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障碍及其对策

柳敏杰  2011-09-28

: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 障碍 对策

摘要:大学生肩负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其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和程度对我国未来的命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含义;二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障碍及其原因;三是加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延伸和传递现象古已有之,但是对该问题的专门研究,则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1958年,美国学者伊斯顿发表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他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将关于政治的知识、态度、规范、价值取向等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1]此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逐渐走向国际化。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指大学生学习并内化政治主导文化,逐步成为具有稳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等一系列反映和倾向的政治人。[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主导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因此,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就是大学生学习和接受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提高政治素质,培养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过程。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障碍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总体上继续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呈现出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态度及政治行为日渐成熟的发展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已十分顺利和完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障碍。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障碍表现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社会政治规范的模糊性、政治参与的盲目性和对社会政治状况的不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观念偏颇,政治兴趣不高。随着港台文化和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的不断侵袭、渗透和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影响,有的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政治观点不成熟,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积极主动性不够。[3]对校系组织的政治学习等活动产生厌倦心理,即使在校修读政治理论课时,也有不少人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取得学分”、“为了拿综合测评分”等,这些人更难以指望他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工作,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政治理想动摇,信仰危机潜伏。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与长期以来学校理想信念灌输教育的反差,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这一现实情况使一些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原有就不很牢固的理想信念则发生了动摇,政治追求上表现出随意性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认为“理想、信仰是需要,但并不重要”,有的甚至信仰发生危机。另外,现在有的大学生入党动机并不纯,其中抱着“把入党当作今后就业的敲门砖、个人升迁的政治资本或政治砝码”、“入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等态度的不乏其人。[4]

3.价值取向冲突,功利色彩较浓。由于受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处于社会边缘的大学生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一些大学生撇开了内在的、传统的道义型、精神型价值观念,而转向外在的、较为实惠的功利型价值观念,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从而在价值取向上趋于务实,在生活志向上趋于功利,有的甚至导致人格的扭曲,见利忘义;有的大学生求学缺乏远大的理想,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动力源是为了一己私利。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原因分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下面,我们从多角度试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1.家庭及其成员的政治影响。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小环境,父母亲友的政治面貌、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政治倾向、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等,都会对青年学生早期的政治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及其与家庭成员的直接接触逐步减少,但是大学生早期政治社会化家庭影响的烙印是难以磨去的。另外,在我国这样一个受封建传统影响深厚的社会里,家庭及其成员的政治影响仍然起着较大的作用。

2.高校教育的缺陷。学校是影响人生极为重要的社会小环境,高校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最为重要而正规的阵地,高校教育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质量。这些年来,高校教育中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力或不得法。二是高校教师角色的失误。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管教不管学,只教书不育人,忽视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得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另外,还有极个别教师在课余生活中不仅不能“为人师表”,反而存在着严重的师德问题等等,必然对大学生起着不良的政治教化作用。

3.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误导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工具的政治影响日益明显,可以说大众传播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代手段。由于我们对大众传播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一些不健康、消极反动的大众传播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起了很大的反作用,如黄色音像、淫秽书刊传播的黄色文化,严重毒害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灰色文化、小道消息、包括“法轮功”邪教组织骨干分子及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各种手段传播反党、反政府言论,这些都容易在青年学生中造成大众传播信息的相互矛盾。

4.一些党风、社会风气、社会问题的影响。党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影响到社会问题性质的好坏。由于大学生自身思维的批判性与认识事物的狭窄性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在观察事物、看待社会时容易走极端,往往只看到社会风气的阴暗面,并用放大镜加以扩大化。社会上存在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嫖娼卖淫、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就容易使处世不深、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政治态度,对党、对社会、对政治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消极抵触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政治素质的优劣、政治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健康成长,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浮沉。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多方面互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一)唤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受到来自教师、同学、家人、亲友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既有校园文化、教育的影响,又有校外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社会各阶层,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努力,通过净化社会环境、提倡良好的社会风尚,积极主动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我们必须要加快和努力推进这方面的工作,要利用我国现有的社会资源,充分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潜在资源,尤其是要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遗余力的推进和促进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二)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现阶段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教育内容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两课”和党校为主要理论阵地,以德育教师和政工干部队伍为主要骨干力量,以学生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要对象,坚持不懈地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坚持不懈地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渠道的畅通。

高校教师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对其思想动态有高度的敏感性,要真正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真实的深入了解大学生,想其所想,对其问题做到对症下药,要耐心、实在的做工作,真正的做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提高其政治社会化水平。

(三)充分重视和发挥大众传媒、互联网络的载体作用,为促成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起好“导向”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的政治作用与日俱增。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同外界联系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并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由于网络信息言论自由,一些不负责任的、低级、迷信、淫秽、庸俗、甚至是反动的信息或言论,通过网络传播,容易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政府和学校在加强网络信息监控管理的同时,还必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把互联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和积极引导,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起到良好的社会政治“导向”作用。[6]

(四)大力提倡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促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的桥梁,是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促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使大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通过社会实践,以大学生所见所闻赋予政治教育以具体生动的内容,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吸收和内化社会政治规范。因此,要大力提倡和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实践教育,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意、参与有益的社区活动中,学习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政治问题,积累社会经验,开拓政治视野,吸收和内化社会政治规范,逐步实现政治社会化。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多方面的大力配合,积极努力,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才刚刚起步,这是一个任务艰巨但有着重大意义的工程,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并且能够积极努力的去做好它,能让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水平迈上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杨小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7,(3):32.

[3]田建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J].理论前沿,2000,(6):36.

[4]王正忠.大学生心态录[N].人民日报,1986-11-1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孙嘉明,林建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现状、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2006 ,(12): 1.

下载