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问题与和谐社会
梁小平 2012-01-17
摘 要: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以来,和谐与和谐社会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i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ii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发展很多问题,如三农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其中,人口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
关键词:人口 社会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它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是我国一项长期的人口基本政策。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农村中相当一部分群众,在对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理性选择中,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克服家庭困难,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受现实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以及相应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家庭不但没能实现"少生快富"的目标,甚至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尤其是一些计划生育家庭由于子女伤残及家庭种种其他因素的影响,陷入生活贫困,养老无着的状况,成为困难群体。在我国出生人口已进入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在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今天,如何坚持实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采取更加效的措施引导群众少生快富,稳定现在的低生育水平,这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人们提出的一个严峻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人口问题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教育发展问题,更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这生动地说明了人口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群众个人家庭生活幸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其基本思路是一对城镇居民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子女,而一对农村居民夫妇则基本上可以生育两个子女。原因在于,城镇居民的养老由社会负担,而农村的则由家庭负担。因此,对于农民来说,尽管有了儿子不一定会得到很好的照料,但没有儿子几乎等价于没有人养老,因为女儿长大了一般要出嫁,远离父母。这也是我国历代王朝解决农民养老的根本制度,也是所谓“孝”的一个主要内涵。表面上,“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但实际上,它是维持家庭养老的制度安排,家庭养老再与“男婚女嫁”的观点相结合,儿子就成了家庭养老制度的核心。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后”指儿子。儿子也成了农民对未来的一项主要投资(女儿应尽的义务相对小得多)。200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新出生的婴儿中,男孩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心里的发展,使得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得以贯彻,也部分地加重了三农问题和教育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农民自身负担加重。在现代社会养育一个子女的费用是很高的。这其中主要是教育费用,而不是养活子女的生活费用。在我国,农村子女的教育费用“蒸蒸日上”,学生入学的年级越高,费用往往越大。在某些地区,本应该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然而初等教育却也成了一种产业。如果农民子女考上大学,在目前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对农民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尽管到此他们可能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他们可能也快要破产了。因此,这一“特权”除了有助于支持家庭养老外,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是更重的负担、更大的生活压力,增加了社会贫困人口和低素质人口。低素质农民也继续使得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模式上重复。我们一方面要推行城镇化,而另一方面我们的生育政策又加快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且,低素质人口对推进城镇化进程也是一个严重的阻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口问题在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过多的人口基数和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构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才缺乏、人口素质低不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加重了社会的赡养任务。而出生性别比的严重失调会成为社会治安恶化的根源,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可见,人口问题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整体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更与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
基于以上认识,和谐社会人口政策的执行应该:
1. 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
要认真贯彻国家人口基本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政策,因势利导,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从思想上使群众认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防止生育率政策性反弹。同时应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实际,把计划生育政策落到实处。要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机制,尤其使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为全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调动了人民积极支持和响应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人们婚姻观念,生育观念的转变。
2.缓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要积极发展社会供养,建立养老储备金,并由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逐步扩大养老资金的统筹范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在农村应发展以自我保障为主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此外,还要提倡家庭供养。家庭供养一直是我国主要的老年人供养方式,尤其是在农村,家庭养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仍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优良民族传统,在舆论导向甚至法律保障上,继续倡导家庭养老,充分发挥家庭在供养、照料、慰藉方面的作用。
3. 调整性别结构,控制出生性别比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宣传“时代不同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道理。要将现有的政策和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作适当的调整,要扭转人们的性别歧视观。政府和社会首先应该在就业上改变性别选择问题,应改为女性就业多创机会和提供社会保障,这样有利于重男轻女观念的转变。而且,医疗单位也应该制止胎儿性别鉴定行为,国家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立法。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城市化进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人口流动问题等。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几代人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它与其他社会问题紧密相关,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前提。它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实现的,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的人口发展定会有更光明的前景。随着科学的人口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也定会加快。
注 释:
i 王岗峰等著:《走向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ii 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转引自张国清著:《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