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洲与中国:国家竞争环境影响比较
何小琼 2010-03-02
论文关键词:国家竞争;近代欧洲资本主义产生;近代中国落后原因;外部条件
论文提要:近代欧洲国家间联系较为紧密,国家间竞争较为激烈,这种国家竞争给近代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压力,并促使它们采取进取策略,在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通过创新和互相学习不断取得进步,社会快速发展,并最终使得适应更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各国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得以确立。而中国自秦以后,这种国家竞争压力大大减弱,这使得封建统治者偏向于采取保守策略,社会发展只能完全依靠自身因素的缓慢累积。
中国较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却未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在欧洲。通过对近代欧洲与中
国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相对落后的原因,并有益于防止中国再次落后于世界。
一、1700年前后的中、俄政策对比及本文观点的提出
地跨欧洲的俄国,17世纪初险些被波兰和瑞典瓜分。1700年彼得一世为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向瑞典发动战争,战争初期的失败,使俄国社会的落后暴露无遗,也使得彼得一世痛下决心,通过学习借鉴欧洲的经验,对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等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商品出口,引进大量国外技术专家,派遣大批留学生,最终使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欧洲强国。
同时期的中国处在清康熙帝时期,他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噶尔丹的分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军事功绩不可谓不大;国内农业、工商业也有所发展,治国不可谓无能;任用比利时人南怀仁任钦天监正,制造天文仪器,监制大炮百尊,思想不可谓不开明。但“重本抑末”、“闭关自守”政策未有根本变化,在其统治后期更趋于保守,为“不生事端”,将开矿改为禁矿,变开海为禁海。
中、俄对比,都是强大的王权统治国家,在位的都是有所作为的帝王,在国家基本政策上,特别是经济政策上,选择却是如此不同。最根本的,是因为中国没有俄国所面临的强大的国家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维持既有封建经济基础,保证国家内部稳定,就能实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因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仍能安心于重本抑末,闭关自守,这个政策在当时是有其现实“合理”性的。而俄国所受到的来自欧洲国家的强大竞争压力,则迫使它只能加快经济发展而不能停滞,这也是有其现实合理性的,否则将使国家灭亡,政权垮台。而当时加快国家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发展更具效率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二、国家竞争作用在欧洲国家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中的历史实证
1、欧洲各国国家规模普遍不大,地理联系较紧密。相对于当时东方的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来说,欧洲国家普遍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地理分布相对集中。以1600年为例,欧洲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1亿,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俄国除外)中,法国面积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50万,德意志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欧洲国家的“小而散”,以及地理分布相对集中,便利于当时交通水平条件下欧洲国家间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竞争格局的形成和保持。
2、各国政治、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中世纪晚期开始,欧洲各国王权统一本国,民族国家普遍出现,各国国内市场也逐步统一。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其后的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国家共同面对着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经济上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以16世纪尼德兰南部的安特卫普为例,它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信贷业中心。有不少满载美洲金银和商品的西班牙船首先在这里停泊,然后将货物转运欧洲各地,欧洲各国的出口商品也大都在这里集散。
3、军事竞争与近代军事文明进步。近代,特别是近代早期,欧洲国家间战争频繁。通过对欧洲近代早期(1492~1647年)150多年间的战争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如下事实:在欧洲近代早期的94次战争中,其中国家间的战争达62次,最重要的战争原因是领土问题和霸权(征服)问题,其次是宗教、争夺权力、民族、商业(航海)、争夺殖民地、政权自主生存、安全(均势)等问题。其中,有些国家间的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涉及国家众多,如30年战争。 频繁的国家间战争,一方面具有破坏性,给一些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负担;另一方面它又有积极意义。通过国家间战争这种极端的“交流”方式,没有哪个国家敢忽视军事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
三、国家竞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影响的历史实证
1、战国:国家竞争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中国曾有过较为充分的“国家竞争”,这对于推动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使得中国封建社会较早地实现了领主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的过渡,而正是这一社会经济形态的重大转变,令封建时代的中国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前列。这就是中国的战国时期。战国初年各国进行的变法活动,正是顺应当时经济变化而出现的政治改革。
2、秦以后:国家竞争的缺失与社会发展缓慢。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形成了“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民族国家,这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新阶段。随着国家竞争压力的减弱乃至消失,中国在改革领主制经济后,再也没有大的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社会发展也趋于平缓,没能快速跨出封建社会。通过对当时旅行家游记中所记载的中国社会状况与此前500年前马可波罗的记载进行比较,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经济学名著《国富论》中认为,中国经济许久以来就似乎处于静止状态。
四、国家竞争、进取策略与欧洲发展、资本主义出现的理论分析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近代欧洲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表明了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后,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逐渐被一种更有效率的新制度所替代。“它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要掌握的实质性要点是,研究资本主义就是研究一个发展过程。”分析一个事物,不应只关注事物本身,还应注意其环境和背景。这正如托克维尔在研究法国革命时提出的,有必要对法国以外情况作出分析,否则无法理解法国革命一样。因此,当我们通过资本主义在欧洲出现,肯定近代以来欧洲发展较快的同时,有必要找出其外部原因,或者说外部环境。而这种外部原因或环境,正是欧洲国家间的激烈竞争,是它推动了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以较中国更快的速度发展,从而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出现。
五、结语
由此,一方面我们几乎可以得出一个悲观的看法,近代中国落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因为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缺乏这种充分而激烈的国家竞争压力,而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欧洲国家在资本主义尚在弱小阶段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动摇和影响到面积和人口与整个欧洲相当的中国的封建政府的策略,而当19世纪欧洲国家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中国与欧洲的差距已经太大,积重难返;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说,实行改革和开放战略,又确实是对近代中国落后教训的最好的策略总结。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虽然不免需做一些具体的让步,承受竞争的冲击,但从长久来说,将自己牢牢链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确立与其他国家的普遍的联系与竞争,给自己一个前进的压力,无疑将给我们国家将来的发展带来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