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于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视角

王彩蓉  2011-07-29

论文摘要:邓小平理论是一门集综合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科学的方法论理论,有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实践效用。了解其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必要前提,从方法论的角度对邓小平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对邓小平理论本身还是对于学习和研究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方法论

邓小平理论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方法论,是我们对现实世界认识和改造的出发点。以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凸现的方法论观照今天社会现实出现的新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评价,也要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法才能做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定位。高校是我们国家研究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阵地,“两课”教师承担着每年几百万在校大学新生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理论的讲授任务。如果单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去讲授,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和理解中的困难,而且还可能产生一些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学习的误区。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质和核心,是高校研究和讲授邓小平理论思想的关键所在。

一、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特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高概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是由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本质所决定的。因而从整体上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特点是理解其精神实质的起点。

(一)邓小平理论的综合性

邓小平同志以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魄力,以对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敏锐观察,深思熟虑,高瞻远瞩,充分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揭示和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定义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辩证动态的认识。邓小平还提出了在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党的基本路线,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提出了要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步骤分阶段逐步推进的过程,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邓小平理论还深刻揭示了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除此之外,邓小平理论还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走科教兴国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另外,邓小平理论还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党的依靠力量作了科学的阐述;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邓小平理论涉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正是这一理论体系,初步回答和解决了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

(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性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针对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现状,邓小平选择旧体制的薄弱环节——农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改革的深入,体制改革已经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从文化教育到科技体制,从经济体制到人事制度,从国营企业到政府部门,改革带来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改革的成功是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所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邓小平把中国置于世界之中,强调“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同时“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但中国的发展不是全盘西化,“我们要靠自己来摆脱贫困,靠自己发展起来。主要靠自己,同时不要闭关自守。”中国的和平崛起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为世界上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实践的角度佐证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三)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性

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具有原创性,在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核心理念,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上,突破了旧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突出的理论贡献体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动力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确立,是对以往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一个新的具体形态。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生产力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社会主义动力问题上,指出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必由之路,改革就是动力。而改革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改革。

二、邓小平理论方法论的实质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集中体现,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把握其理论实质是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思想方法论的根本依据。邓小平理论的实质表现为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一是实事求是,二是解放思想。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领导人确立的。依靠这样一条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也进行了许多宝贵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如何反思和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我党面临的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觉察到当时奉行的“两个凡是”与实事求是是根本对立的。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全党和全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而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恢复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二)解放思想的观点

邓小平是第一个把解放思想引入到党的思想路线,并把它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含义:“什么是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一致,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坚持辩汪唯物主义,发展生产力,不解放思想是不行的:”这样的界定深刻地揭示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内在辩证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是主体和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实践的发展要求人们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因此实事求是的贯彻是一个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才能逐步实现对客体的把握。实事求是主要强调的是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观要符合客观;解放思想主要是指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观要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重在创新。邓小平通过提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而实现了思想路线中求实和创新两个方面的统一。解放思想的引入告诉我们,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旧的思维方式往往成为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障碍,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地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过时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三、邓小平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具体方法

邓小平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开放性既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客观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一)全面把握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时,要有全面性的方法论原则,切忌表面性和片面性。邓小平理论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思想理论的形成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邓小平理论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系统工程相联系,另一方面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作为一个方法论原则。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特定时期产生的,是适应特定历史时期里社会发展的特定要求产生的。除了理论的实践性品质之外,还要研究理论自身的承上启下的历史性品格,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理论的关系问题,既要看到这三个理论所针对的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更要看到三种理论形态的内在一致性。通过这样的方法论分析,才会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并作出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与时俱进

邓小平理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从发展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从“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探索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确立,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从萌芽到成熟的表现。“猫论”和“摸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雏形,无论是其通俗的表达,还是其立论的深度,都不是一个成熟的思想体系;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新性地结合起来,用基本原理回答了时代最前沿的问题。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过程中,一定要和时代的课题和时代的实践相联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理论。

(三)综合创新

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得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科学论断。要学习和研究这样一门具有综合创新特质的理论,必须把创新和发展当作其理论生命力的核心,并且用创新和发展的方法去把握这个核心,才能真正地使这一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邓小平同志本人就为我们提供了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老人家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问。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综合创新的根据

在邓小平理论创立的社会大前提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条件下如何创新,是一个把邓小平理论与社会具体的变革、科学的发展和人的变化细致入微地结合起来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申报2008年奥运会成功、世贸组织的加入、APEC上海峰会的举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层面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的涛声。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T产业的迅速崛起、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网络世界的普及化带来很多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邓小平理论作为一门指导我们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理论,不仅不可能回避和忽视这些新的现象和问题,而且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社会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人的变化来显现,今天中国人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丰富化的崭新时代,社会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向人性的回归昭示着个人的创造力。犹如涌泉般喷发的社会条件已经在成熟,人的思维也在不断地突破固有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多样性而呈现其特有的开放性,用邓小平理论自身的方法论去解读邓小平理论,理论的创新因此成为可能并最终得以实现。

2.综合创新的目标

对邓小平理论的综合创新不是简单地重复邓小平同志说过的话,或者是用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取代邓小平理论。综合创新是回归和发展的统一,是要创造邓小平理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新形态,使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并且能不断地回答变化着的时代提出的各种新的问题,因此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就需要不断丰富其内容,并且提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观念和范畴。在这方面,我们党的新一代领导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与时俱进,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就是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本质和邓小平理论是高度一致的,体现了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国领导人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兴国爱民的优良传统,以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倡导“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凸现了在全球化条件下邓小平理论的价值观。

邓小平理论自身所体现的方法论本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据,邓小平理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是从理论上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的内在机理,邓小平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在今天全球化的条件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挥其独有的理论功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更加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方向发展。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