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元代衡制单位“分”考查

陈金  2009-09-15

【摘要】 通过对《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中衡制单位“分”使用情况的考查,认为在元朝初年,衡制单位“分”并存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同时文献中的衡制单位“分”的使用有时是出于笔误。进而说明,对古代方药文献数字化过程中,按机械对应的方式将古代文献中的衡制单位“分”强行统一地折算成某一固定值的做法是极其不合理的。

【关键词】 元朝方剂药量度量衡分

在中医学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的今天,有一些传统的、基本的问题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地对待。如果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必将为中医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埋下隐患。本文仅对《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中的衡制单位“分”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查,以求说明将古代方药剂量转化成现代剂量时,进行简单的一次性替换的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1]一书,题为吴蒙斋先生著。查《中国医籍考》,吴恕,号蒙斋,元初至元(1264~1294年)中钱塘人。该书系《李氏活人书括》及《吴氏伤寒活人指掌图》两书“汇合为一”。李氏即李知先,为南宋陇西人。李氏书的内容是以歌诀形式收括病症。通过对书中衡制单位“分”的使用情况的考查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元代衡制单位“分”的含义。

铢制“分”与钱制“分”

书中记载:“然秤有铢秤者,有字秤者。铢秤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字秤以四字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卷四·炮炙煎煮法酌准料例)根据这一记载,当时称量药物的衡制单位系统中,在两以下存在着两个体系:两—分—铢;两—钱—字。同时,也说明《中药大辞典附编》中对“字”的解释[2]是错误的,“字”并非产生于用铜钱对散剂的抄取中,而是一个有明确含义的重量单位。因为从开元通宝以后,制钱的正面多为四个字,而每个制钱重为一钱,所以古人(主要是宋金元时期)以四分之一钱为一字。《古今医统大全》更是明确指出:“一字者,即今之二分半也,如一钱有四字之义。二字者,即今之半钱,为五分也。”[3]但这里所讲的“分”并非是该书中唯一的含义。

上面引文中虽然仅指出了“分”为四分之一两这个含义,我们可称其为“铢制分”,如卷五的百七八方:“泽泻一两一分”就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还存在另一种含义的“分”。卷五的百二五方中有:“生姜一钱二分半”,此“分”与“钱”并称,且出现于“钱”后,可称之为“钱制分”,其含义与明清以后的分相同,十分为一钱。因此,在《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一书中,出现了两种不同含义的衡制单位“分”的混用情况,这是在对该书进行药量考查时所必须注意的。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在一书之中同时存在两种含义“分”的情况在元代方书中较为常见。如《世医得效方》中有一首“麻黄升麻汤”:“麻黄(去节)、升麻各一两一分;黄芩、芍药、甘草、石膏(煅)、茯苓各一两。”[4]114显然,此方中一分当指四分之一两而言,若为十分之一钱即百分之一两的话,似难与两并称。而在同一书中还有一首“沉香降气散”:“香附子(炒,去毛)十两;沉香四钱六分,不见火;缩砂(去壳)十二两;粉草(炒)三两。”[4]40其中的分属十分之一钱无疑。

又如《御药院方》一书中,有一首“柴胡栝蒌根汤”:“柴胡(去苗),一两三分;黄芩(去黑心)、人参(去芦头)、甘草(炙,锉)各三分;栝蒌根(锉)二两。”[5]114此中的“分”为“铢制分”,等于四分之一两。更有意思的是,在方剂“麝香散”中则特别标注:“麝香,一分系一钱内十分中一分”[5]601,即“钱制分”,这恰恰说明了元代医药行业在使用衡制单位“分”记载药量时,“钱制分”与“铢制分”两种含义容易混淆的局面。

“二钱半”和“七钱半”使用

在南宋及元代方书中,经常使用“二钱半”和“七钱半”两种药量标示方法,实际对应的是一铢制分和三铢制分,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与钱制分相混淆,同时也说明了南宋及元代医家在使用“分”这一衡制单位时较为谨慎的态度,但有时不小心还会出现误用的情况。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在《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之五中的百四十方白通汤中,干姜的剂量为“三分一字半”,笔者认为,这一写法当属笔误,应为“三钱一字半”。作此判断的依据有三。

第一,若此处的“分”为“铢制分”,则干姜的量约为3/4两加1.5/40两,相比较而言,“一字半”过轻,似无必要写出。且铢制单位与钱制单位也不应混用。

第二,若为“钱制分”,则干姜的量约为3/100两加1.5/40两,极不合理。且因为单位从大到小排列的习惯,“分”绝无写在“字”前的道理。

第三,从该书作者对于仲景方剂量的认识讲,书中有过两次讨论,均认为张仲景方中的剂量当依“三取其一”的方法进行:⑴《卷四·活人书括论升合分两》:“张公度辨次仲景伤寒论云,沈存中……其重一两当今之六铢。愚……一两用二钱半恐太少耳……分两当用今之法(下为双行小注),每两计活人书用三分之一,谓如今之两折古之三两也。三说不同而小异,故两有之。”⑵《卷四·炮炙煎煮法酌准料例》:“伤寒方内所载衡量皆依汉制,与今之轻重浅深不同者,盖随时更变不可拘也。若古方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草二钱,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以今用之,无乃大甚乎!若以汉之五铢钱秤较,加以二倍,颇与今数合。后世以古之三两为今之一两,则仿佛也。若桂枝汤,用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即今之一两,甘草二两,即今之六钱一分半,水七升,即今之二升三合半,庶可适中。如大陷胸汤,虽三取其一,亦似不伦。”

而从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书中其他的张仲景方多以上述引文中“三取其一”的方式进行变化。从此方来讲,其中干姜的量若为三钱一字半(即0.3375两),则非常接近《伤寒论》白通汤原方中干姜的量“一两”的三分之一(0.3333两)。

综上所述,《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向我们揭示了元代,特别是元初时,衡制单位“分”在实际使用中的混用和错用情况。可见,正是由于古籍中这种复杂的实际情况,不针对具体问题对衡制单位“分”的具体值进行认定,往往要出错误。在中医学数字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从原始信息的准确性要求出发,要尽量减少对古代信息的错误解读,避免使用简单的一次性替换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蒙斋.校刻伤寒图歌活人指掌[M].刊本.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附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63. 3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78. 4 王育学等校注.世医得效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14,40. 5 元·许国珍.中医珍本丛书·御药院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114,601.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