修专业课程。
2.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又新增开了许多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设置主要是根据不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延伸,一方面能让他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让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更为学生将来走人社会,从事相关职业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而对于跨专业的学生,如果也想学习这些课程,则可以作为他们本专业的音乐选修课来完成。即: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每学期都进行一次音乐选修课程的选择,每次限选两门课程,成绩合格者则有相应课程的学分,成绩不合格者则没有学分。通过这种将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以及必修和选修课程方式的改革,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以前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也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教学方式的特色
一个音乐理论老师除了为学生教授相关音乐知识,更应满足学生音乐美育需求服务。但一直以来由于许多学生并不懂得学习音乐理论对指导音乐实践的重要性,所以不愿意学,另一方面还因为它和音乐专业小课相比:缺乏互动性和实践l生,并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各大音乐高校的音乐理论课程,几乎成了学生中“枯燥无味,‘没意思课程’的代名词”。
对于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我们音乐理论基础的几个教师就“如何提高音乐理论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提高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理论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两个议题专门召开了几次教研活动来讨论。
针对第一个议题,我们除了在课堂上举出大量的音乐家通过系统的刻苦学习音乐理论以后,才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事例以外,另一方面则是分析和赏析大量的各种音乐作品(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专业时会碰到的一些作品),让音乐理论能够联系实际专业,让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引导老师,在上课的学生中虽然都是音乐的爱好者,可因为性格和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种类喜好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提高他们对音乐理论课程的兴趣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积极性,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对此我们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究竟在哪儿?是否能将需要学习的音乐理论知识与他们感兴趣的关注点相结合?
为了找寻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我们采取了让学生自我介绍的方式,大致了解了学生对于各种音乐的喜好程度。以一个班35人为例,其中50%的学生主要喜欢通俗音乐,40%学生热衷民族、古典音乐,10%的学生偏爱摇滚和爵士音乐。对于这种现状,我们在乐理、和声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经典的通俗歌曲、乐曲为例进行分析;在音乐史及作品赏析的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一些热衷民族、古典音乐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在西方现代音乐的课堂上,让对偏爱摇滚和爵士音乐的学生说出自己对不同爵士摇滚风格流派的艺术家音乐的感受和看法。通过这种教学改革,我们不仅提高和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的积极性,更获得了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
2.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兴趣,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理论知识与音响、音像资料教学方式相结合
例如:在对音乐史论的这部分内容的课程讲解中,我们首先将每个时期的音乐历史脉络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根据每次课的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的代表作曲家生平以及作品和风格。其中作曲家生平介绍我们采取的是音像资料和课程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看到音像后有身历其境的感受,还能系统地了解一个作曲家的生平经历对于创作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而对于作曲家相关的音乐作品的介绍则主要用音响的播放,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音乐本身。
②在教学中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作品来举例说明。
例如:在对于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讲解上,选择学生最为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告诉学生:“在这首歌曲里从头至尾的音阶排列只有5个音,即首调的:12356(即宫、商、角、徵、羽)5个音,与西洋大、小调相比,它的独到之处是:没有半音,也不包含增减音程;它相邻的两个音级是大二度或小三度;五声调式只有一个大三度,因此说这个大三度是五声调式的特征音程。并且在西方,人们最早听到的中国音乐就是这首《茉莉花》。它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入歌剧代表作品《图兰多》中,因此在众多的国际场合中(例如香港1997年回归中英两国的交接仪式
上、2004年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闭幕式上),都选用了这首音乐。 ③用对比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感性上的认识。
如在区别新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征时,运用贺绿汀先生的作品——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和阿炳先生的作品——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进行对比。两者虽然都是中国音乐作品,但从表演形式上和写作手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前者的音乐形态更多是从西方音乐中借鉴而来的,故已不是中国传统音乐,而后者因为他的形式是本民族固有的,其音乐形态也具有本民族固有的特征,所以属于中国传统音乐。
在讲到中国民歌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中国民歌的民族及地域特点:我们通过播放不同地方和民族的民歌进行对比(如江苏民歌和陕北民歌的对比,西藏民歌和河北民歌的对比);通过对旋律、节奏和风格上对比,及这些地方的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的对比,让学生不仅从感觉上体会到不同地方的民歌特点,更从理论上找到了形成民歌风格的原因。
④利用计算机课鉴的优势将图片、和文字以及实物相结合。
在讲到中国民族乐器概论这一课程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广泛、清楚地了解到中国历史悠久的乐器文化,我们不仅简单介绍了民族乐器的产生,还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古代乐器八音中每类乐器的代表乐器图片。其中对钟类乐器的介绍时,还重点介绍了产生于战国时期,1978年挖掘于湖北随州的曾候乙编钟,并让学生亲自去湖北省博物馆去参观实物。通过这些图片和文字介绍,我发现学生不仅对这些古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更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乐器文化感到振奋和自豪。
⑤从音乐作品本身人手,介绍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音乐故事。
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听音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例如:在讲到中国民族乐器笛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在中国,虽然有很多的贫困学校因为贫穷买不起音响设备和键盘乐器,但老师们仍然想法设法为学生们创造各种音乐教育条件,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事情:“在湖北省的京山县曹武镇朱岭小学里有700多名学生,全校没有一位专门的音乐老师,上音乐课就是教唱流行歌曲。”按说这样的音乐教学在农村是很普遍的,但是该校校长没有放弃音乐教学,他也想让孩子们能够会一两种乐器,但是学校里学生们的家庭都比较穷,一般的键盘乐器学校买不起,也不好普及,当他打听到在当地最好普及的乐器是笛子时,(因为它价格便宜,也就三五块钱)而且在当地有位老艺人会吹,于是他就找到这位老艺人学吹笛子,然后再教给高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再带徒弟,负责教低年级学生,就这样一个带一个,就都会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批学会吹笛子的学生已经都读高中了,但他们却把笛子的吹奏技巧教给了低年级的同学,依此类推,每届相传,自然生生不息。每到周一早上升旗,在这个学校响起的不是音响设备里放出的国歌,而是全体学生用笛子吹奏的国歌……”这件真实的故事不仅告诉同学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我想让他们知道在这样一个贫困的乡村,音乐是如何在一点一点地改变孩子们的生活。音乐自有音乐的力量,它会带给生活很多改变。
在讲到音乐作品阿炳先生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不仅介绍了阿炳先生苦难的人生经历,还重点介绍了这首作品之所以能保留下来的曲折经历。以此告诉他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正是由于有这些千千万万类似于阿炳先生的民间音乐家的存在,才得以发展和传承下来。
[1]《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赵作斌著。
[2]《音乐欣赏》周世斌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中国音乐史》杨荫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