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于毛泽东\邓小平国际空间拓展心思想分析

揭晓  2011-08-05

[论文摘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如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追求的重要目标。从泽东到邓小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_就。深入解读毛泽东、邓小平国际空间战略思想,对指导当今的外交战略,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国际空间拓展思想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毛泽东、邓小平依据不同时代特征,围绕着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行了艰辛地探索,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就,形成了宝贵的国际空间拓展思想。通过深入解读毛泽东、邓小平国际空间战略思想,对指导当今的外交战略,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毛泽东、邓小平国际空间拓展思想的战略目标

“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优越,并不能决定一国是否强盛,而是取决于国家正确的战略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包围的状态之中。如何利用矛盾,打破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拓展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抓住国际环境变化中的各种机遇发展自己,成为紧迫和现实的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被西方国家封锁而使中国处于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相隔绝的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不仅极力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且企图通过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等手段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同时,由于新中国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处于“一穷二自”的处境。因此,如何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利益,赢得国际的尊重和认同,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最为迫切的重任。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国内爆发全面危机并最终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西方对中国开始进行集体制裁,外交压力骤然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十分孤立和被动。因此,如何维护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紧迫任务。为此,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为了使中国发展起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就必须同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合作。

二、毛泽东、邓小平国际空间拓展思想的一致性

(一)坚持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在拓展国际空间的基点上,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在涉及领土主权等国家核心利益方面,毛泽东丝毫不含糊。他在确定外交政策原则时明确指出,新中国愿意考虑同各外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但决不会接受任何外国政府所给予的任何带威胁性的行动。这是新中国在能否维护国家利益问题上区别于旧中国政府的显著标志之一。正如周恩来所讲,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耻辱的外交史。而新中国,即使同苏联这样的老大哥在处理涉及主权问题上也决不让步。如1958年苏联提出,由中苏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的长波无线电中心和一座远程通讯的特种收报无线电中心(即长波电台)。毛泽东对此严肃指出:在军事上搞“合作社”是不适当的。他接着说,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可见,无论是“一边倒”关系,还是后来“一条线”、“一大片”关系,毛泽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都非常注重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这说明毛泽东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国家利益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观念,始终依照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战略最高准则来开展外交活动。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就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观点。他谈到,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我们都是现实的,尊重对方的,胸襟开阔的。邓小平强调,在发展与别国的关系上,绝不能拿原则做交易,更不能以牺牲自己主权为代价发展外交关系。邓小平多次明确指出,国家主权、国家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在香港回归问题上,邓小平对英国前首相撤切尔夫人明确提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因此,邓小平国家利益观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观。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又抓住了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的本质内容,在当今中国对外关系的处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思想。在拓展国际空间的原则性上,毛泽东、邓小平都主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始终反对依附美苏任何一方,强调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事务,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敢于同企图控制和干涉中国内政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坚决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反复强调,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这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在经济建设如何处理独立自主和对外援助的问题上,毛泽东一再强调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958年6月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要点上,他进一步阐明了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同国际合作的关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的坏经验一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邓小平依据独立自主的原则制定了一整套的外交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原则。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在这方面绝不能为任何外来压力所动摇。现在,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在对外政策上,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见,独立自主是立国之本,兴国的前提,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发展和壮大自己,才能不受制于人。 (三)坚持国际合作的思想。在拓展国际空间的方式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分化和化解矛盾。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就明确表达了愿意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的意愿,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关系。就是西方国家,只要它们愿意,我们也愿意同它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包围,毛泽东明确宣布对苏联东欧实行“一边倒”的政策,争取苏联对中国的援助。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分析了实行向苏联“一边倒”政策的原因。他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40年经验和共产党28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要欲达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40年和28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这不仅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合作,而且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帮助。

20世纪中后期,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在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上产生分歧。中国不仅和苏联关系恶化,而且同美国的关系也很紧张。为了增强与美苏两霸对抗的力量,毛泽东把对外政策的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结成国际反帝反霸统一战线。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苏对抗升级带来的压力,毛泽东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毛泽东强调世界的主要战争威胁来自美苏争霸,尤其强调苏联是世界战争的主要策源地,只有联合其对手才能有效地避免战争,因此,中国不仅重视同美国的战略合作,而且重视日本和西欧的作用。

