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探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创设有效情境

薛连合  2012-11-07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历史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对于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条件。【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情境;创设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过去性。因此由于历史内容年代久远,使得教材内容抽象、枯燥,缺乏趣味性,如果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学生就很难很好地完成对这些历史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要生活化。

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中,很多教师秉持历史想象和历史假设的原则,运用模拟角色情境、编造历史故事等方法,让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参与历史”,从学生或故事人物的情感角度体验历史。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的要求。比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卓尔不群的雅典》,内容繁多、抽象、年代久远,而且地域空间概念陌生,对于学生来说会觉得枯燥无味。为此,某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设置了如下情境:米奥尔家族的大事记

(一)雅典公民米奥尔,是雅典郊区的一个年满25岁的农民,他是家里的男主人,其家庭收入在整个雅典处于中等水平。今天他去雅典城参加公民大会,参加“四百人会议”的选举。他边走边想:在五年前我因欠债而沦为奴隶,如今我已经是一个公民,今天我要好好表现,不然会对不起梭伦执政官。由于米奥尔出色的口才表现,最后他被选上了,同时还被选为陪审法庭的成员。设问:读了这则材料你觉得有哪些疑问?米奥尔家族的大事记。

(二)100年后,米奥尔的孙子米帕迪,此时他的家境已经大不如以前了,在整个雅典是末流了,但他还是在自己所在的选区(即第九选区)参加了“五百人会议”的选举,幸运地当选了。有一天,公民通过把名字写在陶片上的方法,进行投票;米帕迪得知自己被开除了,理由是:“里通国外”向波斯递送雅典的情报。他感到自己很冤枉,经过几年的调查,发现是一个嫉妒他的才华的政敌制造,于是他向“十将军委员会”举报;但是他的政敌利用手中的权力,制造种种障碍,使其申诉无门。他很郁闷。设问:你觉得这则材料有哪些疑问?这位教师以虚拟的《米奥尔家族的大事记》,引出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表现等雅典三个不同时期的内容、意义和民主政治的局限。运用设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导入”就像是一出戏剧的“序幕”,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明确学习主题,并引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自然进入新的学习情境。首先,导入的目的要明确、有很强的针对性,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设计导入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的需求,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

(三)导入应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导入必须建立起新课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之上的,教师的导入应建立在这些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顺利实现过渡。

(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较高。教师设计导入时要尽量选择新鲜活泼的内容,讲究语言艺术,以使课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将抽象、枯燥的历史事物及历史事件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由今忆古,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更容易参与教学。

二、创设有效情境要落实三维目标。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创设有效情境的第一步骤。接下来在具体设置教学情境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符合三维目标的落实。因为创设教学情景的目的是辅助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所以教师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本省的《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指导下确定具体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如:在教授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八《经济全球化世界》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情境:出示《波音飞机在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示意图》,一是说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最终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二是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围绕这个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弊”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在具体操作上,教师设问:美国为什么将某些零部件的生产放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韩国和巴西?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接受?这对发展中国家会有什么影响等问题,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弊问题。

三、创设有效情境要围绕课时重难点。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但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中,并不意味着教学情境越多越好。也就是说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时,要突出主题,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否则会造成课堂结构的失衡:要探究的主要问题着墨太少,而在非重点的地方设置问题情境,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倾向性。比如上人民版必修一的《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位,首先可以参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则阐述的更为清楚:“辛亥革命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以从辛亥革命如何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角度认识。”教师在非重点的地方设置问题情境的原因在于教师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意见研究不够。

所以笔者还是强调教师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本省的《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然后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

四、创设有效情境要有利学生探究。

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由此看出探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理性思辨。基于以上认识,在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弄清楚哪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探究的,教师又如何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如某位教师在上必修三的《神权下的自我》这节探讨课的时候,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有:

(1)展示马丁•路德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探究马丁•路德为了使自己的“灵魂得以拯救”,他是怎么做的?

(2)让学生结合马丁•路德的修道过程,探究马丁•路德为什么能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3)展示《九十五条论纲》的节选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

(4)让学生比较马丁•路德的主张和天主教的主张,分析当时欧洲人到底追求什么?

以上几个问题,有的是一般陈述性的问题,有的是一般分析性的问题,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是没有的。而且在一节课之内,时间非常有限,也不允许有多个探究的问题。根据教学经验和实践,探究的问题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确定,一般还是定在本课时的重难点之上。

教师对讲授内容要做全面的分析,理清思路,以便将知识系统地呈现给学生。课前准备并不是上课前的临时准备,而是平时要注意随时积累的各种相关知识,这样,讲课时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教师讲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深刻领会历史知识的实质。做到讲授概念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确凿可靠。上课用的语言也要严密、精确,能够准确表达历史概念。讲授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实际出发,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对历史的科学认识,真正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对历史教材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整理,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要做到既简练又通俗。教师在选择例证时,应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学习经历。尽可能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使他们容易把这些事物与即将学习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例如:历史事件的讲法。人类历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组成的,讲好历史事件经过的要点:

第一,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并且把经过分出阶段,进行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总有自己的开始、结束和中间的过程。教师讲述时必须按照其进行的时间顺序,有始有末地将事件叙述清楚。

第二,历史事件的过程要具体,要有情节的描绘。一般采用叙述、描述和概述等教学方法讲述历史事件的经过。叙述、概述和描述中,要始终贯穿准确的时间、空间地域和生动的人物活动。

第三,与直观教具配合,讲述历史事件,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直观教具。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门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板书是教师上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黑板上书写的简练的文字、图形、符号等,是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板书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的层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板书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设计时要掌握好详与略的分寸。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只有熟练运用课堂教学技巧,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求。新课程改变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历史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被动灌输式”的模式转变到了“主动发展式”的新模式。新课程要求历史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亲切交谈,在对话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提出质疑、看法,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通过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学历层次显得捉襟见肘,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中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而忽视了教师工作创造性的特点。当前,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教师,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科研也被许多学校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

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大胆地对学习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还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将教学过程和情感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更好更快的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团结互助的关系,建立起在师生之间,同学和同学之间融洽的关系。彼此的交流可以让活动变得更为丰富,共同分享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让教学评价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历史课堂教学是复杂和丰富的,对于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除了以上几个基本条件,还涉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学生课内合作探究时间和学生知识背景、教学设备的运用和除教材之外教学资源的开发等,要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创新观念的弘扬,教师在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的发展。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