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


对于孙中山外交思想从理想到现实转型分析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外交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型理当引起国人更多的研究和反思。它昭示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坎坷与孤独,也预言了中国重回世界中心的必然。论文关键词:孙中山;外交;理想;现实;转型孙中山一生十分重视外交活动,他曾一度认为革命是否能够成功,要么靠武力,要么靠外交。孙中山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在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支配的时代背景下,要进行一场推翻清王朝、推翻袁世凯统治的革命,不开展外交活动是不行的,于是主动与诸列强交手。孙中山曾告诉他的顾问、美国人林百克,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个美国回来的侨商,给他讲了一个他终身难忘的故事:那人漂洋过海,来到有很多金子的地方,可是那里也有杀人越货的强盗。他总是把自己的金子分作两份,一份放在容易看见的地方,强盗来了任由抢去;另一份藏得很秘密,仍然可以保存下来。他的几个同伴把所有金子都藏起来,结果被强盗杀害了。是否真有人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不管怎么说,孙中山一生在外交上就是运用了把金子分成不止一份的智慧。但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孙中山的外交理念及其实践并不顺利,经历了一个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过程。

2012-07-04

浅谈孙中山教育观对现代教师素质的启示

【论文关 键 词】孙中山教育思想现代教师教师素质【论文摘 要】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他的革命事业中,但对于教育事业的影响仍然很深刻,历久弥新,对现代教师的素质发展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示。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领军人物,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统治,同时他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从革命的角度提出了许多见解深刻的教育思想,并为促进教育发展开展了许多实践措施。从中我们发现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一、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的体系和高尚的道德素质。孙中山说:“惟必有知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责任重大。兄弟惟望诸君谨慎小心,养成国民之模范。”[1]教师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师德都是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因此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经师”,还要做好“人师”。“经师”代表一个教师的知识素质,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等。学高方能为师,因此没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不掌握教育技能、不懂得教育理论

2012-04-28

关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革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此后,民族主义用民权、民生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以动员人民起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战斗口号和奋斗目标。 这一阶段,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内容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由“排满”到“反清” 1906年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3]。由此可见,孙中山已经把民族主义解释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权,其民族主义思想名曰“反满”,实为“反清”。“排满”和“反清”,从民族思想的发展程度来说差异是很大的。“排满”是种族复仇主义色彩很浓厚的口号,而“反清”就具有明确的反对民族压迫和反对阶级压迫的意义。反清,实际上是反对清朝少数统治者对广大中国人民的压迫、剥削和蹂躏,反对他们落后的封建主义的统治。 2.把“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列为民族主义的内容 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期间,孙中山提出了“五个统一”的内政方针,并且将资产阶

2012-01-20

关于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摘 要:在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孙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论和不懈的实践不仅影响了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实现以自由、平等、宪政民主和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现代化是孙中山现代化方案的核心。孙中山不仅精心设计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方案,而且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对中国政治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关键词:孙中山;民权主义;政治现代化;民主共和国鸦片战争以来,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以与西方列强比肩而立,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从早期的地主阶级改革派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到办洋务的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再到维新派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这些“睁眼看世界”、“卓然识大势”的少数“先知先觉”者,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办工厂、设学堂、建海军,或呼吁“商战”进而提出全面变法改良主张。至五四运动,人们寻觅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内在冲动愈加强烈。在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孙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论和不懈的实践不仅影响了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他的三民主义理论以及《

2012-01-18

关于简析孙中山与列宁的革命精神

〔论文摘要〕 19世纪后期,世界革命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俄、中两个封建专制大国,成为各种矛盾的聚焦地,都处于革命前夜。列宁和孙中山,虽然经历不同,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本国革命事业杰出的领导人。在革命过程中,他们相互影响,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辛亥革命鼓舞了俄国革命,在列宁和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实现了革命思想的转变,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可以说,列宁与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是相通的。他们都为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成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论文关键词〕 孙中山;列宁;革命精神;三民主义;十月革命19世纪后期,世界革命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俄、中两个封建专制大国,虽然国情不同,但都成为各种矛盾的聚焦地,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处在不同国度的列宁和孙中山,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却几乎同时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本国革命事业杰出的领导人。一、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了列宁孙中山于1893年在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后,在行医期间,目睹了国民贫穷的现实,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探

