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作文活教学 思维新培养

蒋建英  2011-09-14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活力的源泉,对于一个个人来说是思维的闪光点。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快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光荣使命,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创造的潜力,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文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尤其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更有其优势。因此,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探索。那么,实践中如何操作呢?

一、打破思维定势,引发学生创新意识

西方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到的见解,而我国的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总是四平八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究源,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习惯导致学生思维定势所造成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习惯了固定的思维方式,不敢越雷池一步,使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创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记叙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的组合,童话创作等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形式。如,面对作文题《“О”的断想》,小学生会想象成很多有趣的东西。而我们的中学生则将思维往往定势在月亮、太阳等有形的事物,经启发学生不光从“О”的外形特点联系相似的形象,还朝象征意义等方面发散,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是一片空白,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它是战鼓,催强者奋进;它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将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内涵,并写出独到之新意,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不能再用冰雪化了只能是“水”而不能是“春天”的习惯的思维模式限制学生思维。

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突破思维形式的禁锢,弘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未必作文尾声注定要光明,未必曲折之后总是圆满,未必流行的必定成主流。总之,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留给学生思维的足够的空间,引发其创新意识。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作文“自由”,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广阔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多方涉猎,在写作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现,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创新了,才能有作文结构、文章语言的创新。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灵感

所谓想象,一是指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是思维的翅膀,没有创新,就没有思维。作文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1.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让学生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位教师在教《七根火柴》这篇小说时,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中补写“昨夜”的暴雨的环境描写时,引导:在这样的暴雨中,无名战士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随后,他及时出了一个作文题“暴雨中的一夜”,要求同学们对暴雨、对无名战士的心理作出描绘。又如,在听一位老师教《过万重山漫想》一文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第一个过三峡的人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并完成作文“过三峡”。面对这个激发想象的题目,许多同学当堂就完成了。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效果。在语文课文中,这样可供创造的事例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性成分,就能激活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新灵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

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新世纪畅想”、“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推测、想象,从而有所创造。我曾请学生想象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将如何点燃大会的主火炬?那时现场的情景怎样?写一篇文章。学生作文中想象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同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续写,写散文、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写作教学中引发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够开拓写作思路,引来学生思维活水,使学生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境界。尤其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社会对教育的迫切呼唤,更是国家进行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