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努力做好2010年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
杜鹰 2010-04-26
(三)做好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010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不仅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而且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抓好今年的粮食和农业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是百价之基,稍有波动,就会影响整个价格总水平,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如果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就可能使局部问题酿成全局问题,结构问题演变成总量问题。目前我国粮食产需总体是平衡的,但有品种结构、地区结构问题。从长远看,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其次,实现扩大内需方针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必须重点抓好农民增收。扩大国内需求,从城乡看,潜力在农村;从地区看,潜力在中西部。我国农村人口多,消费水平低,市场潜力大,扩大农村需求是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而扩大农村需求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更大程度地改善农村民生。从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看,也必须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2008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已经达到74.6%,但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只有48.2%。在国家统计局确定的18项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中,农民收入指标所占权重达20%,是权重最大、最重要的指标,但2008年农民收入指标实现全面小康的程度只有36.3%,是农村经济发展指标中距全面小康差距最大的指标。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全局看,在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农业。农业的重要地位并不因为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下降而削弱,相反,经济社会越发展,农业的支撑作用会更加凸显。二是从农业自身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尽快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四,在破除“二元结构”的关键时期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理论方面,提出了“重中之重”的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在实践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取消农业“四税”,实行“四补贴”,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逐步取消符合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既有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过程。当前,统筹城乡改革已经到了触及深层次利益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必须坚定信心,抓住时机,顺势而上,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体制的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统筹城乡的突破口。目前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人数已经达到1.52亿,如何保障这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何让这些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安顿下来,急需在政策、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全面部署了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总体要求是,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继续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新贡献。其主要精神,就是努力确保今年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增长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二、进一步明确今年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 根据中央关于今年“三农”工作的部署,结合发展改革部门的职责,今年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紧紧围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条主线,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处理好“三个重要关系”,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为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势头做出更大贡献。 “三个重要关系”是指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项目建设和重大问题研究的关系、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这三个重要关系,既是近年来我们发展改革系统农经部门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重点,在实践摸索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更是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全面履行好工作职责必须坚持和把握的重要方针。处理好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就是要有大局观,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中,把农村发展放到构筑新型城乡关系的大战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生产和分配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处理好项目建设和重大问题研究的关系,就是要虚实结合,以虚带实,通过重大问题研究为新时期的项目建设打牢基础,在继续增加资金投入、搞好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重大问题研究和制度建设,提高投资安排、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处理好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就是要远近兼顾,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在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切实解决近期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的同时,加强对“三农”长远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注重制约“三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健全制度、强化基础等方面下功夫,及早谋划长远发展。 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按照“稳粮保供给”的要求,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一是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国务院关于下发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通知》要求,201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水平。要清醒认识我国粮食供求态势,不能因为连续增产就放松粮食生产。千亿斤规划正是统筹考虑我国粮食供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为未来一个时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搭建的综合平台。要抓紧编制或修订省级规划,并统一组织编制实施期为4年的项目实施方案。要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切实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800个产粮大县统筹实施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农田、粮食科研创新能力、良种繁育和农技农机推广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工程,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要着力调动农民、科技人员、产粮大县三个积极性,在落实“四补贴”政策的同时,要重视和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投入要向产粮大县倾斜,完善和加强粮食大县奖补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协调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关系,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品种与质量的关系。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统筹兼顾各业发展。要继续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抓好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支持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增加渔政渔港等建设投入,支持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三是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调控工作,避免价格大起大落,这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要按照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稳定农产品市场。认真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及早公布。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的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积极做好生猪、棉花、食糖等调控预案,稳定生产预期。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实行灵活高效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和农用物质进出口监测预警机制,加强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管。同时,加强农资市场调控和监管,保障农资供应,稳定农资价格。 (二)按照“增收惠民生”的要求,认真做好农民增收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工作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初步计划今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要保持在6%以上,这是在2004—2008年连续5年平均增速达7.6%,2009年也超过6%的较高基数上提出的目标,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农民收入问题的实质是充分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最根本的是努力扩大农民就业。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又要广辟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切实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要抓住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来抓,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中西部地区要抓住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增加的契机,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强化对农民工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转移。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建设。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继续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垦区、林区职工危房改造,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 三是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目前,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对象已从重点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转向覆盖全部低收入人口。按照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的新标准,2008年全国还有扶贫对象4007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滞后,自我发展能力差,而且自然灾害频发,是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年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最后一年,要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逐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的试点范围,努力探索基本生活靠低保、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新机制。继续做好以工代赈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妥善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从今年开始,要针对不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不同特点,开展专项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以便统筹力量,攻艰克难。 (三)按照“改革促统筹”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一是建立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工业化高速推进时期,为防止资源要素外流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真正做到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要渠道,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三农”的数量不断增加,比例不断提高,急需建立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并把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工作,加强各级各部门在专项规划制定、项目申报和投资下达等多个环节的沟通和衔接,加大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工作力度,提高使用效益。 二是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当地居民同等权益。当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就是要城乡改革联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户籍制度改革背后的实质是福利制度的改革,在改革户籍制度、将农民工纳入就业地社会管理的同时,关键是使农民工平等享受输入地城镇的各项公共服务。当前,在继续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险工作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好二个问题:一是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养老保险转移接续。 三是把加强小城镇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的重点。当前,要抓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小城镇集聚,强化小城镇产业基础,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要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小城镇等发展。对于县域内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依法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 四是在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保障农民权益,首要的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核心是要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村改革过程中最受各方面关注的领域。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为地方政府绕过宏观调控、扩大建设规模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为更多套取建设用地指标而虚报新增耕地面积和质量,变相占用耕地;三是侵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和民主权利,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农民拥有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土地整理和新村建设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农民,要始终尊重农民的权益,尤其是在引入商业开发的情况下,更是要恪守这一条。 (四)按照“强基增后劲”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管理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安排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今年完成全国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2020年之前完成全国400多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加快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把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育种体制改革,加快培育生物育种产业。支持已改革到位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鼓励引导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着力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环节加快机械化步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推进林业和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继续实施三江、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抓紧开展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和甘南黄河水源区的保护与建设,加快实施三江源、石羊河、石漠化等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加强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