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踉跄行走在边缘
佚名 2011-05-31
走在边缘的农村教育 教师节,有关部门组织部分农村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参观北京优质学校的参观项目。可没想到,参观后这些农村教师说:“根本没法相比,可能永远也赶不上。” 不能怪这些纯朴的农村教师,因为从目前看,事实如此。 我们说科教兴国,我们的视野向着“IT时代”,可在我们身后却是举步维艰的农村教育。 中国有农村教师800万人,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使命。然而,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却是满目苍凉。当我们读到一个个数据,看到一桩桩农村教育的真实事件,在我们润湿的目光中,农村教育踉跄行走在边缘,前途迷茫……
乡土中国:薄弱的农村教育
关于农村教育,姑且不说我们抑或是我们的上一辈是农民之子,是从农村凋敝破败的校舍走出来的。农村教育的辛酸谁没有领教过?时代变迁,相对我们当时上学的条件,现在的孩子们上学的条件也许有所改善。 就说记者曾经采访过这么一个事吧:2002年9月5日,江西新建县石埠乡中心小学开学已经5天了,不少学生只能挤着、站着上课。由于全校500多名学生只有200套桌椅,几乎每个班上都有站着听课的学生。不知内情的人们,初看还以为是学生被“罚站”。并在一起的两张课桌,少的4人挤一块,多则由6个孩子共用着。“我们好想坐着上课!”这是孩子们的心声。 由于媒体的介入唤起社会的拳拳爱心,报道没几天,这个学校的课桌问题得到解决了。然而记者记忆中屹立在小学的简陋破败危房式的校舍,却久久不能抹去,直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如铅般沉重。听说现在那所学校仍然无法摆脱窘境,缺老师,危房校舍,一幢新教学楼落下的债台高筑。中国还有多少个这样的乡村小学、中学负上了沉重的负累?没有确切答案,折射出的却是农村教育的典型窘况。 教育或繁荣或苍凉,都预告着下一代国人和国家的命运。正如一个广为流传的对话,一辈子放羊,他们子女也跟着放羊。这将是农村教育最大的悲哀。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就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又开始了一个新的世纪,中国依然无法回避9亿农民之子弟的教育问题。 说到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始终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基石。中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然而,目前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去年仍有1000多万贫困儿童不能完成基本9年义务教育。这是中国农村教育的现实。 农民负担沉重,农业生产薄利甚至亏损,农村社会相对日益贫困化和边缘化,带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困境带来的疼痛是长期且生硬的。当农村教育问题仅仅热烈于一些学院式的研究时,不免让人感觉苍白与无力。 “乡村小学有十怪:屋外下雨屋内滴,窗外飘雪窗内白……汲水须得静三日,留得半桶黄泥在。”这是记者看到的一个顺口溜,折射着一些边穷地区农村教育的现实窘况,内容调侃却让人笑不起来。 一所乡村民办小学购买的桌椅,已过了3年还没有付钱。一旦债主把学校告上法庭,而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判决执行的话,那么这所小学的处境将更加不堪设想。 徘徊在教育边缘上的孩子们
在我国,被拉大的城乡差距是不争的事实,而城乡差别背景下的城乡教育差距,更令人惊心。 教育部部长周济坦言,我们是穷国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农村教育基础尤其薄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很不平等,城乡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 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消除农村文盲的呼声就不断,但是让每个人都能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却依然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在农村70多岁的人,是属于绝对文盲的一代,他们根本没有感受过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二十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过小学,可当他们进入中学,并有望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有知识的劳动力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打破了他们继续求学的梦想,他们很快被卷入那个时代的潮流中……60年代出生的人,在10年“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接受教育的春天。他们从小读到高中,甚至有的考上大学。那时学费才几元钱。但随着农村责任制的推行,这个短暂的教育春天很快消逝了。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出生的人,其年龄平均在20多岁,再推而及之9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赶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时代迈进,如果他们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极有可能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一代。 然而,这不过是理论上的“如果”,事实上农村教育的现实却没有这个“如果”那么乐观。 一个无可置疑的现实是,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在许多地方依然严重。据悉,自1994年以来,全国中小学入学率逐年提高,在校生辍学率逐年下降,但是近年农村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又连年回升,去年已达到5.47%。