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更新知识观念 强化创新能力——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

奉达万  2012-10-15

历史这门学科,长期以来,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灵活性、探究性、分析性的发散思维过程。教师较多的是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不要求知道是如何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历史教育要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和灵活性,它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它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才符合现代教学论和新课程教学要求。

当代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能力强,思维悟性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再满足于老师讲“是什么”、“为什么”,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体验和探索历史现象的奥秘,认识历史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是一门趣味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时间看,上下五千年;从空间看,纵横五湖四海;从内容看,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技文化、社会生活、风俗民情、宗教等各个领域。历史的多姿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

新课程重要意义在于适应了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新课程的实施给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只备教师不备学生,只备知识不备能力的备课模式;只重灌输不重引导,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为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注意优化教学方法和指导科学的学习技巧,从而增进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应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一、抓住知识体系,注重创新思维

历史知识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但就形式而言,却并非如我们所感觉的杂乱无章,无从入手。大致说来,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无外乎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是怎样的历史人物、在哪些方面、是个体还是群体、做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产生的影响如何”这一基本线索。因为历史是人的活动,人是历史的主体,而作为主体的人,是通过做事情来创造历史的,因此,历史事件构成了历史知识的主要方面。人类的历史活动不仅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同时,历史上的制度的沿革、纲领性文献的形成、路线方针的确立、条约的签订等内容也在历史发展线索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实质上是一门针对人的社会活动认识,人的道德情操养成,人的健康人格发展“人性化”的课程,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高“情商”的人,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从中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新课改方案的实施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影响必将是全方位的,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为广大的历史教师所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呢?

1、构建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仅记住零星的历史知识,不叫掌握历史。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让学生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这样,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也跟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世界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犹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才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对未来做出科学的预测,所以我们要凭借有限的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发散思维方法和历史以外的东西。

2、总结历史规律,注意灵活变通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

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

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的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它是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在人们眼前,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历史的不可重现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官受到刺激,唤醒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历史学习兴趣倍增,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过程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多媒体教学 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手段,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直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展示自身素质,充分利用教材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理论、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要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形象语言的使用、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教师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讲《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一节时,对四位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艰辛和成就,进行了着力的渲染和描述,以期达到以情感人的教学效果。在讲哥伦布航海之后,对哥伦布航行日记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其中有:大西洋上飘忽不定的绿草、闪烁不停的灯光,部下强烈的思乡情绪乃至反抗, “印第安人”的相貌、生活等等,这样的描述,加之教师忽而激动忽而愤怒,忽而慢条斯理,忽而激情高亢,仿佛把学生带到哥伦布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茫茫大西洋上航行,共享“发现新大陆”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讲课之中了。

通过历史情景表演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情节,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历史的逻辑情景之中,使学生在思考,解答一个个悬念时更准确掌握历史知识,在不断探索中培养识读和使用图表的能力;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的限度,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史料、历史地图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更新教学方法,配合课件教学

历史教学应针对教材各纲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竞赛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课件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口授,学生听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通过声、光、电的有机组合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此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学资料(包括资料数据、声音、录像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中,使学生增加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分析问题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最终达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明显的状态。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唤起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在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得到了升华。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灵活多样,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提倡参与、合作、调查和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摒弃“划拉背”和“背多分”的陈旧做法,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都爱思、会思、多思,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知识的海洋。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