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浅论清代绘画教育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启示

石含璧  2012-04-01

摘 要:清代由于处于中西交融的历史时期,在绘画教育上也呈现出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的多样化特征,本文从分析清代普遍存在的几种教育模式出发,阐述了其各自的利弊,并且分析说明了对传统绘画教育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对现今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清代绘画教育 现代 美术教育 启示

清代的绘画教育比起前朝具有更加多样化的特点,这可以说是出于中西文化交融时期整个社会潮流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结果,而这与正朝着全球化和本土化两个既矛盾又互补的方向发展的当今社会文化不可说全无相似之处,美术教育不可孤立存在于当前,还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取得更好的良性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对清代绘画教育史有充分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

清代绘画教育有如下几种较为普遍的形式:

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

绘画教育的开始不论中西,大多以师徒间口传心授的形式出现,如达芬奇师出安德烈亚.德尔.维罗基奥,王蒙师授赵子昂,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教育一直是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的,通常又概括为师徒制。在中国古代,师徒传授作为一种特殊技艺的重要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的艺术家,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得以继承延续的重要手段。清代时期,口传心授、师徒因袭依旧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形式,据《清档》零散资料,清代画院画家中为师徒、父子、兄弟关系者众多,如父子有冷枚与冷鉴,王玠与王幼学,沈源与沈斌。师徒有金昆与程梁,冷枚与姚文瀚。清代传统绘画教育要求师古人、师造化,在诸多画家年谱记载中能发现许多相近的内容:家学渊源、自幼便在绘画等方面显示出过人的才能,名师相授,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美术教育的一些情况,如:

龚贤,“龚姓在昆山乃一大族,由其祖、父安排,十三岁前后师从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习画”,“余十三便能画,少时与龙友同师华亭”。及后并受益于恽向、邹之麟。

朱耷,明室后裔,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画,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王翬,六岁“引芦荻画壁作枯木老干,有奇杰气”,七岁“入塾,喜弄笔,随意点染即成山水”,十六岁“师同乡张珂习山水”,二十岁“被引见王鉴行弟子礼”,二十一岁“谒王时敏临所藏宋元名迹”。

王原祁,十岁“作山水小幅粘书斋壁上,得祖王时敏赞许”,二十岁“学画于祖王时敏”。

从以上诸条可以看出,清代时期的美术教育依然注重师徒传承,虽然也存在着诸如画院等其他美术教育的形式,但师徒相授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才出现传统中国画门派林立,异彩纷呈的局面。

二、画谱传授

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明清之交便有画谱出现。画谱以图文并茂的内容对初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其中以《芥子园画谱》影响最广。还有《十竹斋画谱》、《三希堂画宝》等多种画谱刊行于世。如《芥子园画谱》共分四集,各集首列画法浅说,次列图例并附简短说明,末为临摹各家画谱。

全书介绍国画各科基本技法,编辑比较系统,图例说明浅显便于初学,因而流传很广。

“信而好古”仍旧是当时学习传统艺术的重要渠道,临摹也是当时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仅是临摹画谱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画谱刊行,学者依葫芦血样,不懂画理,而且受印刷技术的局限,临本很难体现真迹的笔墨韵致,初学者只有以讹传讹,浮于形式。 三、西洋美术教育

由于清代处于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特殊历史时期,清代美术教育在这个大环境下也有了新的变化,突出体现为西洋画法传入以后在宫廷绘画教育中开始产生影响。西洋美术教育并非是从清代才开始传入中国,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贡明神宗的方物中,有图画《天主像》、《天主母像》,这是近代西洋绘画开始传入中国的较早记录。明崇祯二年(1629年),意大利传教士毕方济(Francesco Sambiaso,1582年-1649年)撰写了一篇向中国人讲解西洋绘画技法的著作,名为《画答》,但影响不大。西洋绘画在中国开始逐步受到重视,是在清代康熙以后,并与郎世宁在内廷受清帝尤其是乾隆皇帝的赏识器重,有直接关系。郎世宁来华前接受过西洋绘画的严格训练,是最早来华、技艺最高、且最受清帝重用的供奉内廷西洋画家。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这种新体绘画也成为乾隆时期最富生气和影响力的宫廷画派。郎世宁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他还在内廷直接教授、培养了约二十名弟子,据《清档》记载,雍正元年有班达里沙等六人师从郎世宁学习西洋油画基本技法和透视法。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的天主教会开始开办学校和工艺场,如徐家汇天主堂所设制作宗教工艺品和圣像雕塑的工场,即附设有一所“土山湾画馆”,专门培训从事宗教美术的人材。该画馆由法国教士任教,传授铅笔画等西洋画技法。土山湾画馆的美术教育为西洋美术教育模式在中国初设的范例。清末民初在上海大力推广西洋画教育者如徐永清,即出自土山湾画馆。1907年,土山湾画馆还印行了《绘事浅说》和《铅笔习画帖》等教本,介绍素描等西画技法,以应社会的需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中西交融的大背景下,废科举、兴学堂,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替代了传统的师徒授受。1906年,李瑞清创建的两江师范正式设立图画手工料,是中国最早设立美术专科的高等学府,其所照搬的日本以及西方学院教学画种分科体制则成为至今我国仍然沿用的教学模式。

中国的美术教育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单一的学院制必须借鉴多种教学模式来促进自身的改革。以清代绘画教育为鉴,重视师徒因袭制度中技艺传承的重要性,重视画谱传授的大众化推广效果,以及学习西方的绘画技法及教育管理模式。在强调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今天 ,墨守成规或是全盘西化都不是科学的借鉴,当前社会整个文化体系都在经历巨变,人际关系、信息的传达都不再具有传统的意义,传统美术教育的模式在被我们借鉴运用过程中必然也要取其精华而剔除糟粕,在充分了解历史并认识到美术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教育形式利弊的情况下,需要对传统美术教育进行现代化的转型或整合,才能使教改不流于形式。而借鉴也绝非仅指技艺及形式的表现,在清代绘画教育中,所谓“画心迹也”,学画先学做人是传统美术教育的一大核心,如中锋用笔心正方笔正,用墨由淡积厚,示为人须厚道,而对于用笔训练中强调笔墨的控制能力,也成为健全人格心理调节的外在表现。精神层面的修养塑造在当前美术教育中往往被忽视,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多地去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境界,不仅追求技术层面的提高,也能做到“师古人心”,寻到一个可以承载精神追求的理想家园。

参考文献: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5]张玉新. 试论中国传统美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得与失[J].美与时代,2005,(1):27.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