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结构


浅谈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浅议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家庭人口结构;养老保障论文摘要:中国人口结构在人口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出生性别结构和家庭人口结构四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地变化,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变化还会持续发展下去。因此分析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是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得以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我国公民养老保障权益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老龄化程度尤为严重;伴随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新生人口中男婴所占的比例持续增加,女婴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人口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四二一”的典型家庭结构越来越多,而且传统家族网络简单化,社会支持网络变窄四个方面。这些变化给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影响。基于人口结构的变化研究养老保障制度可以使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成为老年型。老龄化的加速导致国家和家庭

2011-07-27

对于立足当前农村人口结构研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论文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论是农业总产量还是单位面积土地生产率都大幅提高,然而,我不完善,伴随生育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农村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从客观上要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与之相适应。本文正是基子这个基础,探讨如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有所裨益。【论文关键词】农村:人口结构;社会保障;生育政策一、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现状1.庞大的人口规模。五普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总人口达l2.95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而且农村人口规模仍将继续扩大,每年农村新增人口近千万余人。即便当前农村人口增长模式正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转变.然而由于人口惯性.但短时间内农村人口仍将继续增长.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庞大的农村人口必然会产生对社会资源的巨大需求.产生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2.人口素质较低。与城镇居民相比.不论是身体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是科学文化素质。各个指标农村人口都相形见绌。绝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这显然有悖于当

2011-06-14

人口结构变迁与公民平等选举权

[关键词] 人口结构 四分之一条款 平等选举权 工农联盟 社会和谐一、建国初期按比例原则配置选举权,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我国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的基本国情紧密相关。我国第一部选举法是1953年2月1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从当时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草案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按比例原则配置选举权,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我国的现实生活,这无疑是由当时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说明》写道:“所以在城市与乡村间,在汉族与少数民族间,都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这些在选举上不同的规定,就某种方面来说,是不完全平等的,但是只有这样规定,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的现实生活,才能使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有与其地位相当的代表,所以它不但是很合理的,而且是我们过渡到更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选举所完全必需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因为我国人口构成的工农比例相差非常悬殊,所以,如果按照统一标准分配代表名额,农民代表所占的比例就会大大超过工人代表的比例。只有规定城市和乡村代表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口比例,才能符合

2006-09-22

人口结构变迁和公民平等选举权

[摘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原来按比例原则配置选举权的现实基础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发展,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使选举制度与时俱进,适时实现城乡居民选举权的完全平等,以便更真实地反映我国当前和将来的现实生活,使各阶层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有与其地位相当的代表。 [关键词] 人口结构 四分之一条款 平等选举权 工农联盟 社会和谐一、建国初期按比例原则配置选举权,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我国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的基本国情紧密相关。我国第一部选举法是1953年2月1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从当时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草案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按比例原则配置选举权,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我国的现实生活,这无疑是由当时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说明》写道:“所以在城市与乡村间,在汉族与少数民族间,都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这些在选举上不同的规定,就某种方面来说,是不完

2008-06-20

我国人口结构的若干重要新变化

摘要: 为了了解人口动态的变化状况,我国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1%人口的抽样调查。根据此次抽样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结构新近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一、现人口总量达13.1亿,自增率首次上升;二、城市化速度在加速中放缓,乡村人口总量持续减少;三、婴幼儿性别比居高不下,未来婚姻挤压会日趋严重;四、人口倒金字塔结构显现,人口流出大省老年抚养比升高;五、文化程度提高较快,西部地区文盲率偏高;六、独生子女占人口比重上升,“男独”多于“女独”;七、汉族人口增速大大减缓,少数民族人口增速仍然很高。关键词: 人口结构,人口抽样调查,人口总量,人口增速为了了解人口动态的变化状况,我国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1%人口的抽样调查。根据此次抽样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结构新近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一、现人口总量达13.1亿,自增率首次上升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是13.062亿。如果加上该年11月和12月的净增加人口,则2005年年底我国大陆人口总量达到了13.0756亿。考虑到最近几年每年净增加人口约750万