2011-12-15

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新视角

摘要:民族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政纲中宣传最多、影响最大的思想,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大致经历了反满—独立—平等的嬗变。就其历史价值来说,既具有对当时“反满”革命的直接鼓动作用,也体现在此后历次反对外来殖民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国际平等地位的斗争中。就其当代价值和影响来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强调整体性原则,以谋求国家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和平性、开放性特点,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相处的国际新秩序为长远目标,努力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有机统一等内容,无论是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的改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构建,还是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非常现实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主义;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930;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5-0165-04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救国方案都在短时间内迅速汇集、传播、交流,整个社会也处于翻天覆地的变革中。三民主义是清末民初中国先进政治思潮的主流并长远

2011-07-19

历史的濡养——孙中山法制思想的再认识

[摘要]孙中山法制思想是一套治人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制思想体系。本文旨在针对法律的移植问题,法律的本土化问题,政党、团体的法律活动范围问题上全面归纳孙中山先生的法制思想,以期阐明孙中山先生在这三个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关键词]法律移植 法律本土化 孙中山法律思想一、关于法律移植之理论法律移植,“一条法规或一种法律制度自一国向另一国,或自一族向另一族的迁移。”法律移植是近代化法律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有着自身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任何外来法未经本土化过滤就很难被成功的移植到他国的法律之中。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倾向于“只强调一种外来的法治对本土法治的影响,而对外来的法治异化过程缺乏描述”这一倾向在我国法律对西方法的移植方面反映尤为突出。事实上,各国在追求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并无可供拷贝的共同法律范本。西方法融入中国本土,也需要一个扎根中国社会土壤的过程,也即法律的本土化。在中国,法律移植中的西方化程度取决于法律观念的主观思想基础的厚重程度。观念不同,一种技术既可能“物尽其用”,也可能“

2010-10-12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摘要]本文就《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一课,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合作探究为实现方式,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笔者的说课分为四部分: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流程。 [关键词]教材 教学 教法 学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节课选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第22课。从属于“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的探索”部分。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孙中山就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之后以三民主义思想在近代化的探索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所以本节课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

2010-09-23

浅论孙中山的“主权在民”思想

论文关键词:孙中山;主权在民;直接民权;权能区分;地方自治论文摘要:“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主权在民”的真实实现有赖于人民共同普遍直接参与的民主程序的推行,孙中山提出了“直接民权”的理念。“权能区分”鲜明地体现了孙中山“主权在民”这一民权主义基本原则,“地方自治”则是实现“主权在民”的一个重要手段。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直接民权”、“权能区分”、“地方自治”等科学理念,全面阐述了“主权在民”的光辉思想,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新型的民主政治,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强烈愿望。研究孙中山关于“主权在民”这一思想,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客观地评价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重要历史地位。一“直接民权”的思想是孙中山在分析“间接民权”而提出的。它认为西方的议会政治是一种代议制,所体现的是“间接民权”,人民所享有的只是一种有限制的权利,不能达到当家作主的目标,不足为我们所效法。他指出,要在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以革除代议政治的流弊,即一方面实行普选

2010-09-06

试析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之探析

论文关键词:孙中山民主直接民权内容提要:孙中山先生在分析西方代议政体弊端的塞拙上,提出实行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等四项直接民权。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对保障和实现人民主权原则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论和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困瑰。一、直接民权思想的提出民权是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此,在阐述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时,必须对“民权”概念加以说明。在孙中山的话语系统中,民权有多种含义,是与民主、人权等概念相混用的:1)民权是人民的政治力量。“大凡有团体有组织的众人就叫做民。什么是权呢?权就是力量,就是威势。……把民同权合拢起来说,民权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2)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3)民权便是政权。“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这个政权,便是民权。4)民权与君权相对,由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管理政治,为众人办事。“夫民权者,谓政治上之权力完全在民,非操诸少数武人或官僚之手。

