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

周岩  2012-10-09

: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早在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在会后发表的宣言中就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二千五百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积淀,是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积淀的积累,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等精神形态方面。|传统文化形成世代相传的社会习惯力量,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教育领域,教师们原有的教育模式受到物质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影响。学生们则缺乏传统文化的哺育,思想狭隘、贫乏、自私、脆弱,尤其缺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情怀。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为此,我们要在历史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纵观中国历史,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史诗。爱国主义,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能够唤醒沉睡的心灵。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深深地打上了饱含忧患的爱国主义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张骞、班超、祖逖、戚继光、郑成功、林觉民、杨靖宇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可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的赞叹,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更在于它能在内忧外患之中表现出顽强的再生能力。这种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2、提倡文明礼貌,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社会公德是传统文化美德,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面。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教人立世的态度,做人的风范。李白的“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把人生的友谊,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能够成为千古绝唱,原因在于它所包涵的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绝美清纯的物质观。要以此教育学生重视人情、友情,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为日后学成报国,重塑礼仪之邦的大国形象,打下扎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3、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经》总结为“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并由此奏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强不息之歌。这种奋斗精神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4、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厚德载物是我们沧县中学的校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的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导致了思想的自由与开放,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为当时及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一直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

5、培养学生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等,都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汪洋似海;恰如海底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念去审视和指导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观、人生观、学习观等方面用传统文化的思想,去教育学生,并授之以渔,使其受益终生。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