邓小平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强调建设一个国家不能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过程中趋利避害。1989年,西方对中国进行了集体制裁,外交压力骤然剧增,一时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十分孤立和被动。对此,邓小平提出“28字”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藏拙、绝不当头、韬光养晦。邓小平在风云突变的历史关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巧妙利用矛盾,打破西方国家对华制裁的统一战线。中国不仅没有在西方国家的重压下垮下去,而且发展了、强大了。

三、毛泽东、邓小平拓展国际空间思想的时代性

由于毛泽东、邓小平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不一样,所解决的问题也存在不同,因此,在采取措施争取和拓展国际生存空间上各有不同。

(一)对世界形势的判断上不同。正确认清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

二战后,国际形势便进入了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时期,特别是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在中国边界布置重兵,美国则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新月形”包围圈。在这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面前,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出严峻的估计,强调当前的时代主题是“革命与战争”,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要立足于早打和大打。

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新情况的深刻分析,认为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和制止,中国可以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指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因为我们有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和外交路线,搞好国际的反霸斗争。另一方面,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还没有准备好。美国在东南亚失败后,全球战略目前是防守的,打世界大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剔’j(P77)。因此,世界大战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世界发展进入到不同于战争与革命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和平与发展。1985年3月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还有全球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或者是发展问题,和平是东西问题,发展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对世界主题认识的发展,使我国的外交淡化了世界革命的使命感,更多地从国家利益本身来考虑问题。

(二)在拓展国际空间的方式上不同。毛泽东在处理打破西方的制裁和围堵上,主要采取“结盟”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处理好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是新中国外交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新中国能否赢得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认为,站在苏联和美国之间这个办法并不好,对民族是不利的,如果站在苏联、美国之间,看起来很好,独立了,其实是不会独立的。幻想处在苏联和美国之间作桥梁而有所得益,这种想法是不适合的。也还有人幻想美国会帮助我们,英国会帮助我们。这是不会的。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毛泽东果断决定实行与苏联结盟的政策。1950年1月,中国与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而后,中苏关系破裂,为了应对苏联的霸权主义扩张,1973年2月毛泽东提出“一条线”的战略设想,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霸权。

邓小平总结过去处理国际关系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中国这个力量,加到任何一方,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不利于国际形势的稳定。因此,邓小平调整了过去的外交战略,提出真正的“不结盟”。即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E3]Cp57)。中国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都交朋友,谁搞霸权就反对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调整了对外战略,争取在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在拓展国际空间的价值理念上不同。毛泽东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把它当作外交中的价值取向。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国际交往对象主要限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部分第三世界国家。1957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外交政策原则:首先是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团结;第二是和亚非拉及北欧的一部分国家建立关系;第三是对西方主要国家,现在主要是和他们斗争,不忙于建交。这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区分敌我的意识,在中国外交关系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其结果是意识形态的表面现象掩盖了深层次的国家利益矛盾,也干扰了正常的交往工作的展开。

邓小平从国内政治、经济总结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根本利益。因此,维护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外交工作的重心。基于这种判断分析,邓小平摒弃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敌”“友”的做法,着重强调国家自身的国家利益。邓小平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管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因此,邓小平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原则,提出中国的外交是全方位的外交,不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要进行交往。

继承与发展相统一,是人类思维活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国际空间拓展思想,是新中国外交经历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原则,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国际空间拓展的思想和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延伸,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当前,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一些敌对势力试图重新组建围堵中国的包围圈,遏制和阻碍中国的发展步伐。为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的国际空间拓展理论,突破传统的国际权力斗争观念的束缚,大力开拓新的国际外交战略,以“和谐世界”为外交理念,通过“世博外交”、“亚运外交”、“经贸外交”等软性方式,以求得“共赢”,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