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中国当前的人口问题

张蕾  2012-01-17

中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2000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2%,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比重为7.1%。2000~2007年,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总人口,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加速老龄化。2009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突破1.13亿,占人口总量的8.5%。

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老龄化将突然加剧。据专家预测,2015年后,中国老龄化比例将达到25%以上,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生育率持续低下的情况下,老龄化比例预计将稳定在35%以上。到205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约为4.3亿。

本来,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及其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并非是一个问题,甚至恰恰相反,它是人类生育率下降、寿命延长、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中国是在经济和社会还处于发展中、生产力发展还不发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大幅减少而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在养老金、医疗保障、长期照料等方面的准备和供应还不充分,还没有能力应对如此迅速的老龄化进程。

出生性别比失常导致的社会问题凸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严重失常的现象,成为人口结构性失衡的典型表现。2008年已高达120.6,2009年虽略有降低,但依然达到119.45。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省份出生性别比高达120以上,出生性别比最高的省份更是超过了130,严重偏离105±2的正常值范围。至此,出生人口性别比在我国已经演变成一个全国性、全局性的严重人口社会问题。当在一个社会中存在大量想要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适龄年轻男性,但却因为两性数量相差巨大而不得不游离在婚姻之外、成为非意愿性独身者时,可能出现的结果便是婚外情、异质性婚姻增多等问题,对人口的婚姻稳定性带来冲击,而且也使得拐卖妇女、地下色情业等“社会诟病”泛滥难禁。事实上,由于近20多年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是对整个人口最基本特征——人口性别关系的“扭曲”,它对于人口就业结构、社会政治生活、家庭生活、妇女地位等都将带来连锁性的反应和影响。

流动人口发展的双刃剑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推算,2008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到2.01亿,人口流动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人口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特征。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规模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也从未遇到过,对中国未来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

流动人口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截至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跟人口流动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人口红利”密切相关。但随着出生率走低,劳动力结构向老龄倾斜,未来正值壮年的黄金劳动力将出现缺员。未来流动人口的规模,跟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户籍制度、城镇化进程等社会走向相关。据国家计生委预测,未来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将达到22139万~33640万人(2030年),20984万~38393万人(2050年)。与未来3亿人规模的流动人口配套出现的是公共服务政策、城乡生活和产业布局以及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的严峻挑战。★

(以上分析参考《胡鞍刚:民工荒,拉开中国人口危机的序幕》《翟振武: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刘爽:促进人口性别结构平衡是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等文献)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