2010-09-06

试论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

论文关键词:孙中山地方自治直接民权论文摘要:现代政治发展理论认为,一定形式的地方自治,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西方资产阶级的地方自治理论与实贱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地方自治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之重要内容,贯穿其民主革合思想发展的始终,值得后人认真学习与研究。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可划分为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早在1897年,孙中山在与宫崎寅藏、平山周谈话时指出:“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致,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这是孙中山首次提出地方自治的主张。随后,孙中山在与兴中会骨干陈少白、郑士良等8人在致港督仆力书中进一步强调:“于都内立一中央政府,以总其成;于各省立一自治政府,以资分理。”“所谓中央政府者,举民望所归之人为之首,统辖水陆各军,宰理交涉事物。惟其主权仍在宪法之内,设立议会,由各省贡士若干名以充议员,以驻京公使为暂时顾问局员。”“所谓自治政府者,由中央政府选派驻省总督一人,以为一省之首。设立省议会,由各县贡士若干名为议员。所有该省之一切政治、征收、正供,皆有全权自理,不受中央政府遥制。至于会内之代议

2010-09-07

论孙中山的一“直接民权”思想

[论文关键词]孙中山 间接民权 直接民权[论文摘要】伟太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创建民国、实行议套政治失败后,提出了国民应享有选举、罢免、创韵、复决四权的直接民权的具体方案,以实现主权在民的伟太目标一直接民权是对问接民权的必要补充.苻告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曼加完备的民主性,这在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权在民’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提出的一个重耍思想,这一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因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根本的内容和伟大目标。对于如何实现“主权在民”,孙中山孜孜以求,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提出了“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的具体方案。这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认真研究.‘直接民权”的设想,对于封建文化传统积淀深厚的中国,应该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一、“直接民权”的提出19世纪未2D世纪初,孙中山是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最伟大的入物二他怀着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热情地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强调要

2010-09-07

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浅论

论文关键词:孙中山 直接民权 权能分治 地方自治论文摘要: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是在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继承儒家思想中的合理养分,结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四大民权学说、权能分治思想和地方自治制度等基本内容。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虽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空想性,但又具有极大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直接民权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孙中山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共和国。研究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对于我(i 7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任何一种政治学说的形成,总是以某些特定的先行思想资料作为它的前提。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也是在继承民族历史遗产,借鉴学习西方学说,进行理论再创造的结果。孙中山to至12岁期间,在村塾读书,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濡家思想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民为贵,社傻次之,君为轻”的政治观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邦本”的思想言论,使孙中山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

2010-09-07

孙中山先生立法与行政关系思想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孙中山;立法;行政;关系论文摘要: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政治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从一个新的独特的视角解读孙中山先生关于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想,介绍孙先生对西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批评,以及对西方立法与行政关系制度的改造和创新。立法与行政的关系,主要指立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这是古希腊罗马以来政治学者、政治家们孜孜以求探索和实践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立法与行政关系的理论和制度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弊端。他批评西方立法与行政关系理论和制度,说:“兄弟曾将对美国宪法的仔细研究.又从宪法史乘及政治各方面比较考察,美国底三权宪法到底如何?研究底结果,觉得他那不完备的地方很多,而且流弊亦不少。”他认为弊端主要有:一是立法与行政分离,弹劾权和考试权没有独立起来;二是间接民权即代议政体有缺陷,用代议士管理政府,人民不能直接全面管理政府,导致政府无能。他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意见。一、批评立法权,将弹劾权独立起来<

