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


探析历史文献中典型语言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 历史文献典型语言高校历史教学意义论文摘 要: 历史文献是高校历史教学的基础,尤其是其中的典型语言类似于生活中的谚语、名言,它们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而且具有集中的、大量的历史信息。历史文献中的典型语言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利用这些典型语言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史记言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因此,历史文献中存在许多能够集中反映历史事实的典型语言,即那些经常被引用的,同时包含有较为集中历史信息的语言。这些历史文献的典型语言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截至目前,与此有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名言、谚语在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如韩福田《谈名人名言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河南教育》基础版,2006年第11期),探讨了名人名言对中学生的德育意义等。其他的研究也多是侧重于讨论其对基础教育的德育意义。这些研究都指出了名言等典型性语言对于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史料的教学意义的研究,如徐悦的《浅探高校历史教学与史学科研的互动关系》(《历史教学》,2008年第10期)。历史文献的

2013-02-06

历史教学法中问答法的运用及探索

摘要:历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能力,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问答法教法运用得当,使传授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二为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关键词:历史教学;问答法的运用及探索;以前,常用讲授法上课,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人物的生平,业绩及评价系统连贯地向学生讲清楚,就自认为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大功告成。直到有一次讲完国共十年对峙,一学生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我哭笑不得,出于爱心,只得耐心地重讲一遍。但学生这一问,使我切肤之痛地体会到:被别人灌输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自己不必费心,只要认真听,记就行了。既然是知识的容器,那谁也无法保证在45分钟的灌输中不漏掉点知识。这迫使我要改变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走自己的思想路线,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能力,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我常用问答法教学,而且发现这种教学方法使传授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二为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

2013-01-30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然来临,随之而来的在课程标准的调整、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微妙等,各方面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正作用于我们的历史课堂。本文力图将笔者最近几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加以整理,意在表达自己在课改大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而阐述出自己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一点收获。 关键词: 一、教师更新观念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指挥棒作用的余威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普遍存在。由于大满贯式的教学,难以展现宏大的历史场景,难以捋顺复杂的历史线索,学生听起来兴趣不高,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基于现状,我力图通过大胆改革,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成绩。众所周知此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是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能力,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于是我主动转变观念尝试着从讲台上“走下来”,将角色从曾经的 “主宰者”调整为课堂的“主导者”,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

2013-01-23

浅议初三世界历史教学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很快就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要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更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世界近代史课。最终,我总结了近两年初三教学的得与失,现谈谈体会。一、专有名词的解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1]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解释“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有钱、有机器(资本家),为了赚钱,现在雇你们(出卖劳动力的人)为我劳

2012-11-28

关于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我们实际的历史教学中,爱国教育工作往往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进行爱国主义理论教育多,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少;强调爱名胜古迹、传统文化的多,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爱家乡的少;依照传统模式,呆板地进行教育的多,有的放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少;“阶段性”、“填鸭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坚持经常性、情感启发等方式的少。下面针对这“四多四少”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教育一、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践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明确地说他编写书的目的就在于获取史鉴,宋神宗取阅部分后,认为其书能够“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不应只是让学生单纯认识历史,而应是以史为鉴,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特别是民族融合、反侵略历史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更好地迎接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因而我们在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对历史上所发生的事迹有所感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还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爱国情感,让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的重要事件,了解我国所

2012-11-26

关于自我效能信念体系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果的作用

【摘要】本文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信念体系引入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论述了通过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层教学法对增强中学生历史课程学习愿望、改变历史课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学习效能的事实,证实了“自我效能”信念体系对历史课堂学习效果预期的实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关键词】“自我效能”;信念体系;学习效果历史事实具有客观实在性,历史课程的学习却具有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教学标准之下教师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变“被动式”为“主动式、自信式”,是当下历史教师思考和探究的方向。本文引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信念体系”理论,通过问题设置与问题解决的教学引导,增强中学生对历史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愿望、改变其学习历史的态度,以提高中学历史课教与学的效果。一、尝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自我效能信念体系2O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首次提出自我效能理论,他把“自我效能”看作是达成既定预期的一种信念。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

2012-11-26

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对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很多行为和习惯会受到教师的影响。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求教师有创新意识。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僵化固定的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思考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历史教师有滔滔不决地发挥自己口才的习惯,这种习惯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加以改变。在课堂里要改变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给学生思考、表达、表演的机会。教师的授课不能老是沿袭传统,也应该有一个创新。比如在导入这一环节中老是运用复习导入法,就不能给学生创新的感觉,联系乡土知识导入,讲故事导入等往往更具创新性。教师的创新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现代社会高科

