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我国人口结构及其政策
刘万杰 胡正辉 2008-11-24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正确地解决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及其政策问题。我国目前人口结构虽然有合理的一面,但潜在问题会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形成。为了使我国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应适当调整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人口 政策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我国人口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成果,但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说明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试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简要分析我国人口结构及其政策的合理性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我国的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既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重大战略之一,那么,有必要了解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的含义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流派当中存在不同的含义,但其共识是有的。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的精髓集中在儒家学说,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也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相同、同一或没有差异,而是指事物的多样存在及其有机统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观点,是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与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新思想,也是党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对之进行深化与实践的结果。
有的学者认为和谐社会的内涵广泛,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社会内部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但是,就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来看,它应当有自己特有的内涵。在提到“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部分已提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容,在“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部分也提到了“求同存异地处理国际事务”的内容。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不应与其他部分交叉、重复,应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即特指我国社会内部的社会关系。同时,《决定》在第七部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里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是对“和谐”社会特征的高度抽象,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我国人民的内部关系而言的。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应当包括四方面: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力的社会。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激发各行各业的人们的创造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能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B、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包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它可以引伸出两点内容,一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二是要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引导人民群众以法律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与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C、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决定》指出,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这表明稳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D、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和睦相处的社会。在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竞争离开不合作。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或方式,而不是目的。如果竞争不当或走向不利稳定的道路,必然会造成人性沦丧,道德败坏。
可见,和谐社会应当是我国所特有的充满创造力、利益协调、安定有序与和睦相处的社会。
二、我国的人口结构及当前的政策
经过长期有效的计划生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增长的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到2005年底,全国总人口(指大陆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口,下同)为130756亿(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28日发布《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口结构已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1、少年儿童比例逐年下降。截止2000年11月1日止,我国0~14岁的人口为2891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同1990年相比,已下降了4.8%,10年间年均递减0.48%,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2、老年人口比例升高幅度快。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20%以上,某些地方(如上海)老人的比例近1/4到1/3,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
3、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升高。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净递增1000万人以上,这造成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不断升高。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与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从积极方面(也是主要方面)来看,生育率降低,实现了人口低增长。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的总和生育率还徘徊在5.8左右。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和生育政策的全面执行,使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人口低增长阶段。据学者估算,从1972年到1997年,由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20年间我国至少减少出生2.6至3.3亿人,使我国每年增加1亿人所需要的时间延长了2.5~3年。
但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影响也较大。首先,在非完全同意情况下由行政人员强制执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我国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性,对于目前的大多数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夫妇来说,他们的心理还存在生男孩的思想。据调查,现代育龄夫妇还存在生两个孩子的念头。因而现行的生育政策,不论是一孩政策、一孩半政策还是二孩政策与多数人的意愿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的生育政策就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一般情况下,较严格的政策往往需要大力度的行政手段去实施。强硬的行政手段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干群关系,在局部地区甚至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其次,我国人口将步入急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我国于2000年已步入老龄化阶段。如果今后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八年那样迅速降低。那么老龄化的增速会更快。近期的人口预测发现,2020年以后我国的老龄化将呈加速状态,至2050年,每100人中,至少有30个60岁以上的人。届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比世界平均老龄化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这将直接给目前的新生代人口带来沉重的负担,新的社会问题必然产生。最后,人口的质量呈畸形发展。因为计划生育的严格性针对国家干部和城市居民,而农村则相对宽松,高素质的夫妇只能生一胎,而农村的夫妇可生二胎甚至三胎,结果,在出生的新生代中高素质(从遗传与后天教育环境等良好因素来看)的与低素质的呈1:2的方向发展。在总量中,必然导致高质量的人口相对地下降,而低质量的人口在增加,这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使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呈畸形发展。
三、对政策调整的建议
因为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成,现行政策应当调整。
首先,调整计划生育的内容。就人口的质量而言,只要质量高,数量再多也不多,也不会猛增,只要质量低,数量少也是多。当今西方某些国家鼓励生育,但人口仍然是零增长或负增长,是因为人的素质高的结果。就中国和日本相比,日本的国土和自然资源是不能和中国相比的,但日本仍是世界三大强国之一。根本原因是日本的人口质量高,也正因为日本意识到人口的质量与数量的重要性,日本并不因为其人口密度相当于中国的26倍而实行类似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应当调整,重点控制低质量的人口出生,而对于高质量的人口可以实行宽松的政策(当然,前提是人口总量必须控制在和经济发展相协调范围内)。其次,老年人的保障制度必须完善。农村之所以成为计生的难点,归根到底是养儿防老的观念处于强势,这种观念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如果农村的老人也能和退休的干部一样,不存在老时无生存能力的担忧,那么,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会得到普及,计生的难度将大大降低。最后,开辟劳动市场,以经济发展带动人口结构的自然调整。由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增大,就业形势压力增加,因就业问题而发生的社会矛盾有上升的苗头。只有不断开辟劳动市场,才能缓解人口结构的内在矛盾,因为农村的就业方式主要是传统方式,它必然要求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其中,所以造成农村计生难度增加。如果开辟劳动市场,改变农村的劳动方式,转变其陈旧观念,必然使我国人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1.孙文,张再生.“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向初探.南方人口,2002.(2)
2.郭熙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理论与实践,2005.(11)
3.曹顺仙,刘妍妍.浅论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宁波党校学报,2007.(4)
4.彭建国,关春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党建研究,2005.(1)
5.于淑清.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