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论元代花鸟画“不施彩,而纯以墨色者”的原因

吴文轩  2009-01-23

内容摘要 :文章从元代画家社会经济地位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审美思想的变化、绘画风格的变化三个角度出发,揭示在社会和人文背景影响下元代花鸟画风格水墨独放异彩的原因。

关 键 词 :元代画家 审美意境 花鸟画 水墨 在元代花鸟画中,继承宋工笔重彩花鸟画一路的作品很少,而水墨花鸟画却形式多样,大有勃兴之势,随后在画坛上占主流地位。无论是兴盛至极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还是原本色彩艳丽的牡丹、锦鸡等都用水墨来表现,呈现出一派“不施彩,而纯以墨色者”的绘画风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画家社会经济地位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元代统治者对汉人有极其强烈的戒备之心,不仅取消了科举取士,而且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文化等都有一系列的限制。两宋所设的画院是历史上画院最隆盛的时期,画家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画院,朝廷给予固定的俸禄和一定的官衔使他们衣食无忧,专门从事绘画创作。到徽宗时“画学”的兴盛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更是空前绝后,画院的画家们待遇和地位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绘画甚至成为科举的一部分。而元代却废除了画院制度,画家们不仅丧失了原先优厚的待遇,经济上必须自谋出路,而且社会地位空前降落,蒙古人的入主中原使他们变得穷苦贫贱,一落千丈。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异,任何一个受过“士穷乃见节”“臣忠子孝”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士子在江山易主的时候更要显示其“忠君报国”的忠义和坚持“匹夫不可夺其志”的民族气节。国破家亡而回天无力,大多数人采取了逃避现实的态度,对时世超脱冷漠,隐居山林,但心情的压抑和苦闷可想而知。文人“学而优则仕”美梦的破灭使他们在心理上倍感屈辱与失落,而不得不在现实之外寻找摆脱精神困境的出路,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自身的价值,审美的精神趋向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此灰暗沉闷、悲凉颓唐的精神状态,需要体现的是闲散无奈的心境,是“萧条淡泊”有着“闲和严静、趣远之心”的思想情感的美。 二、社会审美思想的变化 由于画家社会经济地位的巨大落差,导致了他们审美精神趣味上的变化。宋代画家通过体现皇家审美价值和统治者审美趣味的画院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这时候强调形象逼真、精丽富贵,反映最高统治者审美标准的院体画就理所当然地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而元代画家们却要面对统治者的无情打击,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和社会矛盾,使大多数画家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消极避世,充满隐逸思想,只能把绘画作为一种抒发感情的工具。宋代那种色彩缤纷、富丽堂皇的院体画已经不适合表达他们郁闷屈辱的情怀,更无法承载他们痛失江山的悲苦以及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肯定和认识。也就是在这时,由于赵宋画院的衰落和消失,引导大众绘画审美趣味的权力以及对绘画审美价值确认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元代在野知识分子画家即文人士大夫的手中。由于没有宫廷画院的存在和束缚,士大夫画家作画不需像宋代院体画家那样要体仰皇家鼻息,他们自由放逸,要“聊写胸中逸气”,抒写个性;他们寄情抒志,强调坚定的民族气节,表达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社会的审美趣味也就从宋代的细腻绚丽转向了简率淡泊,追求“以素净为贵”“疏淡”“冷寂”“清逸”“幽雅”的境界,绘画成了一种心灵和个性张扬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一个个体理想和追求最明了的宣扬场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