2012-11-08

关于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作为一门承载人文素质、联系古今的一门学科知识。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上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力度上,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如何更好地利用历史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从历史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先阐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应注意的要点,然后再提出如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意1.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所谓“由表及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讲解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其背后的内在规律,能够从纵向做一个比较,从而把知识联系起来;“去粗取精”是指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有大容量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通

2012-11-08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要】历史是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它记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书写着古往今来的发展和繁荣,给后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初中学生,让他们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感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一定的历史观,让学生在创新教学中会学、好学、乐学,从而提高初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主体地位;教法学法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性的法展。教师要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探索学生学习的规律,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同时,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器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有充分的动眼、动身、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在亲自感知、操作、时间的思考的过程,获得知识技能并发展智力、能力,进而学会学习并乐于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四要素影响着教学效果。其中,学生起决定作用。同样的教材、教师和教学技术,会因学生自身对知识加工水平的好坏,出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因此,

2012-11-07

浅探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创设有效情境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历史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对于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条件。【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情境;创设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过去性。因此由于历史内容年代久远,使得教材内容抽象、枯燥,缺乏趣味性,如果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学生就很难很好地完成对这些历史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一、创设有效情境要生活化。在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中,很多教师秉持历史想象和历史假设的原则,运用模拟角色情境、编造历史故事等方法,让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参与历史”,从学生或故事人物的情感角度体验历史。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的要求。比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卓尔不群的雅典》,内容繁多、抽象、年代久远,而且地域空间概念陌生,对于学生来说会觉得枯燥无味。为此,某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设置了如下情境:米奥尔家族的大事记</p

2012-11-07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个体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与作用。长期整齐划一的同化性训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个人独创性。因此,我们教育培养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计算和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方面比西方的同龄学生要强,但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确实比我们强。由此可以看出来我们传统教育的症结在于缺乏“个性化”培养。我们了解了高中历史个性化培养的必要性,下面就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扬学生个性的可能性,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有利因素,为我们的个性化培养服务。我认真解读了新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高中历史教学是发扬学生个性的最为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培养学生个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高中生对于历史课的学习有着浓厚兴趣,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历史教师可以抓住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

2012-11-07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练习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练习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一、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整合协调地制定和实施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以最优化的效率晋升学生的糊口聪明,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流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糊口实际和经验背景,匡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

2012-11-07

初中历史教学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更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努力创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一、关注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抓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资料、识图等,进行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摆正位置,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只起引导的作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是学生掌握了什么。因此,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发现式的学习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个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是学生独立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使用学案的填空部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由面到线到点的认识。在编写学案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最好运用提纲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解决,这种形式看似简单,但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让学生利用学案独立自主学

2012-11-07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举隅

新课导人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激起他们的乐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空气,使学生的智力勾当始终在一种强年夜的内压动力浸染下,在情感高涨的空气中进行,促其把进修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积极地进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纳下列几种趣味导入体例: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体例。这种体例注重常识跟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常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常识的进修作好铺垫,可谓是温故而知新。例如,在讲述《马关公约》时,我们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南京公约》;讲《辛丑公约》时,可再复习《南京公约》和《马关公约》。经由过程复习,学生可明晰各个公约对中国的风险及重年夜的社会历史意义,以及中国是若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平易近地社会的。再如讲述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成立时,提问:国平易近党被推翻的标识表记标帜是什么?蒋介石在中国年夜陆的统治一共若干好多年?学生回覆后指出:1949年4月中国人平易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平易近党政府被推翻。蒋介石在中国年夜陆的统治一共22年。此时继续问:人平易近解放战争在全国

2012-11-07

怎样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浅探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一、必须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的重要性。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曾走过的路,不管路程多么漫长,过程多么艰难,结果是否成功,它都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思考。历史存在的意义正在于从中反观出个体、社会乃至人类的某种基本规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目的对这种借鉴进行了细化,新课程大纲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进行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际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优秀品德和革命传统,优秀道德情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社会发展等教育。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历史中学习到各种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是我们历史教育的终极意义。二、必须要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的有趣性。1、运用各种多媒体和文史资料

2012-11-07

浅议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21世纪新课改浪潮的掀起和新课标的重新修订,对于学生“如何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新课标中提出“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着改变原来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更多的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例如学生讲课、自学辅导、先学后教等方式。在学习七年级历史《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讲课的方式:主讲人先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组织教学过程中,分三组进行,第一组讲述张骞通西域的相关史实:包括张骞的简介,出使西域的目的、路线、艰难曲折的经历,和通西域的意义。甚至把电视剧《大汉天子》中张骞通西域的一段视频也展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第二组,介绍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路线和传递的技术与产品,把我们现在一些产品名字的由来介绍的也很详细,第三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遗址和遗迹,包括大漠中驼铃声、