鄂西一个乡镇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年代生的那一代,是所谓的真正的长在阳光下的一代。但是急剧增加的学杂费以及为摆脱家庭的贫困而出外打工的想法,使他们在中学还没有毕业时,就急匆匆地走入了社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代人的父母有的过去还能读到高中毕业,相比之下,他们初中还没有读完,接受的教育还超不过他们的父母,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据调查,造成辍学率回升的原因一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二是由于教育质量不高、课程偏多、教材内容偏难等原因造成学生厌学或失去学习兴趣;三是受传统就业观念和现实利益的影响,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四是一些地方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产生松懈情绪,缺乏有效措施搞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致使农村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出现反弹。从全国计算,即使每年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3%,一年也有100多万人辍学。 孩子的未来有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他们能不能在合适年龄受到必要的教育,如果错过时机,对他们来说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一个家庭也许就此永远失去了脱贫的机遇。 数以百万计的没有接受义务教育的人进入劳动者行列,这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现代化的负面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小学毕业的教小学:农村教育师资之痒
说起在乡村小学,小学毕业的教小学,一般人一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在很多地方却是荒谬的真实。在一些乡村小学,村干部的女儿、儿媳小学毕业学历,却执笔教起了小学生。这其中的问题,既有无奈,又有讽刺意味。首先几百元的月工资岗位让能教小学的老师望而却步,还有问题就是某些村干部的“内部消化”和以权谋私,反正“瘦”水也不落外人田。 小学毕业的教小学,教学质量自然没法提了。教不好,又没有“师道尊严”的权威,打小孩的粗暴教育方式就有了滋生的土壤。一个朋友告诉记者,他在乡下读小学的外甥就被这样的老师打过,打得鼻青眼肿。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较低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河南汝阳,全县有代课教师700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没有一位公办教师,基本是初中毕业生教小学,有的连初中都没毕业,小学教育的质量可想而知。新安县一个乡公办教师140人,代课教师117人,代课教师几乎占了一半。师资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50岁以上的教师居多,二是学历不合格,拔高使用现象严重,这批教师大约占30%至50%。一些人为因素导致代课教师的口子堵不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掣肘环节。一旦辞退学历不合格的代课教师,又没有继任教师,将会导致儿童入学率大幅度滑坡。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这个问题不解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很难落实。 在一些地方,既然农村教育的基础建设长期停滞,连师资的最低数量都无法满足,对教师进行先进的教育学方法和心理辅导方面培训,几乎成为一种奢侈。这也许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了解,一些乡村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学生。农村基础教育的堪忧,可管窥之。
农村教育呼唤解开死结
从宏观上说,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热爱并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政策等要首先满足城市的需要,乡村则处于发展的边缘。现有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为农村培养人才。这种人才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在根本上迟滞了广大农村发展的步伐,也使广大农民陷入生活的相对困境和尴尬。 农村教育的断裂与危机,实际上还是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悲哀,它不仅使农民吸收不到新知识,而且使民主与法治很难在乡村萌芽。 “万丈高台,始则一石”,基础教育的根基打不好,上边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不否认上了大学不一定准能成才,自学照样可以成为人才;但系统的教育对于绝大多数正常的普通人来说,却是成才的必经之路。尤其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接受全面系统的九年、十二年基础教育甚至更多更好的教育是国家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十六大把“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其深意就在于此。 农村教育,注定背负着解结“三农问题”命题的宿命,在广袤的农村,建设一个人文的、建设性的农村,一个有着希望的田野的农村。要有“人”,要有人才。 农业兴则中国兴,农村教育兴则中国教育兴!不应让农村教育再边缘化了,这是个重如泰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