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伦理视角下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障翻度问题分析
张月 2011-07-20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制度 公共伦理
论文摘要: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0世纪末,我国便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人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面对着一系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养老问题,而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公共伦理的视角下研究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年长人口的数量占社会总人口数量的的比重不断增大。通常我们所认为的人口老龄化是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_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或65岁以_L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透露,以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1.40岁,其中男性为69.63岁,女性为73.33岁。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
我们不难看出,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介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特殊的国情,人口老龄化也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
我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占到了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22%。这样惊人的数字让我们不难想象我国社会所承担的养老重担,而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对正在推进经济建设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发展的一个巨大阻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增加,在未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事实并不会改变。
2.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龄化人口数量较其他国家提前达到最大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都保持着较快稳定的发展,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并不算早,但是基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我国己经提前完成了向老龄化社会的转变。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必然会导致“未富先老”等的问题,也导致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和改革,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也就更加困难。
3.城乡水平差异大。
从不同区域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看,2000年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5.21岁,农村为69.55岁,相差5.66岁。这一差距说明我国城乡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医疗卫生条件上还有一定的差异。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生活在这里,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医疗卫生水平较之城市有着很大差距,死亡率较高,养老保障制度很难彻底惠及,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令人担优。
4.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老有所养,既是社会问题,更是经济问题,需要资金落实到位。据劳动部门的统计数字,1992年,全国2597万离退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达694.8亿元,人均2675.39元。既要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保持社会稳定,又有内部各种矛盾和问题巫须解决,较之其它国家的政府,我国政府所肩负的任务无疑更加艰巨。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提到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人们首先联想到老龄人口的长寿问题。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提到: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今后五十年,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专家预计到204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近4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6%。那么,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老年群体在中国究竟享有何样的晚年?我们到底应该以何种养老保障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中去寻找答案。
二、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及伦理基础
诚然,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制度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己经有了110多年的历史,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自1997年全国建立起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经过几年推进,到2001年末己有10630万职工和3346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基本养老金人数增加到3381万人,人均年基本养老金升至6672元。2001年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己达到98。此外,1990年以后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一些以乡镇为统筹单位的养老保险应运而生。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617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95.5亿元。
至2008年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8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5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6587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30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404万人和350万人。2008年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4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0万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99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16万人。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保障老年人生活方面有了实质的效果。可是应当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己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养老问题依然矛盾突出,养老保障制度问题重重,面临改革。
1.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缺乏法律保障。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系统的解决这一问题。现今我国的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都在飞速发展,为了保证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能够顺利的向前推进,我们必须以立法作为支持。我们需要以法律为准绳,将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
2.没有完善的评价监督体系。有了制度并不能一劳永逸,在具体的贯彻和实施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监督体系来监督和指导养老保障政策的实施,那么制度本身也只是空头支票。这一评价监督体系必须牢牢地贯彻养老保障制度的始终,监督制度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配合养老保障制度,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它并不是独立于养老保障制度的之外的体系,而是政策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政府负担过重。1998年至2000年三年间中央财政共补助养老金521亿元,单2000年就补助了337.8亿元,约占当年养老金支出的17.7%。2001年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补贴支出349亿元。2002和2003年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额继续增长。过多的财政支出使得政府负担过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的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发展。
4.城乡差距过大。我国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地区,受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养老水平距城市仍有很大差距。政府的各种救助和优惠政策,实际上更多的投入到了城市的养老保障中去,农村的现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加之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更增加了农村开展养老保障工作的难度,同时,严重的发展不均衡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养老保障制度的伦理基础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家庭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如今,我们把养老制度化、法律化、社会化,这其中必然会引起诸多关于伦理的讨论。在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下养老保障制度的伦理基础。
1.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Humanistas(意为人道精神)。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实际上是指我们在养老保障政策的实施中应当尊重个人的生命和价值,以他人的幸福和健康为出发点。
公共管理所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当中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伦理精神,在它的公共政策中会鲜明的体现出来。我们会发现有人在不断的质疑这种伦理精神,那是因为那些与民生紧密相连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而它又强烈的体现出了某种社会的价值追求,于是就受到了公众的道德批评。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更不能忽略这种伦理基础的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养老保障制度贯彻的过程中,一定会有牺牲伦理价值的情况出现,但是我们的政策和道德主张之间还是有紧密联系的一致性的。
2.公正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公正”是与正义、公平、公道有着相同倾向的概念。公正,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往的伦理准则,更是政府在进行管理活动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伦理要求。养老保障制度的贯彻实施包含着资源分配的均衡、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等内容,而公正恰恰就是这些内容的伦理基础和行为准则,也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在实行上存在着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分配不均衡激化了社会矛盾。我们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创造社会财富,而是合理有效的分配社会资源。只有公正的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才能真正实现改善民生的目的。
此外,公正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在我国一直有着高度的社会认同。政府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公正的原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明确自身的责任。只有把公正的标杆立起来之后,在管理实践活动中才能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真正达到群众的高要求,建立起政府良好的道德形象。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落实五个统筹,首先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这说明了不公正的现象并没有被忽略。必须要承认的是,在养老保障制度各项政策的实施中,无法彻底规避现实条件所引发的不公正现象,公正的伦理价值也得不到完整的体现,但我们应该明确,公正作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伦理基础,在建立政府权威和推进社会分配公平,促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伦理建设
公共管理伦理学不仅是一种道德的研究,也是对道德调控的实践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和伦理价值都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来实现。
(一)、制度反腐。中央财政支出每年都会增加养老金的补助,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还缺少相应的完善的监督服务体系,所以在发放养老金等政策实施过程中,因为人性的贪婪和利己,腐败现象难以去除。因此,养老保障制度创制的核心内容就是遏制腐败制度的创制。
制度反腐是伦理实施的具体手段,这就要求了政策实施的行为主体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这也是养老保障制度中公正这一伦理基础的现实要求。
(二)、将道德法制化,体现人文关怀。通常情况下我们常说道德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有法律来保障制度的地位和权威,而法律又彰显了伦理道德要求,这样,无论是执行主体还是权利主体都能感受到制度所蕴含的伦理精神。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更尊重了个人的权力和价值,这也是人道主义伦理基础的具体表现。
(三)、公开透明、不断完善制度。我们必须承认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将它不断的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在创制和改革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制度的完整
性和与法律、政府执行活动的协调。养老金的发放、医疗救助等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制度不断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政府树立社会威信的有效示范。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能一日解决,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也不是一徽而就,在伦理基础之上,我们更应该注重公平效率,不断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以做到城乡一体化,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