2010-08-27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区别分析

[论文关键词]五权宪法 权力制约 三权分立[论文摘要]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是在西方代议制下的三权分立思想的直接影响下而萌生的,但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为了纠正三权分立制度的弊病而创建的,因此两者并不是简单的量上的区别,二者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总结了欧美、日本等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成败的历史经验,采纳西方十七、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学说,并加入中国历史上政治统治富有特色的经验而形成的,是孙中山对所希望的“最新式”民主共和国构想的理论表达,是其宪政思想的集大成。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与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五权分立是在三权分立的直接影响下而萌生的。但是孙中山所主张的“五权分立”与西方代议制下的“三权分立”并不是简单的量上的区别,二者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一、两者的思想基础不同三权分立的基础是西方的分权学说,五权分立的基础则是权能分治。分权学说为洛克、孟德斯鸠等西方启蒙思想家所倡导,其主张就是要保障人民自由,必须施行法治。为了防止专制,主张将政府的权力分割成几个独立的权力,分别由不同的机关来独立行使

2010-07-08

浅谈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

论文关键词:孙中山政治文明国民政党五权宪法论文摘要:论述了孙中山关于建设政治文明的思想,指出了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孙中山是中国近百年来站在时代最前列的三大杰出人物之一,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奋斗过程中,鞠躬尽瘁、百折不挠,不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而且提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一系列进步政治成果,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研究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对今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一孙中山极为关注政治主体文明,他认为优化国民素质,改造国民劣根性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基础。孙中山说:‘失聚人以为群,群之盛衰,则常视乎其群之人以为进退。国之群大于部落,亦犹是群也,故国之兴衰治乱,观其民而知焉,国之籍以胶固之者,其力常在于民,主治者其末矣。”孙中山非常重视优化国民素质。他认为,中国民众固然有忠孝、仁爱、信义、

2010-07-01

论孙中山农村建设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摘要: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了毕生努力。同时,他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建设中国农村的新思想。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有重要启示。关键词:孙中山;农村建设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孙中山的农村建设思想(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应当对农业、农村的发展给予扶持孙中山对中国农业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他说:“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1] “盖农矿二业,实为其他种种事业之母也。农、矿一兴,则凡百事业由之而兴矣。”[1] 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在基本肯定洋务派“自强新政”的举措后,对于洋务派未能重视兴办近代化农业以解决人们生计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窃以我国家自欲行西法以来,惟农政一事未闻仿效”[1] 。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农业管理体制,发挥政府在发展近代农业中的宏观管理及导向作用。他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应设立各级农官管理农业,并根据工作业绩对农政官员实行奖惩措

2009-11-01

论孙中山的行政法律观

【摘要】 孙中山的行政法律观在中国行政法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积极的历史意义,主要内容包括民政关系论、地方自治论与依法行政论。其民政关系论主张实行权能分治,以权制能,处理好民政关系,实行真正的民权;地方自治论主张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地方自治,以建立真正的民国;主张国家事务应该依法而行,政府行为也必须有法律的统一规范,官吏行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和准绳。【关键词】孙中山;行政法律观【正文】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与领袖,他的行政法律观在中国行政法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时至今日,学界对他的行政法律观的研究要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么以制度代替思想本身,要么观点多有偏颇,都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本文不揣浅陋,拟从民政关系论、地方自治论和依法行政论等几个方面对孙中山的行政法律观进行重新探讨,以期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敬请学界师友批评指正。一、民政关系论孙中山认为,代议制政体下,“政府过于专

2009-10-05

浅议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与国家现代化的启示

[内容摘要]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吸收西方国家政治文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特定国情而提出的,尽管有些不足,但仍存在许多理性的价值。虽然“权能区分”理论、五权宪法和“以党治国”思想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其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及其立宪政体。我们必须从如同孙中山所言的基于中国国情的“过渡时期”和从孙中山思想的本意来评价其民主宪政思想及其意义。 [关 键 词]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权能区分;五权宪法;以党治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奠基人孙中山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思想却是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其民主宪政思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加入WTO后的世界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及其国家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民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讨论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功能。 一、三民主义思想 何谓三民主义?孙中山在1923年12月30日关于《国民党奋斗之法宜兼注重宣传不宜专注重军事》演说中,指出,三民主义,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

