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郑继海  2012-01-20

革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此后,民族主义用民权、民生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以动员人民起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战斗口号和奋斗目标。 这一阶段,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容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由“排满”到“反清” 1906年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3]。由此可见,孙中山已经把民族主义解释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权,其民族主义思想名曰“反满”,实为“反清”。

“排满”和“反清”,从民族思想的发展程度来说差异是很大的。“排满”是种族复仇主义色彩很浓厚的口号,而“反清”就具有明确的反对民族压迫和反对阶级压迫的意义。反清,实际上是反对清朝少数统治者对广大中国人民的压迫、剥削和蹂躏,反对他们落后的封建主义的统治。 2.把“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列为民族主义的内容 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期间,孙中山提出了“五个统一”的内政方针,并且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贯彻到政权建设中的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之统一”的方针。后来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又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4]220,将民族平等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与此同时,孙中上还渴望民族团结,他衷心希望“五大民族相爱相亲,如兄如弟,以同赴国家之事” [4]440。 “五族共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民族主义内容,使民族主义具有新的生命力。孙中山能提出和接受建立包括满族在内的民族平等政权,这不仅打破了封建统治阶级民族压迫和歧视的反动观念对人民思想的束缚,而且是近代中国民族平等思想的一大进步。 (三)第三阶段:发展成为新的民族主义思想的阶段 这段时间大体上从1923年国共合作筹备时期开始到孙中山逝世。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发展成熟的光辉标志是增添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宣布:“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5]591 。前者的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后者要求国内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结合。这就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结合起来了,将民族主义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具体来说,这一阶段,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了以下新的内容及改变: 1.明确提出反帝口号,坚决反对帝国主义 由对帝国主义的失望、不满,发展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纲领。辛亥革命前后的斗争实践,使孙中山的头脑更加清醒:不反对帝国主义,也就不能很好地反对和根除封建主义。苏联十月革命的启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和影响,使孙中山明确了这一观念。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有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5]591孙中山把革命斗争的矛头,对准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这是非常正确的。比起旧的民族主义思想来,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2.由民族共和到民族自决 1920年,孙中山主动否定了带有大汉族主义味道的“五族共和”的主张,认为它“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这以后,他把民族主义又注入了新内容,提出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的原则。1924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明确主张:“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4]601民族自决的原则,主要有:“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3]592 3.联合被压迫民族,支持弱小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 在对待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关系问题上,孙中山主张民族独立、平等,联合“平等待我之民族”,支持弱小民族。他说:“将来的趋势,一定是无论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国家,只要是被压迫的活受委屈的,必联合一致,去抵抗强权。”[6]他在其著名《遗嘱》中,更是集中表达了这种愿望和思想:“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4]994孙中山这时候对于民族问题的认识,已经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开阔发展到世界受压迫民族,或者“平等待我之民族”,纳入了世界的范围。无论从认识的深度上,还是其广度上,都表现出巨大的进步。 三、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的评价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革命和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富强的时代主题,因此,它是一种进步的思潮,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唤醒和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首先,孙中山把反满民族革命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民权革命紧密地结合起来,给民族主义赋予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孙中山曾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7]总之,孙中山进行的民族革命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推翻穷凶极恶的满洲政府,还我主权。但“还我主权”并不是要恢复汉族统治,而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让国民平等地行使国家政权。 其次,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现实革命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民族主义不仅给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战斗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大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斗争的热情。孙中山提倡民族主义号召革命,不仅把革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反清方向上来,而且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吴玉章同志对此作过如下评述:辛亥革命时期的反满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革命的风暴主要是这样鼓动起来的” [8]。 当然,如前所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旧民族主义时期的“反满”口号带有较明显的大汉族主义色彩;辛亥革命后虽然曾提出过民族平等的口号,但最初也只是局限在“五族”范围之内;新民族主义时期虽然明确提出“反帝”口号,但同时又主张民族自决和“民族同化”等等。不过,笔者认为瑕不掩瑜,孙中山作为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善于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来转变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扬弃的效果。对此,列宁在评价孙中山思想时,指出他的思想具有这样的气质:“憎恨过去,善于抛弃死去了的和窒息一切生命的腐朽东西,决不为了维护自己特权而硬要保存和恢复过去的东西”

四、关于当代民族主义的一些思考 近几年来,由于世界局势的演变,民族主义又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正确评价民族主义,如何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利益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以上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根源和发展历程,笔者认为: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民族的深沉意识,它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统一的精神纽带,具有不可抹杀的对内和对外两重意义。但我们要谨防狭隘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带有分离的倾向,属于一种封闭、自我阻隔、激化仇外情绪的意识,存在明显的消极影响。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孤立起来是不行的,它必须与全世界联系,充分利用全世界人民的文明财富。我们要坚持民族主义,但是,这是理性的而非激情的民族主义,是开放的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以建设与变革本民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而不是以排斥和凌辱他民族为目的的民族主义。 参考文献: [1]胡汉民.总理全集:第1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胡汉民.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5. [3]孙中山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4-75. [4]孙中山选集: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97. [7]孙中山全集:卷1.[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5. [8]吴玉章.章亥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 [9]列宁全集.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53.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