2008-02-22

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

为了了解人口动态的变化状况,我国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1%人口的抽样调查。根据此次抽样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结构新近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一、现人口总量达13.1亿,自增率首次上升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是13.062亿。如果加上该年11月和12月的净增加人口,则2005年年底我国大陆人口总量达到了13.0756亿。考虑到最近几年每年净增加人口约750万,2006年,我国的总人口应有13.1亿多。2005年,我国人口自然增率一反过去下跌的势头,出现首次上扬,人口年净增长量比上年多增加768万人。这个增加额虽然不大,仅比2004年净增加人口761万多出7万人,但却是上升的迹象。二、城市化速度在加速中放缓,乡村人口总量持续减少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自1996年开始增速加快。这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化历史所得到的经验基本一致,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30%之后,这个国家会进入到快速城市化时期。1996年,我国城市化增速达到了1.44%,1997年为1.43%,1998年为1.44%。在此之后一

2008-12-02

优化人口结构建设和谐社会

【摘要】优化人口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必须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政策,建立社会安全网,发挥人口政策的导向作用,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人口老龄化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代际代内公平和男女平等、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人口结构;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口发展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现在虽然我国已经过渡到了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时期,但新的人口问题,即随着生育率的急骤下降,人口结构出现极不寻常的蜕变,打破了人类社会自身年龄、代际、性别的生态平衡,使人口结构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矛盾,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优化人口结构也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人口结构蜕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老龄化进程加速给建设和谐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比重增长到16.0%,本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高峰平台,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人,比重达30%。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多达1.4亿的年轻农民涌向城市,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

2008-12-01

浅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我国人口结构及其政策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正确地解决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及其政策问题。我国目前人口结构虽然有合理的一面,但潜在问题会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形成。为了使我国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应适当调整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键词 和谐社会 人口 政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我国人口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成果,但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说明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试从和谐社会的视角简要分析我国人口结构及其政策的合理性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我国的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一、和谐社会的内涵既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重大战略之一,那么,有必要了解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的含义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流派当中存在不同的含义,但其共识是有的。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的精髓集中在儒家学说,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也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相同、同一或没有差异,而是指事物的多样存在及其有机统一。十六届四中

2008-11-24

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

内容提要: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由唐入宋都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结构改变、数量增加是显著特征之一。唐宋都城妓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与城市社会及其变化息息相关,她们的存在是唐宋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身份、生活方式乃至经营方式、经营场所、经营对象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社会变化。与唐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人口结构变化主要是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人口所占比例增加,其次是、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数量大大增加,这些变化使宋代东京呈现出与唐长安不同的面貌,因商品经济而繁荣的娼妓业也发生了新变化。关键词:唐宋 都市 流动人口由唐入宋大都市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内涵的深刻变化。有人认为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生活世俗化或平民化的倾向。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城市的生命在于流动。坊市制度的崩溃,使人的流动有了更广阔和不受约束的空间。人的流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地域性的空间流动,对大都市而言,就是吸纳更多的外来的、流动的人口,以及人口流动频繁;二是社会意义上的流动,即各阶层之间的流动,由于这两种流动形式的共存,才使城市充满活力。所谓城市生活世俗

2006-04-17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

一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就是相对价格较低的劳动力要素。丰富的人力资源来源于庞大的人口总量,因此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利用水平。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和失真、以户籍制度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和转型时期就业政策滞后效应等客观因素,中国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着大量的扭曲现象,人力资源利用水平和就业效率低下。此外,一方面中国总体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却出现了“教育深化”的现象,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本文从人口转变的背景出发,对中国人力资源、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就业效率进行了简略分析,对未来如何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一 人口转变的历史与现状1 世界人口转变状况及其主要特征发达国家(这里主要是指西欧各国以及主要由欧洲移民定居而逐渐形成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人口转变最早始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西欧,但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即在上述各国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过程之中完成。<

200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