2009-04-20

对于孙中山宪法思想核心的再理解分析

【摘要】学界一直用“五权宪法”指称孙中山先生的旧民主主义宪法思想体系或者作为孙中山宪法思想的核心。文章指出了“权能”学理才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核心,“五权宪法”是体现效能政府的架构理论,仅仅是“权能”学理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孙中山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world has used “the five-power constitution” to claim that Mr. Sun Yat-Sen’s old democracy constitution ideology or takes the Sun Yat-Sen constitution thought the core. The article had pointed out “the power” the scientific theory is the Sun Yat-Sen constitution thought core, “the five-power constitution” manifests the potency government’s co

2008-09-06

谈谈孙中山先生的林业思想

摘要: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长达数10年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完整的林学思想,其林学思想核心为政府管理森林,人工造林为该思想前提,发挥森林防护作用为该思想要素,国家经营森林生产为该思想目的。1、倡导人工营造森林由于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使早年的孙中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特别是兄长孙眉在檀香山以农、林、牧业发家致富,也给孙中山以1定的影响。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现这棵百年老树已是郁郁葱葱,仿佛正在昭示世人,它本身就是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1带“秃然不毛”(1)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居然初见成效。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1、“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2、“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3、及时预防“谷蟊木蠹”。

2009-07-10

对孙中山的大同理想的探讨

大同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伦理设计。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注:《礼记•礼运》。)这是把原始氏族社会理想化,以所谓“三代之治”的乌托邦作为推行礼义的依据。但这段著名文字所描绘的美好社会图景,则具有历久不衰的非凡魅力,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用以激励自己和群众谋求改造社会的远期目标。孙中山所接受的大同思想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既包括中国的社会根本改造,更包括国际格局的根本重建,本文着重研究其后者。(一)“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经常题写的词句,而他对黄埔军官学校的训词则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由此可见,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是紧密联系的,有时甚至可以理解为同义词语。但是,孙中山对于“天下”的认识,与所有中国人一样,都有

2008-09-06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

[摘 要] 作为二十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大人物,孙中山对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评述,并大力主张和倡导社会主义,这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关键词] 孙中山 社会主义 思想早在十九世纪末,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始终不渝继承孙中山伟大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多少仁人志士为之牺牲、不懈奋斗的祈盼和梦想。孙中山的伟大思想无疑是照耀中华民族冲破漫长专制和黑暗的第一缕阳光。毛泽东就明确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继承。作为二十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大人物,孙中山的伟大思想显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汲取。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就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迪。在十月革命前,孙中山就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深刻把握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一再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表示要实行社会主义。1912年,他发表题为《社会革命说》的演说,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故欲巩固国利民福,不可不注重社会问题。”[1]同年10

2004-04-29

孙中山的民权民主及共和之涵义

【摘 要】本文论述的主旨在于说明孙中山和晚清时人相同,他们讲「民主」时与现在使用「民主」一词的涵义并不相同,而词相同者则应该是「民权」。并且,孙中山所讲的「共和」,是取自于中国古代「共和行政」之义,来诠释国家应非世袭之一人所可独治,故既不必然从「国体」与「政体」的二分概念来看待,也未必要以西方共和主义思想来加以评价。然而,孙中山讲的「共和」除了是指废除君主制而改为公举国家元首外,还可能系取材自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联邦主义者通讯》中所主张的「共和政府」理念。【关键词】孙中山、民权、民主、共和、专制 一、引 言 清末倡言民权之说者中,康、梁的「立宪派」主张维护万世一系的君主,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虽也主张「立宪」,但却要推倒君主专制改以「共和」为前提。因此,若就「立宪」的主张而言,这两派之间其实无甚差异,而最为能够凸显不同之处,则在于「革命派」还认为要推倒君主专制而改为「共和」。也因此,梁启超等「立宪派」又较为关注「国体」与「政体」之分,认为万世一系的「君主立宪」与推倒帝王的「共和革命」,此乃为「国体」上的区分,而无论「国体」为「君主」或「共和」,在

200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