2012-11-06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三个基本方向

[摘 要] 教育理念决定教学质量,如何在教育中贯穿着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即教会孩子如何爱世界,给学生一份积极的情绪,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关键词] 教学方向 爱 积极的情绪 民族荣誉感。多年来,初中历史教学一直是我们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随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多年在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思潮多样化、青少年思想意识复杂化、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尤其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基本方向。一、在教学中教会孩子如何爱世界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在追求孩子的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尺度,以至于成绩好的孩子有时觉得高高在上,有时候又担心别的孩子超过自己而倍感压抑,成绩不好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家,学校培养教育了十多年,出了校门都是带着一颗不完整的心灵,这岂不是教育的误区吗?教育重在育人,其次在教书。一个人必须爱生活,感知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那么他才有不断向上追求的源泉,才有不竭的动

2012-11-06

关于更新知识观念 强化创新能力——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

历史这门学科,长期以来,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灵活性、探究性、分析性的发散思维过程。教师较多的是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不要求知道是如何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历史教育要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和灵活性,它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它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才符合现代教学论和新课程教学要求。当代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能力强,思维悟性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再满足于老师讲“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体验和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认识历史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是一门趣味性、综合

2012-10-15

关于讨论高中历史教学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一、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一)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二)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

2012-10-15

浅议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民族素养

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传统美德,在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不忘爱心的传递,在为人处世上不忘自己出身礼仪之邦。在历史课堂上不忘传扬优秀的民族素质,提高学生的民族素养,做一个称职的历史教师。关键词: 历史教学 提高 学生 民族素养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是经济发展迅速时期,是金钱至上时期,是物欲横流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越来越淡薄,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越来越找不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我忧心忡忡,如何让华夏后代重拾传统美德呢?传统美德不光是靠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来传播,任何老师都可以做到,特别是历史老师,因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就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老师有职责教育我们的炎黄子孙继承优良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的青少年在提高历史素养的同时,也提高民族素养。那么,怎样达到“既学到了历史,又提高了民族素养”的效果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习炎黄尧舜的优秀品质。我们为什么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不就是因为炎帝黄帝不愧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祖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聪明而为民着想。炎帝造出耒耜,教民耕种,他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还发明了陶器,他遍尝百草,从而发现了很多可以治病的药物。黄帝就是轩辕氏

2012-10-15

浅议新课改下怎样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备课方式,。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教材、教法的分析,并结合自身情况提出了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新思考。【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有效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中我们可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紧扣课标和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课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所以备课要以课程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2012-10-13

关于中学历史教学课堂复习的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经,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而教学中,课堂复习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经过多年尝试,我体会到课堂复习能有一套可行的操作模式很实用。我的基本模式是;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下面谈谈具体操作过程。一、 制定教学目标。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历史复习课的起始环节。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其要求是:第一步,确定知识目标。教师学习考纲,统揽教材,弄清所授课(含章、节)的考点及其在学段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根据学生情况及所授知识的特点,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知识教学目标。第二步,确定能力目标。把所授课在认知领域的目标,细分为不同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再依据这个划分标准,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层次,对每一学习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第三步,确定思想目标。挖掘所授课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找出思想教育点,定出具体的思想教育目标。<

2012-10-09

关于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

: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早在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在会后发表的宣言中就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二千五百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积淀,是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积淀的积累,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等精神形态方面。|传统文化形成世代相传的社会习惯力量,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教育领域,教师们原有的教育模式受到物质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影响。学生们则缺乏传统文化的哺育,思想狭隘、贫乏、自私、脆弱,尤其缺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情怀。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要在历史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纵观中国历史,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史诗。爱国主义,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能够唤醒沉睡的心灵。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012-10-09

怎样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课标指出,设置是指由文本和预料的学生状况而预设的教学方案,生成是从学生那里发现新问题,或由学生提出新问题而改变预设方案或临时局部生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重视预先的设置,而往往忽视课堂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也就是说在教学的任何环节,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预设和生成能力,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预设学生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在讲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流程是:先导入新课,然后学生带着自学问题自学;接下来学生展示自学情况,我再做点拨;在此基础上,学生强化记忆,然后当堂完成作业。课后,大家的整体感觉是环节衔接自然、引导及时、重难点突出、归纳总结到位。但是,个别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环节:你最喜欢四大名著中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这个问题我预设在新课导入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

201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